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大量游客进入名校参观的新闻,在近年并不罕见,只是每年都有新的“亮点”。近日,一则一家四口藏身快递车试图“偷渡”进入清华大学校园的新闻备受关注,让游客参观北大、清华等名校“门难进”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媒体报道,北大、清华发布了校园参观管理公告,每天限时限人员登记进校园。
翻阅旧闻可知,早在2011年两校就有明确的限游标准:每日参观北大的游客限制在5000人;清华则规定,在7月16日至8月14日的暑期游览高峰期,参观时间限定在8:30到16:30。2015年,清华大学保卫处曾称,暑期进校参观人数达到42万人,日均超过11000人,高峰日达到17000余人,高峰日进出校门车辆近3万辆次。即使服务管理措施加强后,2016年暑期来校参观人数依然达到21万人。
暑期是旅游旺季。向往首都北京和北大清华的外省孩子们也放假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渴望一睹名校风采,跟自己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来一次亲密接触,这非常正常,相信社会各界包括校方,都是能够以最大的善意加以理解的。
任何稀缺资源都会得到更多人青睐的道理,在任何国家都行得通,即使是游客到了英国,也会渴望亲临剑桥、牛津参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暑期带孩子来名校看看,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激励教育。在游览校园之后萌生“我要读清华”“未名湖等我”之类的想法,在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身上并不罕见。
北大、清华也并不反对游客的参观。校园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是判断一个大学水准的重要标准,不设围墙早已是发达国家大学的共识。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的前提下,对游客开放,还能提升公众对该校的好感,让更多人受益于名校的氛围。更何况,“一塔湖图”“水木清华”本来就是历史文化景观,校园风景与大学精神早已融为一体,成为游客瞩目之处,也无可厚非。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校园开放和限游之间的关系。尽管二者并不矛盾,但相关规则的尺度大小,会引发不同的影响。若完全不限定游客数量,的确无法保证校园正常秩序;若限制过度,又会破坏校园的开放性,引发更多争议。结合本校实际作出一定程度的限游,当是可取之道。
几年前,游客进入北大校园,还可以从西门刷身份证进入。因为北大西门有著名的牌匾和石狮,是游客最爱驻足拍照之处,大量游客由此涌入校园,难免会造成交通秩序和校园管理的麻烦。同样,如果在暑假尤其是周末到清华西门,经常会发观人流涌动、交通拥堵的场景。现在,北大西门只供本校师生进入,游客进校园需要从北大东门凭身份证登记之后方可进入。另外,除了人数限制,参观时间限制也是一个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对依附在参观名校上的利益链条,就没有这么多“疏通”的必要了。有些人趁机牟利,帮助游客“偷渡”进校园,自称收取数十元费用,即可让游客不用排队就能入校园。几天前有新闻报道,竟然有4人藏进快递三轮车中,试图混进校园。此事被保安发现、被媒体曝光,才让闹剧为人所知,而那些没被发现、没被曝光的漏洞呢?
归根结底,限游并非“堵游”,合理處置依附在名校游览上的利益链条,采取更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办法,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让大学和游客实现双赢,何乐而不为?(资料来源:澎湃新闻)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