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天才工厂不靠谱
◎SME
图/冯 乾
亿万富翁格雷汉姆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旅游小镇,他十岁时,家乡的一位设计蒸汽火车的发明家去世了。他听说自己崇拜的发明家没有留下后代(实际上这是个乌龙事件,那位发明家有后代),感觉很遗憾:“上帝把他最好的生殖细胞散播在我们的镇子上,可惜那非凡的基因却绝种了,这实在是令人痛心。”自那时起,格雷汉姆就希望能传播人类的优秀基因,以免这些“优质的基因”消失。
格雷汉姆长大后,白手起家,从事验光配镜生意,通过改良镜片的材料,成为亿万富翁。结婚生子后,格雷汉姆再次从儿子的身上发现了基因的力量,这时候他想起童年时传播人类优秀基因的愿望。可他毕竟只是个商人,虽然有奋斗的目标,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格雷汉姆遇到了赫尔曼·穆勒—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穆勒觉得,日益增强的大气辐射正在加速摧毁人们的DNA,唯一能有效遏制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的精子冷冻起来,用来繁育下一代。穆勒的想法与格雷汉姆不谋而合,两人当下决定:要为杰出人物建立一个精子库。
那么筛选标准是什么呢?穆勒对家财万贯的富翁们很着迷,可格雷汉姆却认为那些拥有顶尖智力的科学家才是真正值得被保存基因的杰出者,他最终选择的目标是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穆勒在1965年就去世了,并没有真正参与精子库建立的事。格雷汉姆一个人开始了他“伟大的计划”。他购置了显微镜与用来装精子的生物样本瓶和两个能装下几千份样本的液氮储存罐。他学会了如何处理精子,检测精子的活力,再用稀释液将其稀释保存起来。
格雷汉姆收集精子的热情高涨,他给所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写信:“亲爱的先生,您的基因太宝贵了,您有没有想过为世界多做一件善事,献出您的精子,给那些不能生育的可怜夫妇?”居然真的有人回复他了,很快,他收到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
其中一位是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利是个偏激的种族主义者,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曾经大肆鼓吹他的理论,说黑种人的遗传基因低劣,注定要过着不幸、贫穷、罪恶的生活。至于那些有杰出成就的黑人,是因为他们的身上“白色基因”比一般的黑人多,可所谓的“白色基因”是什么,连肖克利自己也说不清楚。肖克利甚至还提出了“资源绝育奖励计划”,智商不到100的人如果愿意进行绝育手术,政府就应该付钱给那个人,智商100以下,每低一分便付1000美元。可以想象,当收到格雷汉姆信的时候,肖克利是多么激动。
尽管只收集到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但开张是没什么大问题了。1980年2月,格雷汉姆公布了这个精子库的存在。《洛杉矶时报》刊登了对格雷汉姆的采访,介绍了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精子库:人类基因发展计划”。一时之间,全世界都轰动了。
众多的商业公司更是红了眼,都想拿下这个项目。可是格雷汉姆说,他做这个项目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希望精子库能够帮助人类优化到一个新的层次,甚至创造出人类永恒的救星。面对那些希望获得精子的妇女,他分文不取。
有人把他与践行种族主义的希特勒相提并论,面对质疑,他说:“我不太了解希特勒以及他的思想,但我并非‘希特勒第二’,我考虑的也不是超级种族,我只考虑少数更具有创造性、更具有智慧的人,这些人以其他方式很可能并不会降生。”
可是,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很多都已经上了年纪,他们的精子活力都比较低,数量也较少。三位诺奖捐献者的其中两位也很快退出了这个项目,20世纪80年代末期,精子库的货源就断了。为了有更充足的货源,格雷汉姆只好放宽了自己的标准,很多学者、运动员都参与到了精子库的项目中。1997年格雷汉姆去世,两年后,“诺贝尔奖获得者精子库”停止了运转。那些没用完的精子,被倒进了红色的生化废品专用袋子,运往了焚化炉。这个人类史上最疯狂的生育实验宣告破产。
然而,在精子库存在的19年里,一共有两百多个孩子从精子库中诞生。这些孩子中,也有一些智商180 的“天才儿童”。一个叫维基·科尔瓦斯基的女孩从小才华横溢,几乎每年都获得国家数学奖学金,可考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她却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最终失业在家。
天才工厂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算是比较知名的成功人士叫多伦·布莱克。布莱克两岁就能操纵电脑,三岁识字,五岁的时候就能看懂《哈姆雷特》,现在的布莱克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音乐家。
这些孩子确实有着天才父亲身上的基因,可这些基因似乎对这些孩子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因为“天才儿童”多数有智商很高的母亲,或者很不错的成长环境。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精子库应该帮助孕育健康的孩子,而不是“创造天才”,因为很多天才并非“基因出众”,有些天才有生理上的缺陷,有些天才有精神偏执倾向。如果说成功有条件的话,DNA不是最重要的一个。
编 辑/灯 火
图说
夜晚无聊去赛车
◎余诗泉
在1972年的美国洛杉矶,夏季夜晚的街道上总是不会冷清,尤其是被称为“漫游之夜”的星期三晚上,年轻人与他们的车可谓一道风景。
虽然那时候汽车燃料相对便宜,但像这样跑疯了也是不应该啊,毕竟安全第一啊!
当然了,这样的夜晚少不了摩托车骑手们的身影,耳边瞬间响起了那刺耳的声音,真是不胜其扰啊!
20世纪80年代初,“漫游”的场景消失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商户的反对—很多业主投诉在店面周围遇到啤酒罐之类的杂物。话说你们玩你们的,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