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红版) 热度: 17198
◎刘志坚

  

  19世纪初期,英国陆军由于薪水低、服役期长而缺乏吸引力,兵员基本由社会闲散人员构成。更糟糕的是,英国陆军当时没有固定的军营,所到之处只能扰民,更谈不上健全的后勤保障。但1854年之后,英国陆军不仅后勤补给得到了全面改善,形象也高大起来。引发这些变革的正是被誉为“职业战地记者之王”的威廉·拉塞尔。

  1820年,拉塞尔出生于都柏林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想当一名军人,被祖父阻止后走上了一条相对体面的记者之路:22岁时入职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当了一名战地记者。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为了让民众了解最真实的前线情况,报社委派拉塞尔随军出征。

  哪知在1854年2月,当拉塞尔随英国陆军前往战地采访时,英国陆军高层不但不做安排,甚至扬言要把他赶走。但这并没有让拉塞尔知难而退,他想方设法地留了下来。

  当年9月,拉塞尔随军登陆克里米亚,这次行动更让他认识到了英国陆军在后勤方面的短板:英国陆军准备渡过黑海进军克里米亚时才发现运输力量严重不足,运输船塞得满满的还是没有运完士兵,因此驮马、帐篷、药品、被服等重要军需品只好统统丢下。

  六天后,他们虽然赢得了某战线上的胜利,但那些伤员的遭遇让拉塞尔痛心不已:没有帐篷,伤员们只好躺在肮脏不堪的地上;没有麻醉剂,伤员在做手术时只能强忍着疼痛;没有照明灯具,医生只好借着月光做手术……这些漠视士兵生命的行为让拉塞尔震惊和愤怒,他连夜赶写报道寄回报社。

  报道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英国首相出于某种利益,并没有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反而对拉塞尔的采访设置了很多障碍。拉塞尔不甘示弱,决意揭开英国陆军的“疮疤”。

  通过调查采访,他陆续发现了英国陆军后勤管理上的更多问题:某部队要给士兵买蔬菜,却被告知不得少于两吨,否则不能发放;某军官想买几颗钉子,也被告知必须成吨购买才能报销,否则自掏腰包;一批治疗伤员的药物到达前线后,居然两个月没有卸货,军需局长给出的理由是这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凡此种种让拉塞尔异常愤慨,他发表了一篇篇的报道来谴责英国政府的失职。

  面对舆论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处理此事。与此同时,每天同浴血奋战的英国陆军朝夕相处,拉塞尔被他们的勇敢所震撼,写下了多篇讴歌他们英勇作战的报道。比如1854年10月,英国陆军某兵团的500多名士兵与1500名俄国骑兵遭遇,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沉着应战,终于击溃了俄国骑兵的冲锋。拉塞尔的报道使这场战斗成为体现英国陆军勇敢坚毅精神的经典故事,一举扭转了英国陆军不正规的负面形象。

  拉塞尔的战地报道终于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首相在一片谴责声中倒台。新首相上位后,援军、给养、药品被源源不断地运抵战场;被报道打动的“护理先驱”南丁格尔也组织38名护士加入了战争,并在前线建立起医院管理制度,使伤病员的死亡率直线下降。这使得英法联军最终取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

  之后,英国陆军系统在后勤、医疗卫生、士兵服役制度等方面均做了调整,英国陆军的地位不断提升。而这些都离不开拉塞尔的报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