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护士长日常:爱是一种惯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4137
韩冬伊

  

  披星戴月十余年,护士长杨晓玲“自定义”为一名“陀螺式资深护士”。

  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岗、查房巡视、床头交接、叮嘱指导白班护士工作……分派过日常工作任务,尚有林林总总的高难度护理:PICC置管、有创血压监测、脐动静脉置管护理、换药……

  午休短促而奢侈,午后工作更是繁杂,周一业务学习培训,周二护理查房,周三科室例会,周四水平质控……往往到了下班时分,才开始身为护士长的分内工作——统计病房数据、专科质控指标、写护士长手册、做培训课件等。

  如此循环往复,17年如一日,杨晓玲俨然浸润在“一派儿科特色的温柔”里——即使倦意席卷,她依旧眸色和暖。

  “提灯天使”,犹怜稚子

  护士长杨晓玲的日常工作有两个绝妙“锦囊”,其一是“一针见血”的注射穿刺技术,这是“儿科基本功”。

  一方面,“儿科危重患儿病情大多表现急、变化快、程度重,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当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孩子配合度低,血管短细弯曲,穿刺难度较大”。

  除此之外,儿科注射还有一个艰巨而潜隐的心理难关:“一旦没有一针穿进,家长面色骤变,每个儿科护士大概都经历过被咄咄质疑的时刻,紧张与窘迫感不言而喻。”

  在杨晓玲看来,“一针见血”当然没有秘籍,“惟手熟尔”。以西瓜果肉的蜿蜒细络模拟血管、用自己做“活体实验”揣摩进针角度与痛感的相关度,再到“争取别人避之不及的注射工作”——“从理论到准确实践,需要经验、勤勉,当然还有一点悟性”。

  “锦囊”其二,则是安抚孩子的“必杀技”。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奶粉,甚至糖水都是很好的安慰剂,甚至能安抚有创操作的痛感”;而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开始认人,虽然口中咿呀难懂,但一定要有母亲陪伴,或者换句话来说,是一种安全感”;对幼儿来说,肯定、平等、鼓励则更有效,杨晓玲在儿科病房工作时,勇敢输液的小朋友会集到一个“小红花印章”——“这个‘杀手锏百试百灵。”杨晓玲笑言。

  “爱的氛围教育”

  总有刚入职的小护士在“畅言日”座谈时抱怨:“护士长你知道吗,每次遇到难缠大哭的孩子,我真的瞬间崩溃到手足无措。”

  而除了经验与职责,杨晓玲说,儿科护理更需要的是“氛围”,“新生儿科护士要有‘五心——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慈母心。每天早上戴起燕尾帽的一刻,就意味着一天的责任沉沉落在肩上。”这是“爱的思想教育”——在无陪人制的新生儿科,对孩子们的关爱依然是热切、自然的。

  而哪怕是初生的婴孩,“也是能感知情绪的,尽管只有主观的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对爱与安全的感知,让孩子的病情平稳,这是一种有温度的磁场。”在新生儿科,这种护理方式有一个可爱的称谓:“袋鼠式护理”。

  杨晓玲擅长“共情”。“在大儿科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建立和孩子的联系,成为他的朋友。”杨晓玲的开场白和气平缓:“宝宝你在看什么动画片呢?”“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东西呀?”她倏尔“切换”到“孩子频道”,絮语殷殷,让人心下安然。

  “共情”亦是与家长的。杨晓玲曾给患心肌损伤的女儿输液打头皮针,“刚开始几天都是一针见血,到了十余天的时候,我总是一边手软、一边心慌——每每进针,孩子大哭挣扎,病中无力又哭得萎靡,做母亲的实在心疼。有一天输液,没能一针打进,当下万分自责,真的一言难尽。”对于家长们的心疼难安,她确能感同身受。

  而“共情故事”总有悠长美妙的“续集”。杨晓玲从不屏蔽朋友圈里堪称“晒娃狂魔”的患儿家长,事实上,连那些模糊摇晃、琐碎刷屏的“晒娃小视频”她都照单全收、逐一“欣赏”。

  热忱也许源于职业,但终归于“爱的惯性”——在杨晓玲看来,这早已出离“随访高危患儿”的具體工作,而是成为“爱的私藏”。“特别关注抢救过的孩子,感触真的很深”,那些牙牙学语、顽皮笑闹的片段堆叠,“一切辛苦都太值得了”。

  爱,这一看似陈旧甚至虚悬的字眼,却总有灿然流光——从儿科团支部书记,到担任新生儿科护士长,杨晓玲与她的团队持续关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组织义诊、捐款捐物。2011年,杨晓玲所在的儿科青年集体被团中央、卫计委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不过,尽管帮扶多年,杨晓玲仍觉得“远远不够”。她说起孤儿院的一个曾有多次寄养经历的孩子:“脸上有着出离年龄的平静和淡漠”,这让她难掩揪心——“爱,不是怜悯,不是自我感动,而是给予安全感。”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清晨的新生儿科监护室,又有许多小小婴孩被护士们抱起、呵哄,摇摇穿过走廊,悄声递入父母臂弯——这是杨晓玲的“挚爱时刻”,尽管还要絮絮叮咛出院事项,但欣慰感总是汹涌而新鲜。

  医疗工作者的职业获得感想必最为真切——“那时还在大儿科工作,逢年过节,别的孩子都回家了,只有一个白血病患儿不能离开病房,我就—直陪他做游戏、讲故事、摆玩具。”她始终记得那个稚嫩的声音,在病痛难耐时轻唤:“晓玲姐姐,快点救救我。”

  信赖和依恋,让杨晓玲更加笃信护理工作的独特价值——“护士的工作,在促进健康、减轻痛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治”与“愈”的互动维度里,用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来说,医学对生命的观照本就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工作17年余,技术能手杨晓玲荣誉纷繁——“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全区技术能手”“市级优秀护士”。杨晓玲感慨自己的心态变化:“从意气风发的自豪感,变成了更深沉的责任感。”

  人们说,医护人员见惯悲欢,必是冷静克制。杨晓玲的神态无疑是特别的——恳切、澄净还有似有若无的稚气和天真。

  叶芝说,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去到人世、溪水和田野。而她站在新生命的初萌之初,温柔地注视着烂漫故事的开头与待续,笑意嫣然。(资料来源:《中国青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