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靖安司丞李必”衡山十二年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7531
常立军

  

  

  

  在什么样的时代,就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种智慧。

  最近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剧中的靖安司丞李必原型就是唐代被人称作“隐士宰相”的李泌。这部剧的历史时间定位在“天宝三载”,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十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厦倾覆,生灵涂炭。而李泌,却似乎过得风生水起,虽然是几度沉浮,却依然潇洒自如,历经四代皇权安然无恙。他并非奸猾之徒,多次因坚持己见而遭排斥,却又能做到能屈能伸,“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这是他多年修行练就的达观心态以及智慧的人生策略共同成就的结果。乱世生存,是对人生智慧的极大考验,而他在湖南衡山的十二年,是他大起大落间的一段重要时光,他在此既实现了修仙问道的理想,又为后来再度纵横朝野蓄积了力量。

  为什么来衡山?

  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至德二载,三十五岁的李泌离开长安,去往南方的衡山。

  在他回首长安的时刻,不知道会不会有些伤感,那是他曾经建功立业的地方,然而,强烈动摇了唐王朝统治的安史之亂刚刚平息不久,他就要离开了。在那场大动荡里,他耗费了无数心力,帮助肃宗制定平叛策略,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然而,一旦事隋结束,各种猜忌就纷至沓来,中书令崔圆、幸臣李辅国对他万分忌恨,肃宗对他虽好,却依然不能让他感到心安。于是,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兔死狗烹的悲剧,他看得太多了。

  如果说李泌的人生有什么梦想,那大概有两个,修仙和入仕为相。这两种方向上完全背离的理想很好地形成了对冲,所以,这次来到衡山,并不让他感到“失意”,毕竟这也是理想之一。

  李泌这种“能升能隐”的性格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他从小就很“仙”,这跟他小时候读书多而杂有关系。他出身政治世家,祖上是北周太师李弼,位列北周八柱国之一,身份显赫,中间几代,跟随着隋唐间动荡的局势沉浮,到李泌的父亲李承休时,这个政治大世家已经开始没落,李承休只做到了县令。

  不过他有一个很好的爱好,那就是藏书,李泌的童年就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度过,书里不光有黄金屋,还有黄老的仙风道骨。

  李泌出生时,唐王朝还在黄金时代,那是玄宗开元十年。那一年,没什么让人太头痛的事,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倚天拔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那真是一个锦天绣地的大时代。

  728年,九岁的表哥员俶推荐了七岁的李泌去见玄宗。道家始祖老子姓李,皇帝姓李,李泌也姓李,热爱道家的玄宗喜欢聪明伶俐的李泌,这次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虽然从小就聪明得招人恨,他却很早就懂得了随遇而安。

  李泌成年后,愈发得到朝廷重臣和皇上的器重,但他却并不急于入仕,反而游历于嵩山、华山与终南山之间,研究《易经》。在唐朝,很多人隐居,其实就是在积攒政治成本。

  天宝十载(751年),隐居嵩山的李泌的学术研究有了成果,他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慧”,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他极为优厚。从这里开始,李泌就招人恨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说他写诗讽刺朝政,直接把他贬到了蕲春郡安置。

  说是安置,其实就是发配,换成别人,大概已经在感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了,但李泌并不以为然。此事之后,他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年纪轻轻,就隐居去了。

  整整四年,李泌远离了朝廷,醉心于云游,但他也许是在等待机会,也许这正是他的“终南捷径”。四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安禄山起兵造反,玄宗西逃入蜀,丞相杨国忠中途被杀,那些李泌当年讽刺过的人,后来都成了人人征讨的恶人。

  安史之乱后,至德元载,太子李亨在陕西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大动荡带来了大机遇,安史之乱中,李泌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才干,为肃宗出谋划策,也阶段性地完成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下一个阶段,他主动选择了隐退,不得不说,这种控制人生节奏的能力,让人佩服。

  衡山,只是他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

  隐居但不隐没

  山水是李泌的灵魂,出世入世他随心所欲。拿得起,放得下,李泌就是这样潇洒。他深知功高祸患更多,兔死狗烹的事情在历史上屡屡发生,那些死死抓住权力不肯放手的人,往往下场都很惨,朝廷上下,对他也多有猜忌之心。于是,安史之乱平息后,他选择了功成身退,自我放逐。

  李泌在衡山,享受的是三品俸禄,衣食无忧,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比起那些穷苦的隐士,他这应该算是一种政治上的特殊隐退。不在朝,却依然可以自在地冷眼观火。

  选择衡山作为隐居地,李泌有自己的打算。真正的退隐,完全可以找一座无人知晓的小山,从此不问世事,然而他志不在此,之前的隐居,是在嵩山,游历在华山与终南山,都是天下名山,至少是皇上知道也能找得到他的地方。隐居名山,不但不会隐没,在那个时代,反而会名望更盛。

