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官府的专卖不自由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蓝版) 热度: 16123
◎易水寒

  

  两宋时期,除了南方的藩属国,北方的辽、金、西夏等都不好惹,随时可以给中原王朝致命一击。宋王朝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只好承认客观事实,打仗的间隙彼此还要经济往还,互通有无。于是,大家在边境上设立了交易场所—“榷场”。名义上是边贸,但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同时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买卖的物品非常不自由。

  景德四年(1007年),大宋和西夏在保安军设立榷场,交易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官方的交易:宋朝用缯帛、罗绮换取西夏的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用香药、瓷器、姜桂等物换取对方的蜜蜡、麝脐、毛褐等。另一部分是民间交易,估计交换的物资面宽泛些。一年前,宋真宗曾下令对辽国的输出产品中增加缯帛、漆器、粳糯。这可以说明,以前是禁止这些物品外流的。宋英宗治平年间,河北四个榷场明确禁止民间买卖硫黄、焰硝以及卢甘石—这些东西可以制造火药,属于战略物资,落入敌方后对自己不利。

  在南宋和金国之间的榷场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禁令。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金朝禁止秦州榷场出售可制作军器之物,同时还禁止出售米面、腊猪肉、腊羊肉。估计那时旱涝不定,金国人靠天吃饭,粮米不易得,多存米面有益后方稳定。

  也有稍显奇怪的封禁—宋英宗曾告知奔赴榷场做图书生意的老百姓,只能带“九经”,其他书籍均不得在边境买卖。

  尽管有种种限制,榷场还是如火如荼地在各国边境间成长起来,官府获利颇丰。巨额进项显示,畸形的榷场边贸虽然条件严苛,违背市场规律,但毕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无论如何,有总比没有好。

  对于榷场这种东西,执政者始终怀着非常矛盾的心理。既想通过榷场获取利益,舍不得这块肥肉,又想通过停止榷场活动来挟制对方,让对方低头服软。纠结的思维造成了政策的摇摆。

  赵匡胤时代,辽国跟北宋的交界处民间贸易比较活跃,但未设置专门的官署进行管理。到了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朝在镇、易、雄、霸、沧等地各置榷务。后来两国在范阳交战,遂罢市。雍熙三年(986年),北宋禁止河北民间人士与辽国通商。

  某种意义上,这也算经济制裁的方式之一。但所谓制裁,是一把双刃剑,终会导致两败俱伤,于是两年后,宋太宗以爱民的名义恢复榷场。政令一出,官民皆喜。可就在这时,宋太宗又恢复了禁令,且惩罚更加严厉—私自贸易的全部处死,辽人私自进入领地经商者,见者必斩。

  其实,这种反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榷场内外常有奸细出没。大定十七年,金世宗对大臣们说,宋人喜欢背信弃义,制造事端,不可不防,陕西沿边的榷场可留下一处,其余的全部停止,榷场所在地官府要严查奸细。

  通过榷场的设立和取消还能制造敌方的国内矛盾。嘉祐初年,西夏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以西的肥沃耕地,将收入全部归为己有。并州地方长官建议取消榷场。理由是,侵耕河地都是西夏某权臣的主意。如果取消榷场,对方的货物无法出口,也无法进口急需的我方物品,上上下下必然怪罪他。他疲于应付,就得想办法停止侵略。

  但彻底断绝交易又不行。因此,总得有一方先提出恢复榷场。一般情况下是弱势一方服软,主动示好,除交流物产外,也可借此修复关系。边疆榷场反反复复,简直成了和平的测试剂、试金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