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大年初一,镇州(今河北正定)飞马来报,契丹大军入侵。不一会儿,定州(今属河北)又来报,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了。周世宗刚刚去世,在位的后周恭帝只有六七岁,太后和宰相急忙商议派谁出征御敌,左看右看,只能请求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征。赵匡胤表示愿意统率三军将士北上抗敌。就这样,军权到了赵匡胤手上。
这次“契丹入侵”,后来被证实是子虚乌有,是赵匡胤的军师赵普设计的第一步。赵普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做了个关系着后周王朝生死存亡的局—小皇帝刚刚继位,又正值大年初一,政府不办公,此时,契丹大军入侵,朝廷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人员能坐下来慢慢讨论。
赵匡胤率领数万大军出了汴梁爱景门,不紧不慢地来到30里开外的陈桥驿,早早驻军休息。本来大军到了陈桥,赵匡胤应该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但是以往带兵打仗从不喝酒的赵匡胤叫来一壶老酒,一饮而尽,然后呼呼大睡去了。
正史总把陈桥兵变说成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其实不然,赵匡胤的退场就是关键。在赵匡胤退场的这段时间,士兵们怎么就自发地造反了呢?他们为何要请赵匡胤做皇帝?
赵普用了一名道士当道具。这个道士叫苗训,他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而且相互争辉,暗示了一国二君,将有新的天子出现。士兵们一听,议论纷纷,结合之前就传得沸沸扬扬的“都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认为“天有二日”说的就是赵匡胤当为天子,于是大家摩拳擦掌,骚动起来。
一个道士怎么敢冒着杀头的风险,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背后肯定有人指使,这个人是赵匡胤的门吏楚昭辅。那么楚昭辅的背后是谁呢?是赵普。
在苗训制造舆论的时候,赵普派手下李处耘出去了一次,名义上是去巡视,实际上是火上浇油。李处耘在心腹将校耳边嘀咕,煽动兵变,声称拥护新君肯定个个有赏。士兵们一听不用打仗就有功可立,哪个不高兴。于是士兵们由赵匡胤的心腹引着一起到了赵普帐中,要求立刻推戴赵匡胤为天子。
政变的第一步成功了。赵普会顺水推舟吗?没有,他觉得火候还不够,士兵们只是说说而已,还没有多大决心,担心一旦过程中遇到困难,军心不定,恐怕会有反复,导致兵变失败。
于是,赵普欲擒故纵,反而劝诫士兵们:“太尉对皇帝忠心耿耿,怎么会造反呢?你们造反,太尉必定不会宽恕你们。”然后劝大家散去。
回去的路上,士兵们越想越觉得不对:“今天一冲动都说了什么啊?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犯了死罪,没有退路了。”于是士兵们纷纷又回来了,并且拔出刀剑,情绪激动:“按军规,谋反者灭九族,太尉如果不从,我们只能一不做二不休了。”这正是赵普所要的,让他们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这件事从赵匡胤想造反当皇帝,魔术般地变成了士兵们逼赵匡胤做皇帝。
面对刀光剑影,赵普倒成了“淡定哥”,故意卖关子:“现在军情紧急,此事等北征回来再议。”众将一听更急了:“灭族之罪,你们等得,我们等不得!不能再等,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赵普见大家惊惧,知道大家决心已定,就说:“好好好,我去叫醒太尉。”可是,装睡的人是永远叫不醒的。
赵匡胤为什么还不醒?他要赵普继续演戏,自己最后出场。
看到大家很失望的样子,赵普故意又卖关子:“顺应天命是好事情,我想只要大家不把事情搞砸了,太尉应该也不会反对。大家可不能像过去一样,入了京城就烧杀抢掠,引起各地节度使讨伐我们,导致天下大乱,要不然我们也性命难保。”大家纷纷称是。
这时已是深夜,赵普派赵匡胤的卫队军校赶回开封,告诉赵匡胤的死党、留守开封的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让他们赶快行动起来,做好秘密迎接大军进城的准备。同时布置士兵于陈桥警戒,守卫赵匡胤。
赵普还宣布戒严,防止走漏风声。第二天政变后,大军骑兵一个小时便可抵达京城,让朝廷措手不及。况且大军也要休息好,说不定明天还有一场恶战。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整个军营就炸开锅了。一帮将校和赵普一起涌入赵匡胤的元帅大营,从帐篷里把还没睡醒的赵匡胤给抬到交椅上,然后拿出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赵匡胤还假装睡眼惺忪,这个时候众将士倒头便拜,然后不由分说,又把赵匡胤扶上战马。
赵匡胤到大帐外面一看,数万将士,铠甲鲜明,而且方向直指京城开封。赵匡胤还准备把这场戏演下去,他说:“你们不仁不义,逼我造反,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还可以,不听我的命令,我死也不会答应的。”此时的赵匡胤表情非常凝重,态度非常坚决。
赵匡胤的命令与之前赵普的提议如出一辙:不许骚扰太后和少帝;不许骚扰百官;不许抢劫。“服从我命令的,都有拥戴之功,重重有赏,不服从我命令的,株连九族。”众将一听,不杀人还有赏,当然都听赵匡胤的。
至此,赵匡胤才答应当皇帝,提起缰绳,马鞭一挥,直指京城开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