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惠顾”,客人扫码付款后走出店门,容太则望着店外车水马龙。三年前,大哥餐厅门口“只收现金”的标识换成了“欢迎微信支付”,使得这家“规矩”众多的老店方便了一些经常忘带现金的客人,也使得这家在广州番禺西丽南路经营16年的传统港式茶餐厅展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力。
在广州越秀区和荔湾区,变化同样发生着。经营70余年的国华美发店刚送走两位使用微信支付的老客人,“微信收款,35元……”,64岁的老板李荣协使用微信收款不久,他对社交软件和移动支付还不甚了解,只有依靠准确的报账声才能感到安心。
作为新型支付手段,微信支付在同广州城市生活的碰撞中构建出了新的交互场景与交互方式,并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形塑着人们的现代生活。而在巨幅蓝图深处,容太、李荣协等人的老店及老行当也在追逐当下智慧城市发展的步伐。在这些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城市秘境中,“老广州”正回答着人们反复叩问的问题:科技究竟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大哥”的饮食人间
像“大哥”一样贴满“提示”的茶餐厅并不多见。
入口的玻璃门上成对张贴着提示——阁下如在用餐时喜欢习惯地将膝盖、脚或鞋子放到座椅上,请不要进本店消费。最显眼位置还有两个WiFi标志被打了红叉——这是一家不提供无线网络的餐厅。
但大哥餐厅的规矩不止针对客人。餐厨区域,放置毛巾的橱柜被分成干布、消毒布、洗沽精布、残渣布四种;收银台前,清洁保养记录表、面档烧腊岗前检查表、水吧岗前检查表、楼面岗前检查表等按分工不同次序摆放;洗手间的拖把被要求按干湿两类放置……
这是老板容太的价值观:餐厅选择客人,客人也选择餐厅。标准严格统一,既针对客人也针对自己。
规矩严格,但风趣与人隋也同时并存。来店客人均对“大哥”家的“救命厕纸”印象深刻,墙壁上的海报金句频出,“金钱非万能”,“对外人好,对家人要更好”,“没有人是天才,一切取决于人的态度”……
认同“大哥”不仅仅是认同它经典的港式风味,也是认同它的价值观。情感是相互的,做大哥餐厅16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客人,容太更加认同这点。比起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店,容太更希望“大哥”成为工薪阶层的家庭餐厅。
为了这些打工者,传统港式茶餐厅的出品都是精工细作、分量极足。然而,近年来机器化、批量化生产的模式不断冲击这样的经营理念,容太看到,流水线上生产的食品被人们轻易地入手也轻易地丢弃,因为唾手可得,人们变得不再珍惜食物。其它科技产品的出现同样打破着传统的生活习惯:WiFi使人们吃饭时不再面对面交流,信用卡则使年轻人习惯性地透支消费。
“所以大哥餐厅没有WiFi,也不支持刷卡。”直到2016年,常客们发现店内“只收现金”的标牌才换成“欢迎微信支付”。“它方便、快捷、卫生”,容太说,微信支付不像信用卡鼓励透支,“更重要的是客人有这个需求。智能科技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求,让人的生活更好。”
種花,养鸟,呱呱笑
“老板不在”,刚见面的时候,李荣协一边忙着给客人理发,一边摆摆手对记者说道。
穿着和店员们一样的白衫黑裤,这家72年店龄老店的店主隐藏在二三十平方米的老铺中,操着一口粤语问道:“做咩(什么)?”然后偷偷笑着。
“他就是老板啦”,一旁的师傅忍不住指着李荣协说道。
“这家店没有老板啦,都是公司的啦”,顶着蓬松的“鸟窝头”,李荣协笑出满脸皱纹。
这家名叫“国华”的美发店的确一度没有“老板”。国华美发店于1947年开业,1958年转为公私合营,改革开放后又转为私有。李荣协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在这家店工作,李荣协亦在荔湾美发行业打拼四十余年。2007年,国华的上一任老板退休,李荣协将这家店盘下,开始与其它几位师傅一起自负盈亏地经营这家老铺。
海鸥洗发膏、美加净发乳、软木塞热水瓶、老式吊扇……国华现在仍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模样。价格牌上标注的也是老项目:焗色素、焗黑油、冷电、剪发、剃面……最贵的“离子直发”130元,最便宜的剃面仅10元。店里还有一张70年代的“古董”磨盘椅,“可以调整成卧姿,客人躺在上面剃面”,李荣协麻利地将椅子放倒。
