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稿邮箱:baijiajiangtan88@126.com
90后为什么爱辞职
职场人爱吐槽90后桀骜不驯:90后觉得岗位不适合就立刻辞职,真是不成熟、不懂得忍让。实际上不是90后桀骜不驯,而是他们更像“人”了。也许70后和80后同样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只有90后敢说“不”。传统企业喜欢强调奉献,90后的想法则是“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我不是螺丝钉”。在这个多元化时代,90后最看重个人价值,既然这份工作不能满足个人价值,那么就离开。这种变化也催生了公司招聘的变化:他们除了要宣传承诺高薪,还得提供咖啡机、健身房、宜人的工作环境、透明的晋升途径等传统企业提供不了的一切。毕竟,在老板们看来,钱和地位可能是一切;但在90后眼里,他是为生活而工作,不是为工作而生活。所以,当老板们面对炒自己鱿鱼的90后抓狂地问“你找到工作了吗?你不怕在这个行业干不下去吗?”时,90后只会翻翻白眼,内心说:真不怕。年轻的他们不怕试错,并且可以更加清醒地决定不要一错再错。这些看似桀骜不驯的90后根本就不用传统的管理,他们只需要一个平台让自己去浪。(搜狐,霍老爷)
不能让游戏“陷害”人生
一款全民性现象级游戏注册用户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中“00后”用户超过20%。结果,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训斥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十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游戏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游戏到底是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面对质疑,游戏出品方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每天登录时长、升级了家长守护平台、强化了实名认证体系等,堪称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其实,防止过度游戏伤人,人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企业为社会尽责是一方面,政府监管是另一方面。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政府在鼓励企业创新之外,相关的监管措施也需要抓紧出台并落实。毕竟,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更需要“设计”,后者才是妙手文章。(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佚名)
“丧文化”缘何风靡
“小确丧”文化风靡饮食界,诸如“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买房没希望酸奶”等单品火爆一时,配上“体重不会因为少喝一杯饮料就变轻”文字的奶茶不仅没有令消费者反感,反而成为爆款。这和品牌推广有关:幽默的宣传文案增强了品牌的创意感,也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共鸣,消费者自然心甘情愿为这文案创意埋单;而这种产品的目标人群和“丧文化”的流行圈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反鸡汤营销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推广模式。从2016年夏天的“北京瘫”走红开始,“丧文化”打败正能量心灵鸡汤,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显性文化。不过丧文化并不是真的“丧”。当鸡汤文占领朋友圈、年轻人普遍焦虑,主流文化却要求进取的背景下,“丧文化”不过是反其道而行的一种文化形式,看似反正统、反进步、反奋斗,其实是通过一种自嘲的幽默感给年轻人提供一种焦虑现实中的安全感。(36氪,思齐)
以情动人才能源远流长
河南普通农民何刚意外身亡,故宫博物院为他举办了追思会,只因何刚曾主动捐赠了从自家地里挖出的19件元代银器,弥补了故宫馆藏的空白。1985年,何刚顶住“一蛇皮袋子”金钱的诱惑毅然捐赠了所有文物,故宫当时的物质奖励、今天的追思哀悼彰显了人文关怀,因此被网友推崇为“有情有义”。这虽为文物回收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种做法的推广意义:并不能因为故宫的情义就要求捐赠有偿,毕竟捐赠的自愿和无偿才是关键。故宫此举其实更像是对捐赠者价值的宣示—除了证书奖励、金钱激励之外,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用情意打动人心的这种褒奖方式。是否捐赠是个法律问题,如何对待捐赠者则是一道具有温度的情感必答题。只有故宫这样的做法,才会让何刚之子说出“就是以后再挖出文物,我也依然捐给国家”。(人民网,文昕雨)
动画片也有“鄙视链”?
根据父母经济收入的不同,孩子看动画片时也产生了鄙视链:看《喜羊羊》《熊出没》的被看《迪斯尼》《小猪佩奇》的鄙视。虽然不能简单地以动画片产地判断阶层差距,但国产动画片的整体水平确实不够高,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家长的审美水平决定了他们会让孩子看更优良的动画片,这与阶层没太大关系。中国的动漫产业很不成熟,缺乏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等,不分级更是让家长在选择国产动画片时不方便也不放心。鄙视“动漫鄙视链”是消极的,只有正视国产动画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尽快实行动漫作品分级,完善产业链,让孩子们有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看,才不会出现让孩子看个动画片都好像在加剧“阶层撕裂”一样的窘境,爱看国产动画片的孩子才不会被误会已输在起跑线上了。(《石家庄日报》,戴先任)
“大女主戏”该降温了
《楚乔传》热播,市场再次肯定了女主角走向人生巅峰的类型剧“大女主戏”。这类大女主戏近年频频受到欢迎,主要因为电视剧受众多为女性,女主角曲折成长的人生经历契合了当代女性的心理需求:女主角无所不能,无论最初是什么身份最后都能决胜千里,实现完全超越历史真实情境的个人“成长”。然而,这些情节充斥着对权力和力量的臆想,内核仍然摆脱不了“宫廷斗争”“古代言情”的窠臼—除了爱恨情仇,鲜见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烛照。在影视剧收视人群上亿、点击动辄破十亿的时代,影视剧获得好评的关键依据已经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格局和境界的提升。好的女性题材剧集应该有助于展现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提升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同。这种聚焦宫闱斗争和奇情的加强版“玛丽苏”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一番热闹之后不过是对史实的侵蚀和对女性价值的窄化。火热的“大女主戏”实在应该降降温,思考一下突破的方向了。(《光明日报》,江雪)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