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阿富汗的“假小子”们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1800
王晓莹

  

  在阿富汗,有一种叫“bacha posh”的特殊文化传统,翻译过来就是“女扮男装”。有些阿富汗父母会把家中的女孩从小打扮成男孩,送她们去上学,希望她们能挣个好前程。可现实是,这些女孩的成长却经常因此而变得更加艰难。

  比普通女孩更自由

  女扮男装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中国古代就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佳话,但对这些阿富汗女孩而言,她们最初被父母打扮成男孩,有的是因为父母的一片苦心,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对男孩的期盼。

  在阿富汗,男女不平等现象至今仍很严重,女孩往往被视作家庭的负担,只有男孩才会被赋予养家糊口、继承财产、赡养父母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女孩多的家庭会把女儿打扮成儿子来养,起到“充门面”的作用,因为男孩的身份能为她们出去工作提供便利;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家里有"bacha posh”的女儿,下一个出生的孩子更容易是男孩。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假小子”就这样诞生了。某种程度上而言,她们获得了比普通女孩更多的自由:因为没有女性身份的束缚,她们可以和男人_样单独出门买东西、找工作、从事体育运动……任何男孩在阿富汗社会中能做的事,她们都能做。

  近年来,这种“假小子”的现象通过报道、摄影等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最近,《国家地理》网站通过瑞典摄影师璐璐·迪亚基去年在阿富汗拍摄的一组照片,讲述了关于阿富汗“假小子”的生活。

  “这个身份是借来的”

  一个当过9年“假小子”的阿富汗女孩法尔玛,曾向美国《时代》周刊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当她第一次穿上男装时,享受到的感觉就是自由。她一路顺利地读书,按照父母“希望你是个男孩”的意愿长大,甚至帮着家里做生意。然而,到美国读大学后,法尔玛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怀疑,她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需要把女性身份隐藏起来?难道作为女孩,我就不能拥有和男孩一样的骄傲与能力了吗?为什么我总觉得身为男性的自己更坚强?

  当她正经历内心的转变时,法尔玛的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一一她快18岁时,女性特征还不明显。一个来自喀布尔的医生说,可能是法尔玛的心理倾向于男性化所导致的,这个说法吓坏了法尔玛的母亲,她希望女儿变回女孩。

  法尔玛留长了头发,还去大学的心理医生那儿寻求帮助。她的思维慢慢地不再那么激进,她努力接受作为女性的自己。然而,2014年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希望能留在美国,因为她担心回到阿富汗以后,社会不会允许她以女性的身份做成任何事情。“當一个‘假小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觉得这个身份不是你的,而是借来的,因为你知道,它随时会被拿走。”她说。

  确实如此,“为了阿富汗女性”组织在喀布尔设有一个女性收容所,每年都至少遇到两个这样的“假小子”。她们遭受过来自社会的骚扰、羞辱,不被她们所在的社区所接纳,但她们依然不愿以女性的身份生活。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作为女孩的教育,这些女性成家后要面对穿罩袍、做饭的挑战;她们无法再像当初做男孩那样直视别人的目光,而不得不在陌生人面前垂下眼帘。

  “如果我最终还是要做个女人,还不如从一开始就被当成女孩养大。”一名当过"bacha posh”的女孩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