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安家示范区,住着“卧虎藏龙”的居民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9060
孔令君

  11月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萌生新变。多少人好奇,住在示范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赵晓敏是上海人,在市区生活三十多年,今年决定和男朋友搬到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租下一处装修好的农宅,在院子里辟了菜地,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已经吃过一季。村里整洁,紧挨着小葑漾,距离水源地保护地金泽水库也不远,这一带的湖荡,从火泽荡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大莲湖的一条“蓝色珠链”,将成为示范区内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未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也在附近。

村里“卧虎藏龙”



  如赵晓敏这样的“新村民”,村里大约有60来户,90多人。

  清晨村里湖边的小亭子,有北大的退休老师带着学员们诵读国学经典,村舍田间书声琅琅。

  路过一间农宅,藤架下坐着一金发老外,自我介绍是来自奥地利的克努特,带着一对儿女,周末便住到这里来。他说起故乡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国家公园,包括了新锡德尔湖在内,已经规划了约800公里的自行车路线,穿越欧洲三个国家,那一路上的风光与示范区这一带很相似。

  沿着村里步道到小葑漾,有一处皮划艇体验基地。老板李洪涛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早已把家安在村里。这些年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水葫芦少了,前些年水葫芦和蓝藻把湖面“染”成了大草原,他们接了客人只能干着急,皮划艇根本划不出去。

  今年5月,来体验皮划艇的客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村里开出了一家私房菜。老板老商带着朋友,也都是上海来的都市客,一人烧饭招待客人,一人画画卖画,业余时在自媒体上做些美食文章,日子过得挺舒服。

  从中国台湾来村里定居的薛璋,是一位环境规划师,年过七旬,村里人喜欢叫他“青蛙爸爸”。他常写博客,与记者见面前一天,他熬到凌晨4点,写一篇《农家门前是花园》:他认为农家院子不应该是水泥地,而应该留点菜地和藤架……在他的农家小院,常有规划专家和政府官员找他喝茶,聊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

  因为这批“新村民”的入驻,岑卜村是这一带最有人气的村庄之一。村里有时办集市,“新老村民”都拿出自家东西来卖,村里的书法老师、古琴老师、文艺青年们也偶尔呼朋唤友,组织些活动。住在这里,每个周末都可以去附近兜兜风,除了田园风光,还有诸多知名古镇——金泽、朱家角、黎里……一日赵晓敏在湖边闲坐,见水上有来客——隔壁建国村和杨湾村,住着画家、诗人和导演,他们划船来访,与岑卜村“新村民”一见如故,便串门吃饭。

  村里还有家装修得特别文艺的咖啡馆,“新村民”老板也率性:营业时间为“周末10时到17时”,开门时间不长,咖啡味道却正宗。村里有两家民宿,周末售价488元一晚,国庆假期民宿满房后,竟有游客路过赵晓敏家探问有无空房可供借宿。

环境带来人气



  “新村民”们为啥搬到示范区?关键是环境好。

  皮划艇老板自不用说,这项运动需要水,而示范区里湖网密布,这2300平方千米的江南水乡,是一块“世界级的料子”。60平方千米的淀山湖,2/3在青浦,1/3在昆山;13平方千米的元荡,10平方千米在吴江,3平方千米在青浦;曾几何时吴越交界的汾湖,一半在嘉善,一半在吴江……这里是一个世界级的“湖区”。

  “农场主”康洪莉坦言,她原本不是来生活的,是来工作的。要寻找一块有机农业的试验田,尤其水源要尽量避免工业污染。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夏天她寻到岑卜村时,夜里看到了“灿烂若银河”的萤火虫,而且经过鉴定,是上海极为少见的水生萤火虫。

  康洪莉认为,好环境总会带来人气,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岑卜村能给其他村庄示范之处。这些年,村庄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空置房屋多了,而不少在城市工作的人向往田园生活,乡村振兴也需要一批具备一定知识技能、有市场眼光的城市精英。“这是市场需求,也契合心灵需求。”康洪莉说。

  确实,随着康洪莉和“青蛙爸爸”薛璋等人入住,一些有机农场也雇用了一批当地村民,村里人气旺了不少。私房菜老板老商为了找房子,寻了数十个村庄,到岑卜村第一眼就被小葑漾的湖景吸引了。

