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罗马贵族而言,身穿朱砂染过的丝绸出席晚宴,使用青绿润泽的瓷器盛放佳肴无疑是件极为美妙的乐事,这些通过丝绸之路运来的物品构成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全部想象。一千年后,一个威尼斯商人对丝绸之路的重新丈量使得欧洲人对“丝国”的想象变得更为具体:壮丽的朝堂、灿烂的宫殿以及数百万人口的城市。这个商人就是一一马可·波罗。
今年明,国家主席习近平年度首次出访选择欧洲,第一站是意大利。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媒体发表题为<东西交往传佳话 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其中盛赞马可·波罗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其游历著作《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中记述的“丝绸之路”,是影响后世欧洲人的探险之路。它与今天倡议的“一带一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新时代,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天经地义。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筑起的“文化之桥”和“机遇之路”,必将在中意合作乃至中欧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洲人的《天方夜谭》
我们先来看看马可·波罗。本来,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人,若无后来的这本游记,他绝不会如此名闻后世。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从威尼斯启程,途经地中海沿岸的阿迦城、亚美尼亚,穿越两河流域,横跨波斯全境,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疏勒、沙州,沿古老的“陆上丝路”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
20年后,37岁的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海外。这次是从“海上丝路”横渡印度洋抵达波斯。此时,他因为思念家乡,随即自两河流域、君士坦丁堡回国。后来,他因为参加海上战争被俘入狱,狱中口述自己见闻。同狱的文学家鲁斯蒂切诺根据他的见闻,整理出了《马可·波罗游记》。
再来看看《马可·波罗游记》。此著作被全世界公认为名著,原因在于它的流行和流传之广。该书一经出版即名声大噪,被译成多个语言文本。随后,又极大地刺激了西方人探索东方的欲望。有人甚至认为,世界历史就此而改写。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激发西方列强殖民探险、征服世界的欲望就是与这部书有关。
《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视为欧洲人的《天方夜谭》。
其一,游记使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得以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逐步破除了神学至上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在骤然之间破除了中古时期欧洲神权对民众精神世界掌控的局面,传统意义上的“天圆地方”说由此破产。
其二,游记对近代欧洲的航海探险事业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哥伦布、达·伽马、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等众多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都是在看过这本游记后“东来西去”的,其目标就是抵达印度、寻访中国。
“自编自导”的故事?
当然,马可·波罗对中国经历的“华丽描述”,无论是在中国史学界还是西方史学领域,都曾引发巨大而持续性的争议,出现了“五大疑点”和“八大疑点”等。甚至,中外研究者均无法证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譬如,2011年8月10日英国媒体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调查,马可·波罗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完全是道听途说的汇集。《每日邮报》据此指出,若此理论正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_的马可·波罗就是一个“骗子”。不少人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个“满嘴谎言之人”,其游记完全是一个“自编自导”的虚构故事。
然而,与种种争论、批评甚至责难相比,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在当时及随后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实实在在的。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得到广泛传扬,有力促进了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进而得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对哥伦布的影响。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商业共和国的哥伦布,自幼就阅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由此,小哥伦布对中华文明以及印度的独特文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还提及东方的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1480年,在一封致意大利学者托斯加内里的“发鸿愿,立大志,期于得达产香料之国”的信函中,哥伦布表达了前往中国和日本寻求黄金的强烈愿望。
在航行日记中,哥伦布写道:“为了不坐失时机,我要向前行驶去寻找日本岛。”他把自己抵达的萨尔瓦多视为“可汗的大船”到达之地,进而致函给资助他探险的西班牙国王:“无论如何,我是要去大陆的。我要到杭州去把陛下的国书呈给大汗,并取得复书回家。”
后来,他费尽心机地组织携带护照、国书和礼品的正式使团,兴致勃勃地要去朝见元朝的忽必烈大汗。依据对日月星辰的定位及观测,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抵达了亚洲大陆,亦即中国和印度(实乃古巴)。
最初,哥伦布的意图就是“通过交换,或者通过征服,取得黄金、珍珠和香料”。当然,他最终抵达的是美洲。这一地理大发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历史。
刺激地理大发现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不仅影响了哥倫布_人。在随后的殖民探险活动,它的影响和激励具有滚动性效应。依据这本游记的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访问了许多城市和乡村,包括西南边陲的云南和东南沿海的福建;其所记述的那种“东方的富有”,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这种影响对后世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探险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13世纪末,作为风靡整个欧洲的畅销书,《马可·波罗游记》可谓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疯狂翻印。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及其他航海家,都是这本游记的忠实读者。他们的殖民探险为随后数个世纪的全球性征服铺垫了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在游记出版之前,欧洲人也有到达过中国的,但影响皆远不如马可·波罗。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世界对东方包括印度和中国的“全面”了解,皆是由其而来。
新航路开辟和新世界大发现之前,所有进行过新航路开辟及探险的人可以说都读过《马可·波罗游记》;而且,这些重要人物每到一处新的发现地,都要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述的城市、地区或国家加以对比。由此,这本游记可谓当时唯一的工具书和字典,是殖民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期间关于寻找东方世界的“百科全书”。
当然,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第一,欧洲人对东方贸易有着巨大需要;第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割断了传统的东西方通商要道;第三,宗教传播的动力,推动欧洲人向海外不断进军。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欧洲人加紧了探险活动。举个例子,当时转运而来的商品,如香料(丁香、肉桂、胡椒)、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比12世纪初增长了10倍。但是,由于商路隔断,这些颇受欢迎的商品价格一再抬高。于是,欧洲商人渴望依据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指引,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上,意大利是一个重要节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汉朝曾派使者甘英寻找“大秦”;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地理学家庞波尼乌斯多次提到“丝绸之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意大利各级政府积极挖掘自身港口优势,着力打造特别经济区、提升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渴望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深度对接,带动本国经济乃至整个地中海海洋经济迈上新台阶。
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也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的重要年份,明年还是两国建交50周年。以此为起点,中国与意大利、中国与欧盟之间应当进一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借助于这一“机遇之路”打开“机遇之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