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还能任性地买买买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古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实体店却遍地开花。所谓的实体店,就是古代集市。商周时期,集市有了雏形,按照开设的时间、地点和商品种类划分,名目繁多。
去集市的叫法也有好几种,“赶闲集”便是其中之一。唐宋时期的集市,有了质的改变。唐朝都城长安的西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中心,有“金市”的美称。宋朝的集市,则没有了开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是大繁荣时期。此外,古人也擅长促销,削价、关扑、撒暂、赊销、送力、红票等,五花八门。和今天一样,想抵御诱惑,基本也是不可能的。
集市雏形始于商周
史前时期,古人偶然的聚集交易,是集市的起源。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部落之间、农业生产者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次数增多,规模和范围扩大。后来,交换活动出现在节庆、集会和景区,附带民间娱乐活动,形成了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集市。
集市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最初由产需双方直接交易,后来有商人介入。《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郑国商人弦高,遇到秦国大军,于是把原来要卖的牛送给秦军,还诈称郑国国君已经知道秦师到来,特派自己来送牛,犒赏秦军,以此拖延时间、通风报信。
农民的余粟、余布,通过商人集中起来。战国时期,开始买卖粮食,500里以内的粮食运送,以乡村集市为起点。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这里的市井就是集市,因为在没有正式的集市之前,商品交易大多是在井边进行的,既可以解决商人、牲畜用水问题,还可以清洗商品。所以,后来的集市大多有水井。正式的集市大多开设在中心村镇、寺庙和城池边缘。此外,边境关隘有关市,也称为胡市,驻军的地方有时开设军市。
集市繁多 想买就买
存储商品的房屋称为廛,即后来的栈房,所以集市也称为市廛。廛由官府开设,商人存储商品需要交税,称为廛布。经常性的集市,称为常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的集市,称为节令集市。
集市还有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之分。宋朝赵抃的《成都古今记》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季节性集市卖的大多是时令商品。非季节性集市,比如菜市、米市、茶市、马市等,卖的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封建社会后期,乡村集市出现了隔日集、间日集、日集。临近春节,还有腊月集,有的地方腊月初八开始,称为腊八会,有的地方冬至开始,称为冬至集,延续到农历年底。
此外,还有集期交易,即选定日子进行商品交易。集期有定期和不定期之分,最长的定期是每年一集。如果错过集期再来,称为赶背集、赶冷场。所以,卖家和买家都会赶早集。去集市称为上集、赶集、赶场、逛集、赶闲集、趁墟、赶市。封闭型的集市朝开夕闭,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韩非子》记载,一个郑国人要买鞋,却忘记把在家量好的尺寸带到集市上,回家取完再去时,集市已经关闭了。
还有专门性的集市,比如汉朝王莽开设的学市,又称槐市,即跳蚤集市。南北朝时期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唐朝南方的乡村集市称为墟,北方的称为集,西南的称为场。古代还有穷汉市、庙市、香市等。穷汉市是二手货、便宜货的集市。一年一度为期三五天的庙市是大型集市,称为赶会。香市则在春季的汛期举行。
唐有“海淘” 宋有夜市
秦汉时期,都城长安至少有9个集市。一排排的商品称为肆、列、市列,从汉朝到唐朝,以列解释肆,以行解释列,列肆之间的人行道称为隧。集市管理者称为市令,商人不服从就会被处罚,方式之一称为罚市,即罚款。为了尊卑有别,官府不允许达官贵人进入集市,否则也会被处罚。
隋唐时期沿袭秦汉旧制,不过,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已经有了邸店行肆的区别。邸相当于仓房或货栈,店是店面,行肆是摆摊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小作坊也称为行,北宋宋敏求的《河南志》记载,隋唐时期东都洛阳丰都集市的行,已经相当于现在的行业了。唐宋集市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商人介入的墟集,一种是有商人介入,且开设了固定店铺的集市。
随着对外交流的密切,唐朝都城长安形成了东市和西市。东市服务于达官贵人,有铁行、笔行、肉行、大衣行、鞭辔行、秤行、绢行、药行、金银行、善卜者、卖胡琴者、赁驴人、造琵琶者、货锦绣彩帛者、印刷业、毕罗店、酒肆、饭馆、凶肆等。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店铺4万多家,称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中心。西市面向平民,有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胡商最多。胡商把香料、药物卖进来,再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开设了许多胡商的店铺,比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胡姬酒肆頗负盛名。李白《少年行》中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北宋中后期,交易不再限于集市,居住区随处可见商人、店铺。交易时间也不再被限制,甚至可以凌晨进行。早晨的朝市、午后的大市、傍晚的夕市产生了。早市交易时间短,称为赶早市,商品从以粮食为主,改为以蔬菜、瓜果为主。天不亮成市,天刚亮散集的,称为露水集、鬼集、鬼市,大多是沿湖沿河的村镇集市。夕市都是小商小贩,进入集市的门称为市入,小吏执鞭守于门口维护秩序。
官府退出对集市的直接管理之后,行会应运而生,帮助官府收取商品交易税、提供物资等。南宋时期,官府就直接委派行会管理集市了。明清时期的集市,南方比北方尤盛。从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21个州县增加了820个集市,并且集期增多。并且,地域性和行业性的行帮、会馆、公所等自治组织出现了。
关于促销 古人是前辈
古代的促销手段五花八门,有削价(让利销售)、关扑(博彩销售)、撒暂(先尝后买)、赊销(先货后款)、送力(送货上门)、红票(赠券)等。春秋时期的“商圣”范蠡主张打折,尤其推崇薄利多销,即削价。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贪图厚利只能获取30%的利润,薄利多销却能获得50%的利润。《郁离子》记载,3个商人在集市卖同一种商品,一人降低价格,买者甚众,一年就发了财,另外二人不肯降价,获利远不如前。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师从黄石公,白天卖剪刀,晚上读书。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格不变,中等的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半天时间,他卖出的剪刀就比平时多了两倍,读书时间也多了。所以,民间有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關扑,又称关赌,出现在宋朝。现在的抽签、摸奖等,都是关扑的变种。双方约好价格,买家把钱或物品抵押给店家,用铜钱在瓦罐里或地下扔掷,猜对了钱的正反可以拿回赌注,还可以得到免费或打折商品,猜错了钱物自然属于店家。正月、寒食、冬至,北宋开封开放关扑3天。到了南宋,关扑从博戏发展成为普遍的促销手段。不过,关扑也会被用来行骗。《夷坚志·李将仕》记载,南宋临安一男子,因为关扑黄柑而损失万钱。
七夕节,把车马、房屋等都赔进去的也不胜枚举。苏轼就曾经写文章吐槽关扑。
饮食行业,店家会让买家先品尝再决定买不买,或让买家吃完再给钱。酒楼茶铺卖果子干货,先分发小份食物,称为撒暂。没有钱买,可以赊账或用物品抵押,即赊销。李白就抵押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为了招揽买卖,宋朝店铺装饰豪华,招牌高挂,晚上还挂起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名人书画。茶肆、饭馆、酒店,有乐器演奏和评书助兴。最会做买卖的是江南人。明朝苏州城有一家名为孙春阳的杂货店,兴盛了200多年。店家根据商品特点分类为南北货房、海货房等,买家统一交款,换取提货单。(资料来源:《每日新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