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哪吒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他时而高大威猛,形似天王力士,时而活泼可爱,如同邻家少年,近来热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塑造的“黑眼圈”哪吒又让人眼前一亮。哪吒形象变化多端,我们不妨来见识下古代文物上的哪吒,看看哪款更符合您心中“三太子”的真容。
敦煌壁画上的佛教天神
看过《封神演义》,许多人脑海中会有一个疑问:李靖为什么给孩子取了“哪吒”这么个怪名字?“哪吒”听上去不伦不类,似乎还带着些异域色彩,难不成是舶来词汇?事实上,道教神话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正是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王”与唐代名将李靖的融合体,而哪吒则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其名源自古印度。根据唐代不空三藏法师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记录:“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由此看来,哪吒正是毗沙门天王第三子,这也与后来的“三太子”之说吻合。
早期的哪吒是个什么样子呢?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现藏有一幅《大圣毗沙门天王像》,此作纵39.4厘米,横25.5厘米,为五代时期的雕刻印刷品,盗自敦煌藏经洞。画面主要描绘毗沙门天王,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天王像右上方,面目狰狞的罗刹右手中高举的一个婴儿。这幅画的内容是一则西域神话故事:西域于阗国王自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代,国王年迈之后,没有子嗣,祈请毗沙门天王赐子。随后毗沙门天王显灵,从额头剖出婴孩,于阗国才得以传承。有学者认为,图中的婴儿既是毗沙门天王之子,那么很可能就是“哪吒”。
《大圣毗沙门天王像》中的婴儿哪吒形象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晚唐至宋初时,最常见的哪吒形象来自敦煌壁画。莫高窟曾发现数十幅题材为“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的壁画,画面主要人物中有一男子形象頗为怪异,他大头牛眼,阔鼻朝天,赤裸上身,鼓着肚皮,戴着项圈、手镯,双手合十高过头顶呈膜拜状。学界普遍认为,此人物就是当时的“哪吒”。据考证,“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是一则佛教故事,内容大致为:佛教天神哪吒举办了一场法会,但没有多少人参加,于是他迁怒于父亲毗沙门天王;后来,他又得知毗沙门天王法器内有阿弥陀佛,于是心生欢喜,当即跪下叩拜。
元刻本中的道家神将
宋代书籍中关于哪吒的著述比较多,比如宋本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已有了“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的说法,亦有著作称哪吒为“莲花化身”,这些传说后来成为《封神演义》的创作素材。然而哪吒的种种“不孝劣迹”为宋时文人所不齿,北宋文学家苏辙写有一则《哪吒诗》,其中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文中尽是贬损之语,这与《封神演义》中哪吒“逆子”的形象也有一定关联。
时至元代,哪吒逐渐本土化,从佛教的天神变为道教神灵,其负面形象也得以减弱,成为不少道士咒语里常常念叨的“神将”。藏界现留存有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其中有“那咤太子”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加以更多的想象,描绘出一个面容清秀俊朗的青年哪吒形象,并在画像后述其为:“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帅遂割肉剖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以胫,叶为衣而生之……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所描绘的哪吒俨然已经被道教吸收,完全汉化。
清绘本中的稚嫩童子
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流行,“哪吒闹海”广为人知,他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的形象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民间信奉的神灵,民间为哪吒塑像、供奉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一时期,工匠皆依据小说内容,从自身审美出发设计哪吒,其造型更显多变。
我国福建、台湾一带至今仍有哪吒信仰。福建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藏有一尊清彩绘木雕哪吒像,高约45厘米,宽16.5厘米。此哪吒造型宛如天王力士,散发黑脸,穿袍,袖角翘起,半斜身,右手拿剑,赤足,右脚抬起,下有一风火轮,右脚踩于风火轮上。尊座略似方形,圆角,边缘上有一支柱支于全身,虽彩绘已脱,座有虫蛀,但人物依然神采奕奕。据了解,此类型的哪吒塑像存世较多,在拍卖会上比较常见,比如北京保利就曾于2011年及2014年拍过两尊哪吒塑像,前者为象牙彩金,后者为木雕加彩,二者皆为力士造型。
时至清末,哪吒形象逐渐统一,并由此基本定型,比如清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此时己为身穿肚兜的童子造型。有趣的是,该书画像上将哪吒标注为“善才童子哪吒”,众所周知善才(财)童子乃是《西游记》中被观音菩萨点化的红孩儿,哪吒并无此称谓。对此有学者认为,哪吒与红孩儿的法术和兵器上皆非常相似,所以民间误将哪吒与红孩儿混淆,但由此诞生出的孩童哪吒造型却非常经典。(资料来源:《西安晚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