  更为关键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便利。随着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的开通和示范区公交系统的完善,从上海市区到岑卜村乃至跨过省界去吴江、嘉善通勤成为可能。这一带的村庄,有小伙子专做从东方绿舟地铁站到各村庄的接送生意,轨道交通加开车,最快1小时能到虹桥枢纽。

  目前,村里除了叫不到外卖,该有的都有了,網络很好,快递还能送到家门口;村里民风淳朴、治安很好,有人没有钥匙也不关门,几个月也相安无事。“新村民”都期待,未来示范区内,能建设更多轨道交通,最好“跨省”相连。而在医疗等公共服务上的一体化,已提上日程。

新期待与新变化



  如此一个岑卜村,也许不可复制,其中迸发出的想象力,让“新村民”有新期待,但也有烦恼。

  在“老村民”看来,薛璋有一些“奇怪”的坚持。比如,他坚持认为村庄不必安装太多路灯;还比如,薛璋不太用蚊香,他在门前种茅草,在院子的篱笆处种迷迭香,以此防蚊虫;他还坚持农家老宅院子应该有菜地或花园,他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打造了一个小小的水循环系统。他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应该是乡村人文生活的延续,农家院子里的酱缸、菜地、花园、藤架、大树的去留,都值得讨论。

  康洪莉最为扼腕的,是这一带的萤火虫这些年少了,“柳條LED萤火虫灯带”不见了,夏夜只见三五只——为了小河道与湖岸的护岸硬化,她常去附近的村镇“吵架”:小河道里有小螺蛳,那是水生萤火虫的食物啊……有些做法,让她哭笑不得,不少村庄在城市人看来确实更美观整洁了,有塑胶步道,但是岸线和小河道硬化了,芦苇被砍了,水草被清理了,螺蛳少了,萤火虫也就少了。老村民会跟康洪莉讲起,20世纪90年代,6月份发大水后,稻田里都是鱼,船在湖上行,还有鱼跃上船来。康洪莉很羡慕那样的情景。

  美丽乡村,也许不应该是乡村里的城市公园。薛璋注意到,长三角有江南村落,引进了外来老板投资600万元,将20个农宅改造成为民宿,建筑精美内部装修考究,可村子却留不住游客了,为什么?值得深思。

  所幸,有反思,也有改变。比如在岑卜村,再没有人嘲笑康洪莉是傻瓜了。她还记得8年前刚在村里搞有机农业的情景——“我们都不种地了,你一个年轻人种地没出息。”“你不会种地,你看地里这么多杂草。”村民们原本都习惯了“大水大肥”,不理解康洪莉的有机肥,那玩意儿用起来费劲,产量又低。关键是,大家觉得种地不挣钱。

  想不到,还没嘲笑多久,人们都开始信任康洪莉,村里有空置出来的田地优先打电话问她“要不要承包”。

  最先改变的是帮康洪莉种地的本地村民,他们发现,虽然有机农场的菜,样子难看,叶子上虫洞又多,可偏偏挺好吃。

  有机农场的农产品卖得也不错,康洪莉为上海市区数十位会员配送蔬菜,来村里游玩的都市人也常常“点名”要有机菜,价格也比批发价高不少。于是,有村民开始问康洪莉“借”一点有机肥用用,如今来“借用”的村民越来越多。

  互相理解,相融共生。康洪莉、赵晓敏和老商等人最近很受欢迎,“老村民”做了一百多个碱水粽,“新村民”们在朋友圈一吆喝,迅速卖光。私房菜烧多了,肯定给村里独居老人送去。“老村民”自留地里产的新鲜货,也第一时间给“新村民”们送去尝尝。

  还有让人惊喜的事。比如这些年,周末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带着小孩子回老宅来,人们不再急切地想把房子租出去,无论新老村民,都开始意识到农村和农家院的价值之一——能让孩子们在田间嬉戏成长。

  还比如,村里一直用化肥的吴奶奶就受了“新村民”的影响,最近自己做了三桶“酵素”浇菜地,说要增加土壤有机质。记者在隔壁的建国村听到,诗人老鲁谈他的理想,是要打造一个“鲜花村庄”,要在农家院和路边种满鲜花。(资料来源:《解放日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