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闲官另类吃空饷 损害基层政治生态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2193
夏军

  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居二线”。记者采访了解到,“退二线”干部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西部许多县直机关的科级领导干部队伍中,“退二线”的干部大约占总数的30%,有的县比例甚至更高。这一群体的思想和作为,将影响整个干部群体的作风。

  闲官逍遥脱岗

  广西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实职改虚职当主任科员后,长期滞留北京,除必须参加的活动外,其他事情从不回来。一些必须签字的文件长期堆积后,等他回来再统一签字。“他以治病为借口前往北京,实际上与在京工作的儿子在一起。”当地纪检人士说,纪检机关调查他的出行记录,在外逗留有据可查的时间长达100多天。

  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县扶贫办主任深感责任压力大,主动申请实职改虚职,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长期待在农村老家。同事偶尔在单位看见他,他身着运动装,一派休闲运动范儿,这与当地干部脱贫攻坚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长期“离线”的非领导岗位的干部不在少数,“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己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一名县区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此前他们立案查处了一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这些干部迟到早退成常态,有的人一门心思投入第二职业,安排的会议不开、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

  “别看他们长期不干活,但绩效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一名基层干部说,绩效工资大多以行政级别标准分配,这些长期“离线”的干部绩效奖比普通职工高不少。不少人觉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学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许多调研员、主任科员长期不在岗,几乎在“带薪养老”,奖金还不少,对这种另类吃空饷现象,就是管不了,许多人深感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奇葩“官场逻辑”

  “不干事”背后存在荒唐“官场逻辑”。一名“退二线”的主任科员说,如果他在单位出现过多,或者在工作领域过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出风头”;遇上工作不得力、不到位情况,现任局长不好反驳、不好批评,他在单位反而容易让现任领导干部“不自在”。

  “这些干部以前大多都是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现在的‘一把手长期是他们属下,根本不敢管,县委、县政府由于不直接管理,对这类干部的具体到岗情况没法实时掌握,因此出现‘单位管不了,上级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长坦言。

  同时,“卸下担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态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线”干部已年过五旬,且远离了核心工作岗位,职位升迁没有奔头,因此不想上班时就不到岗,过一天算一天。

  加强制度管理,消除从严治党盲区

  “二线”干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组织的事”,对这一群体管理不好、使用不当的话,既会造成党政人才资源闲置,又会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

  “退二线”干部长期脱岗是潜规则,不少市县主要领导干部认为加强管理“退二线”干部会“捅马蜂窝”。根除这一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引導,使“退二线”干部卸掉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放开手脚、继续干事创业。

  许多“退二线”干部曾任重要领导职务,经验多、门路广。专家建议,应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中心主任李辉认为,对“退二线”的干部日常管理不能松懈,年终绩效考评不能流于形式。应严格制度管理,明确和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到岗上班、尽心履行职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谨防“退二线”干部群体成为治理盲区。(资料来源:新华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