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72小时,纪录百态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9633
张晓艺

  在那些对纪录片有着不一样热爱的观众收藏单中,NHK(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纪实72小时》通常不会缺席。这一从2006年10月3日就开始播出的纪实节目,直到今天,每周五固定的播放时间,每篇剧集固定的时长,陪伴观众走过了将近12年的时间。

  这部纪录片有完全不同传统的拍摄形式,它每集选取一个地点,将镜头固定于此,记录下72小时里发生的点滴,通过对来往人们的采访,勾勒出不同个体的故事。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仅仅是如同一杯白开水般,用一幕幕普通人的场景,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记录下不同个体、不同人生的原始片段。

  最近,通过腾讯视频和NHK的合作,《纪实72小时》迎来了中国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导演陈晓卿团队加持,《纪实72小时》中国版在网络迅速走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沿袭日本原版的平实和白描式的观察记录,将之与充满中国地域气息的故事碰撞,一幅幅社会百态众生画卷徐徐展开,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不经意间慰藉观众的心灵。

  记录带有毛边的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荧幕上的纪录片将造型和叙事放在了首位,题材更多是放在了文化、历史、自然这些所谓的“大片”。用陈晓卿的话来讲,“在屏幕上,带有痛感的纪实内容不仅在量上减产;在内容方面,‘底层精神,平民观点,深厚的人文关怀,理性和批评的视角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纪实72小时》(中国版)在某种意义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把纪录片关注点“回归”到人身上。它总共分为13集,每集都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覆盖中国一二三线城市,场所基本涉及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加入了元旦、元宵、清明等中国人一年中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十三个地点、十三个瞬间,摄像机连续拍摄72小时,采访随时走近镜头的人们。

  影片里,可以看见无数的人走近,又走远。

  在长沙解放西路深夜的餐厅里,外表光鲜的酒吧销售一边抱怨因为父亲对生意的固执负债累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一边笑着说人生还有那么长,父亲的债他慢慢来还。在昆明翠湖公园,开朗健谈的河南老奶奶,眼含泪光讲述着自己与子女相隔两地的不舍之情,又笑着说在几个儿女间的来回走动,一年也就到头了。在汶川映秀小镇,地震十年后的人们回想震后余生的变化,以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达说着“没什么,还有什么过不去的”……

  从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与只言片语间,窥见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曾经走过的路。他们存在于影像之中,但实际折射的是每一个你我。

  有观众如此评论:我们能从片子里感受到一种“笨拙”感,生活不再披着精致的外衣,裹挟着毛边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这种没有叙事的“秩序”里,一个个镜头、一句句话的本意被放大,将它们“还原”到原本的模样。以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透过人们袒露出的喜怒哀乐,给奔波在生活途中的每一个人一种力量,让彼此能从回味中不断咀嚼、体味与思考。

  “沉淀社会场景,制作当下中国的影像标本”,是《纪实72小时》(中国版)的制作目标。“透过这个节目能看到我们这个国家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我们希望这个片子是时代的淳朴记录,是社会的切片标本。”制片人李洁在采访中提到。

  遇见同类是幸运的

  影片中特定的场景,人群汇集之地,看上去更像人生的十字路口。用镜头在这里进行观察式的记录,有十分强烈的社会文本意义。

  正如《纪实72小时》日版的制片人所说:“我们只有一亿的偶遇,但你们有十三亿。”

  在节目摄制组与原版合作之初,NHK团队就提出了三条严苛的基本原则:严格规定只能拍摄72小时;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摆拍;节目中的人物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出场。

  在这三个基本原则下,要遇到能够打动人的故事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导演张雪娇说:“从开机的那一刻,对于创作者来说等于煎熬的开始,之后的72小时里我们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担心没有人到来,担心到来的人没有故事,担心到来的人不愿意告诉我们他们的故事,担心讲出来的好故事我们没能好好处理。”同时,摄制组还面临着更广阔的幅员,人群阶层更加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差异等等问题。

  《纪实72小时》(中国版)播出之后,张雪娇的担心似乎变成现实。有观众提出诟病,比如内容编排胡乱繁杂,特别在第一集中出现的吃盖码饭的女生和被治安事件吸引的三名学生与聚集表达主题关联度不够紧密。比如人物故事挖掘浅显,在青岛海鲜市场拍摄时,提问限于“干什么?”“买什么?”“买给谁?”等,展现的内容浮于表面。当然,看过日本版的观众也难免将两者比较,同样翻拍自日本的作品,中国版《纪实72小时》遇到了和中国版《深夜食堂》同样的问题:仅限于模仿,未能探得精髓。

  似乎没有在这十三亿的偶遇中碰撞出一个能够打动十三亿人的故事,但也有观众认为,寻找同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有一个人在这部影片里有幸感受到相似,便是成功的。正如网友“郄力美格”评论的那样:真实是时间最质朴的纹理,不是每个72小时都必须要精彩绝伦,但这每一集都诚意十足地浓缩了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这些角落中的人就在平凡中闪着自己的光。

  李洁也是那个幸运的人:“感觉自己好像并不了解中国,但拍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故事让你似曾相识,然后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你并不孤独,总是会有你的同类”。

  开启纪录片新的可能

  日本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曾经说过,“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记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

  把这句话放在《纪实72小时》身上,有种恰然。

  《纪实72小时》从日本进入中国,从探路到摸索,到下地,这一路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它仍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影片平淡的讲述中,不仅有触碰泪点的感触,也有引人深思的时代之问。

  在抚顺东北串吧里,临行出国前的小伙子独自一人品味家乡的味道,他谈到东北的发展与年轻人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提到自身以后落脚地的衡量,透视出信息时代下老工业城市的疲惫和窘境,以及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珠穆朗玛峰帐篷旅馆的一侧,女子默默蹲在地上垒着石头,告诉镜头后的观众,自然的严苛一方面是为了筛选出活下来的物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诫我们心存敬畏,而不是一味征服。

  除了透视出老工业城市的疲惫、自然生态的危机……将这部纪录片的播出放在这个中国纪录片行业下审视,中国版《纪实72小时》的现实意义不仅限于此。在这部纪录片播出的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一项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确保每个电视台卫视频道,全年在19:30—22:30黃金时段播出国产纪录片总量不低于7小时,支持和鼓励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扩大国产纪录片播出需求。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人间世》等的走红,纪实类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甚至行业人的目光,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加大对纪录片的投入力度。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这预示着,一个充分发挥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和记录时代功能的时期正在到来,而视频网站则将在纪录片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纪录片与视频网站之间的交互推动作用,也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版《纪实72小时》从某种意义上,它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让纪实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观看者、分享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将这种合作式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生态化所带来的实验性成果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