如今,保留传统剃面项目的理发店已不多,荔湾区的老式理发店也相继被新式的发廊沙龙替代。李荣协还记得,国华的鼎盛时期,曾经天未亮就有人在门前等候,客人在店外排起长队,每人在地上摆一块砖作为记号,蔚为壮观,后改为派筹,一天300个,同样供不应求。师傅们则是两班倒,从早上8时剪到晚上9时,有时还需加班至凌晨。
72年过去,国华的经营模式几度变迁,结算方式也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现在年轻人出门都不带钱咯,老顾客也一样”,说着,李荣协从自己口袋里掏了一把现金出来,数了数——也只有3块。“不用这些都不行啦”,李荣协指指一旁的二维码,笑嘻嘻说着。使用微信收款前,他曾担心不懂社交软件的自己会弄不清钱款去向,现在却成为移动支付的忠实拥护者:“有报账声就知道钱收到啦,去银行一查,多少钱清清楚楚。”对李荣协而言,移动支付只是给客人多些方便,也使国华多一些年轻的客人。国华接受时代浪潮的洗礼,李荣协也历来随遇而安。“客人少点不要紧,种种花,养养鸟,呱呱笑,就这样子活咯。”
“几十年来,您觉得这条街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道。
“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曾经是个靓仔,现在变成个老头咯”,李荣协打趣。
“镜友天下,知己天下”
“你的眼镜架子高了点,而且眼镜离眼睛太近,冬天容易起雾对不对?”在大德路眼镜批发市场,自称“肥仔迪”的洪迪眼镜店老板正拉着客人_顿分析。
这是洪迪的“职业病”。分析客人的脸型、性格,气场上需要示强还是示弱,什么眼镜适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洪迪对这些信手拈来。按他的话说,“眼睛里藏着许多故事”,相应的,善用眼镜也能表达出一个人真实的内心。研究这些既是他的经营之道,也是兴趣使然——“镜友天下,知己天下”,眼镜与他的生活合而为一。
洪迪生于眼镜世家,16岁他随姐夫正式入行,从验光配镜,眼镜用料、制作、抛光的整套工序到成本核算悉数学习。年轻气盛,他在创业初期经历诸多失败,三四年时间眼镜店都处在亏本状态。“开店嘛,就是这里亏,那里补”,江湖艰险,纵观人情变幻反而成为洪迪生活的一环,屹立23年的洪迪眼镜店也见证了广州眼镜行业的几度变迁。
互联网经济与网红经济的崛起,很快导致眼镜批发市场的衰落。中间商消失,眼镜店可直接与工厂沟通,大量生产销售最潮流的款式。顾客的需求也在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大肆追求国外名牌产品,现在人们则更关心购物体验与个人风格的展现。
洪迪对这些一向了解。上世纪90年代末,洪迪就曾在报纸大幅刊登折扣广告,“5块钱配一副眼镜,当时每天来一百多个客人,都是叔叔阿姨”,洪迪大笑。从私人订制到通过互联网软件推广带货,从传统的批发经营到使用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进行经营管理,洪迪如今更关注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
这家老店“以镜会友”的初衷也仍未改变。洪迪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人情故事:有男孩从读书上学到娶妻生子都在店里配镜;有小伙子分手后,悄悄将破碎的眼镜送到店里修理;旅居国外的老顾客每年返乡都要到店里配新眼镜;还有老兵因为“免费修镜”三过店门而不入……“他要尊严,免费的老人家反而不喜欢”,洪迪解释。
在为人配镜的过程中,洪迪也渐渐看清许多人世道理。对他来说,任何科技手段和经营模式是工具,了解人的内心需求才是根本。在彼此坦诚中,信任和沟通带来更多朋友,也构筑出更丰富世界。“透过镜片看到的世界不会太过直白,而是有更多种面貌”,洪迪笑着扶了扶自己的眼镜。
他在眼镜背后看到的广州也是如此景象:传统或现代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融、相互碰撞、同步前进。洪迪说,“开放、包容,就会交到越来越多朋友”,其实这也是广州骨子里的标签。(资料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