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起投票,向社会大众征求意见,是否同意推荐牡丹为国花;如果不同意,也可以从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等名花中选择一种提交。这其实不是中国第一次评选国花,却因为网络的传播力量,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网友分成许多阵营,吵得不亦乐乎。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原生植物品种最多的国家,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采集、栽培花丼,以供观赏。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处处栽花,宫殿、寺庙、衙署、宅院中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花丼,而园林无疑是群芳汇聚的最佳场所。千百年来,无数奇花异卉在园林中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春夏秋冬,各领风骚。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四大名花,也是这次“国花”评选的种子选手,各有一部辉煌的历史。
梅花傲雪
梅花起源于南方,西汉时期就已经传播到北方。《西京杂记》记载关中上林苑移植了两千多种远方群臣进贡的特产果木和名花,其中光是梅树就有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七种。这些梅树大多属于果梅性质,后来逐渐分化出以赏花为主的花梅,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经成为园林中的重要品种。
园林一年四季之中,冬日景象最为肃杀,早木枯残,百花凋零,此时唯有梅花能不畏严寒,昂首绽放,因此历代文人认为梅花具有坚贞、孤傲的品格,赞颂不已。宋代名士林和靖在杭州孤山隐居,无家室牵累,植梅养鹤自娱,号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脍炙人口。
红色的梅花尤其与雪景相宜,“踏雪寻梅”成为冬季游赏园林的经典画面,如王安石诗中所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洛阳的会隐园、大隐庄、白莲庄等名园都以梅花取胜。
元明清江南园林中有许多以梅花为主题的景点。比如苏州狮子林曾有一株古梅,垂枝盘屈,号为“卧龙”,其旁建问梅阁,现存者为后世重建,阁前补种多株梅树,而且门窗、天花、铺地和桌椅都采用五瓣梅花图案,室内悬挂“绮窗春讯”匾额,源自唐朝王维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元代有个叫吴闲闲的道士首次将梅花从江南引入大都(今北京),并专门建了一座亭子加以覆盖。幽燕地区冬季比南方要冷得多,梅花很难成活,而且几乎不能露天栽培,一般都采用小盆栽种的方法,冬天放在暖房里。清末贝勒毓朗不惜重金从南方运来百株梅花,种在花园中,只存活一株,视若珍宝,以玻璃架设了一间小小的花房,精心维护,这才熬过漫长的寒冬。
菊花秋黄
菊花本是一种野生花卉,秋季开花,先秦时期就被大量采摘,用作益寿延年的药物,后来在田园菜圃中栽种,以其苗做菜,以其花入药。从汉朝开始,古人就喜欢酿菊花酒,视为滋补佳品。
菊花成为园林观赏花卉,最大的功臣是爱菊成癖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回归田园,在自己庭院中种菊、赏菊、采菊,留下很多咏菊诗篇,最著名的两句出自《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世文人对陶渊明极为推崇,爱屋及乌,将菊花看作是卓尔不群的隐士的化身,纷纷种入园中。
每年重阳节前后,菊花开得最盛。这几天古人登高赏秋或者在园林中举行雅集,常常要簪一朵菊花助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因为连续两日摘菊花,作诗调侃:“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花瓣细长卷曲,颜色有红、黄、紫、白多种,以黄色最为常见,故而又称“黄花”。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思念丈夫,作《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痩”,以清痩的菊花自比。
相对而言,菊花比较容易培植,既可种在地上,也可种在花盆中。一到秋天,从宫廷豪门,到平常民宅,几乎都可以见到菊花的身影。
唐宋金元明清各朝的皇家园林都大量种植菊花,品种自然要比民间珍贵得多。明代宫廷甚至专门为此设立“养菊房”,清代的皇帝们则写过不少御苑赏菊的诗。不过历史上很少有园林景点直接用“菊”字来题名,康熙年间丰泽园中所建的“菊香书屋”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荷花夏艳
荷花又叫莲花、菡萏、芙蓉,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果实为莲藕。南北方很多地区都有在天然河湖中种藕以充蔬食的传统,荷花本是副产品,对此北魏贾思勰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有载:“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大片的荷花同时也是欣赏和采摘的对象,汉代、魏晋、南北朝都有《采莲曲》流行。隋唐以后,荷花逐渐成为园林水池中的观赏花卉,夏日盛开,或红或白,与荷叶翠盖相互衬托,临水照影,风情万种。
荷花需要肥沃的淤泥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因此被视为不受污浊侵染的高洁君子。北宋周敦颐《爱莲说》进一步总结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古代园林中以荷花为主题的景致,往往都强调这几点特性,例如苏州拙政园的正厅依临大池,池中广植荷花,得名“远香堂”,正是取“香远益清”之意。
很多城市兼有园林性质的水景名胜区都以荷花著称。杭州西湖荷花被南宋诗人杨万里形容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曲院风荷”为西湖十景之一,种有各种颜色的荷花,南宋时期附近有一座酿酒作坊,酒香与荷香交织,令人陶醉。济南大明湖中荷花遍布,号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一正因为这里的荷花太有名,作家琼瑶受到启发,才在《还珠格格》中设置了一个“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有些园林因为缺少活水水源,或者池土贫瘠,无法直接栽种荷花,不得不在池中埋设大缸,缸中植荷,勉强营造出荷池景象。恭亲王曾写过一首《盆池荷花》诗:“汲井埋盆作小池,亭亭红艳照阶墀。浓香秀色深能浅,冒水新荷卷复披。”说的便是这种情况。
牡丹春色
牡丹与芍药是同一科属的花丼,东汉时期的医简上已经将之列为治疗血瘀病的特效药。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尝试在水边竹间栽培牡丹,视为奇景,并以之入画,北齐画家杨子华就以善于画牡丹而出名。
牡丹属于落叶灌木,春日开放,花朵硕大,常有重瓣出现,颜色也极为丰富,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有“国色天香”之誉,特别受到皇家、权贵和富商的青睐。
牡丹真正开始在园林中大放异彩是在隋朝。隋炀帝在洛阳西郊营造西苑,纵横二百里,下诏令天下进献名贵花木,易州送来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等等名目。唐朝对牡丹更为重视,长安、洛阳两京各大御苑都曾种植。唐玄宗尤其偏爱牡丹,曾经征召善种牡丹的洛阳人宋单父到骊山离宫种了上万株牡丹,据说颜色、形态各不相同。
长安城东部的兴庆宫南部辟为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池北土山上以昂贵的沉香木建造了一座沉香亭,周围精心培植各色牡丹。天宝二年(742年)春日,玄宗与杨贵妃在此赏花,召翰林学士李白赋诗,留下三首著名诗篇《清平调》,将贵妃比作牡丹,其中之一吟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牡丹的花期比其他春花略晚,最著名的品种是“魏紫”和“姚黄”,分别出自洛阳魏、姚两家的花园。据说“魏紫”是一位砍柴的樵夫从寿安山中采到的,賣给魏家后,秘密种在园中一个小岛上,外人想看,需要交十几个钱,然后乘船登岛,才得一窥,魏家竟然因此挣了许多门票钱。北宋名臣富弼的宅园中种了几百本珍品牡丹,某日花开,邀请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同观,宾主尽欢。
古代园林中经常设置一种花池,围以栏杆或叠石,池中种植牡丹。清末北京那家花园的“水涯香界”一景就用这种方式种了一丛牡丹,带来富丽之气。
中国国花难选,也是因为本土的名花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大家不妨从园林角度多了解一点各大名花的历史掌故,然后再去争论,倒也不失为一粧雅事。(资料来源:《重庆晨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