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赝品曾泛滥
◎ 刘黎平

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中说:“骨董(古董)自来多赝,吴中尤甚。”接着,沈德符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吴中一带,很多文人都靠贩卖假古董过日子。有位前辈叫王伯谷,家里就藏着许多假古董。有一回,沈德符上王伯谷家拜访,王伯谷指着墙上一个破旧不堪的斗笠说:“这斗笠可有来历了,是当年我朝太祖御赐给高僧的,可珍贵了。”这可忽悠不了见多识广的沈德符,他“扑哧”一声笑了,说:“前辈,你就别忽悠我了,这种手法我见得多了。”王伯谷见戏法被后辈戳破,哑口无言。
王伯谷自己倒是爱收藏真文物。娄江一孝廉家的仆人范某喜欢收藏古董书画,手里有唐朝阎立本的真迹《醉道士图》,王伯谷看中了,以此画有破损为由,花几百两黄金买了下来。谁知范某是个老滑头,在出手前,请当地的画家张元举临摹了一幅,把临摹本卖给了王伯谷,之后又将真迹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
这事后来穿帮了。原来,张元举瞎了一只眼睛,王伯谷拿这个嘲笑他。张元举哪里受得了这个侮辱,于是捅出了真相:“你买的那幅《醉道士图》是我临摹的,你笑我瞎了一只眼睛,你两只眼睛虽然都好好的,却不会鉴古,跟瞎了一样。”后来此事传为笑话。
沈德符还记载了自己参与的一次鉴古活动。某年盛夏的一天,沈德符在一条停泊在虎丘附近的游船上和几位高大上的朋友品古,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箱底货炫耀。在座的董太史拿出朋友珍藏的“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即委任状)一卷”。大家见是书法大家颜真卿的手迹,都叹为神物。
董太史正在显摆的时候,沈德符却提出质疑,说上面有一行细楷写着“中书侍郎开播”,而唐朝根本就没有姓开的,这个姓氏到宋朝才有,而且中书侍郎是个执政大臣,怎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开播这个人呢?沈德符当下判断,这个“开播”是笔误,其实是唐朝的关播,临摹的人读书不多,将关误写成了开(繁体的关字和开字很接近)。
假货被揭穿,董太史着急了,慌忙说,让大家给他朋友留点面子,别吱声了。那这个秘密有没有被保守住呢?都写到《万历野获编》里了,可想而知。写完这个故事,沈德符又说后悔当年自己揭穿真相,估计后来收藏者也知道了。
编 辑 / 子 玉
明人爱猫没商量
宣德三年(1428年)四月的一天早上,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刚迈进文渊阁,还没坐稳,就见门帘一动,皇帝身边的一个内监手捧着一轴图卷,连同两个小宦,小心翼翼地走进门来。小宦将图卷放在案上展开,杨士奇颇觉好奇,上前去看,只见上面画着七只猫。领头的内监见杨士奇不解其意,忙笑着说,前些日子恰有能够揣测圣意的太监,寻来许多半大的猫,皇帝龙心大悦,不但对这些猫频赐美食,还御笔画就《宫猫图》一幅,请杨士奇题识。
因为万历爱猫,宫猫可以毫无禁忌地在各宫中撒欢游玩,遇到年幼的皇子、皇女也不会回避,反而径直扑上前,“相遘而争,相诱而嗥”,一扑一抓之间,娇生惯养的幼儿常受到惊吓,甚至“惊搐成疾,不治而死”。
刘伯温写过一篇寓言故事《乞猫》:一户人家因为鼠患而求来了一只猫,老鼠倒是被猫捉没了,可是鸡也被猫吃光了。这户人家的儿子就去问父亲要不要把猫赶走,父亲答道:“比起没有鸡吃,老鼠才是我们最大的祸害,它们会吃光我们的粮食,啃烂我们的衣裳,毁坏我们的房子和用具,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所以猫是万万不能赶走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