  来到衡山后,李泌的思维更加开阔了。这里是禅宗南宗的源流之地,从来都是各种思想兼容并包的李泌,又在这里吸收了禅宗的思想精华。虽然自己是道家,福严寺、衡岳寺这些寺庙却是他喜欢去的地方,禅宗的开放包容很合李泌的心意。至今,福严寺上方的崖壁上,还留有“极高明”三个字的大型摩崖石刻,据说就是李泌手书。这个地方也因此被称作“高明台”。福严寺僧人为高明台作对联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里的一句话,也是李泌内心的追求,对于各种思想境界,他似乎都很着迷,游走于释道儒之间,他无所拘束。那些只看到他修仙的人,也许并不能真的理解他。

  在山野中,与知交游

  当时看起来有点偏远的衡山,其实是一个朝野之外的思想文化中心,佛道儒在此共生,成为五岳中的一个文化奇景。李泌在朝野间本来名气就很大,来到衡山后,自然不缺同样有思想有见识的朋友。元和先生张太虚、懒残和尚、希操律师都是他的好友。

  李泌曾拜张太虚为师,从他的道家渊源来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太虚是唐代著名道士,上清派第十三代传人。或者可以说,他更像一个著名的“隐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张太虚慕魏夫人圣迹来南岳。唐代宗曾召张太虚入京,张固辞不去,代宗赐以紫服,德宗则亲自写了《元和先生制》,说他“混元毓粹,玄之又玄。炼骨三清,澄心内景”。比起李泌来,张太虚的理想更为单一,他只要“求仙问道”。

  懒残和尚则是衡山之上一个奇异的存在。懒残和尚就是明瓒禅师,南岳如今还有关于懒残的摩崖石刻,就在兜率寺的遗址间。

  懒残是唐代天宝初年在衡岳寺干杂役的僧人,他的行事风格洒脱不羁,别人吃完饭走了,他就收拾剩饭残汤吃,因为生性懒惰又捡残饭吃,所以称他为懒残。他白天负责全寺的杂活,夜晚休息在牛群里面,从无疲劳厌倦的意思,已经有二十年了。

  李泌在寺中读书的时候,就觉得懒残这个人很奇异。他留心观察懒残的所作所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人物。”懒残喜欢在半夜里吟唱佛曲,声音响彻山林,李泌在内心由此便产生共鸣。他能从懒残的吟唱中分辨出喜怒哀乐之情,认为懒残的吟唱是轻音凄惋后又转为喜悦,一定是个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人。于是,当李泌要离开寺庙的时候,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悄悄地去拜访他。李泌对着草棚门口通报自己的姓名,施礼参拜,据说懒残当时大肆辱骂,仰着脸对空中吐了口唾沫,说道:“这是要把我当贼捉。”

  一般人受到这种屈辱,大概就再也不会理这个疯和尚了,但李泌反而更加尊敬他,只是一个劲儿地行礼。懒残正在翻弄牛粪烧着的火堆,从里面取出山芋来吃。过了好长时间便说:“可以坐在地上。”他拿自己吃剩的半块山芋递给李泌,李泌用双手捧着接过来,把它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表示感谢。懒残对李泌说:“千万不要多说话。你能当十年宰相。”李泌站起来施礼告退。

  懒残如今留下来的还有一首

  《懒残和尚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來草自青。”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他“醉心自然,超越生死”的人生追求。

  李泌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他既能理解现实世界,又完全能够理解禅宗的思想和行事风格。

  除了懒残和尚,李泌还与希操律师来往密切。这个律师当然不是现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它说的是佛教里修持戒律的比丘。据记载,曹洞宗祖师药山惟俨便是受具于希操。懒残虽然张狂,却对希操赞不绝口,李泌则对希操恭敬有加。

  对于人生哲思的追求,其实才是李泌的理想,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的岁月里,他却在衡山重建了自己的理想国。

  再度出山,兼济天下

  十二年的修行,让李泌的人生素养更加丰厚。

  而此时,唐王朝正陷入另一种混乱,安史之乱后,地方军事集团崛起,军人越来越难以控制,藩镇正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德宗时,发生泾原兵变,长安被攻陷,导致德宗逃离长安,皇权面子扫地。兴元元年,德宗急诏李泌回京,商讨平息藩镇之乱的计谋,李泌在隐居衡山十二年后,又迎来了实现人生另一个理想的机会。

  李泌出山后,再度展示出他的过人才干,力劝德宗下决心平定唐朝叛将李怀光,解决京师粮草困境,外部则调整与吐蕃的关系,终于让经历了藩镇之乱的唐王朝再度稳定了下来。贞元三年六月,李泌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终于成为了宰相。

  贞元四年,八月,天空中出现月蚀,李泌认为这种奇异的天象预示着会有大臣遭遇不测,想想自己如今也是身兼宰相和学士的朝廷第一重臣,这个不测大概率会落到自己身上吧。果然,第二年他就离世了,年六十八岁。

  古人常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李泌从未真的放弃人生奋斗。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评价也不是特别高,也许这也是他的一种追求吧,“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努力过好一生,无愧于己心就好。(资料来源:《潇湘晨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