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无中生有”的义乌故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21145
义乌是闻名全球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也是现在中欧铁路大通道的东部起点,每年创造的财富是惊人的。但义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极其“匮乏”的地方,没有多少耕地和资源,也没有什么人才、科技优势。而义乌能够让世界商品流向一个小小的山区县,创造商业奇迹,凭借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

  “无中生有”功夫的背后是义乌人的想象力,和义乌人整合要素的能力。靠这些能力,义乌人培育了无数个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扶植了无数个辐射全国的电商,建立了全国最庞大的仓储、物流网络,成为“一带一路”中的赢家。

“鸡毛换糖”起家



  义乌的市场发育和产业集聚都非常典型。这源于义乌历史上小商品买卖的一种形式——“鸡毛换糖”。

  “鸡毛换糖”是物资匮缺的年代,义乌的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等价格低廉的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义乌最初的鸡毛换糖是从廿三里镇开始的,这个镇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依然盛兴“鸡毛换糖”。一到农闲时节这个镇的男人们就倾巢而出,跑到外县市乃至赣闽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贩卖小商品。

  改革开放后,廿三里镇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的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20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廿三里镇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后来到1980年,工商局也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到1982年后,市场逐步向义乌县城集中发展,最终形成全国闻名的中国小商品世界。

  在义乌的发展过程中,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鸡毛换糖”里有很复杂的分工,如分坐坊和担头。担头就是挑糖担出去到各地赶生意的人,坐坊就是为担头服务的那些人,比如那些收购、仓储、托运、加工小商品的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鸡毛换糖”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密,专业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使当地的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好,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越来越高。细分市场的好处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其中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資本流等,都会很快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输送。这是义乌模式的核心奥秘。

  但是义乌的故事还折射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从八十年代开始,义乌的政府在引导小商品市场的发育、规范和扩张方面,就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因势利导,为小商品市场的扩张和规范提供更多的服务,提供更好的场所,现在的小商品批发城,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商品之丰富、管理之规范,都达到很高的程度,令人惊叹,这是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的显现。

乡村振兴“秘诀”



  义乌有一个村叫何斯路村,这个村子不到1000人,2008年还是一个亏损10多万元的穷村,现在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生态文化村、旅游观光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更是猛增了很多倍,村集体资产近亿元,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认为有四个主要的方面促进了何斯路村的跳跃式发展。

  第一个是生态建设。这个小村庄布局呈北斗七星状,风景很好,周围有风景秀丽的卧牛山岗和碧波荡漾的水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是个难得的休闲养生之地。何斯路村开发了浙江省最早的薰衣草基地,上百亩的薰衣草在盛开时刻非常壮观,引来很多人旅游,搞婚纱摄影。村里古树茂盛,村容整洁,非常宜居,甚至吸引了韩国人过来长期租住。

  第二是古民居保护。村里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民居,燕子坳古村落、保存比较完整的何家祠堂、历史悠久的明代古宅,还有中国汽车制造第一人何乃民的故居,都使这个村子充溢着一种文化气息,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在何斯路村不远处,还有陈望道故居,陈望道是著名的学者,也是早期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翻译家之一,是《共产党宣言》最早译本的翻译者。所以通过对民居、名人故居、祠堂、书院等的保护利用,这个村的文化氛围就起来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三是精英资源的充分运用。村庄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包括那些已经外出并作出一番成就的人才。实际上,何允辉就是一个在外面把企业做得很好,又回来为家乡父老服务的新乡贤。他的思路比较新,眼界比较开阔,到各地学习考察、作演讲、参加会议,得到很多关于村庄发展的经验和灵感,然后运用到他自己村庄的发展实践中。所以一个村庄的发展,也得益于这样一些有思路有闯劲且没有私心的村庄精英。

  第四是通过功德账簿来推动乡村治理。何斯路村每个人都有账户,里面记录着每个人做的好事。比如说王曙光这个村民,在功德账簿中立一个账户,你做的所有好事都会被一一记载在这个功德账簿上。我看了这个事以后很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中国村风建设、乡村伦理建设一个很好的样板,本身就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好案例,很鲜活,很真实。何允辉说,现在谁家如果没有人做过好事,就会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这样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好的风气,有了伦理建设作为基础,村庄的治理就上了轨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