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昆明龙头街:繁华落尽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9488
罗敏

  在昆明有这样一个地方,曾是老昆明人眼中的“小香港”,也是抗战时期的文化重地,但它个性内敛,一直寂寂无闻。它便是偏安于昆明北郊的龙头街。

  龙头街,其实不是一条街,是一个村落,昆明人习惯把包括龙头村、棕皮营村、麦地村等片区统称为龙头街。这里既有百年老街的热闹市井气,也有世纪文人的悠悠文化气息,一闹一静,将入世与出世演绎得浑然天成。

  百年集市

  作为一个在龙头街长大的昆明人,我对昆明的所有记忆源发于此。小时候,外公外婆就住在龙头街麦地村。关于街名的由来,村里老先生说,昆明城有神龙盘踞,龙头街位于龙首,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龙头街是云南马帮运送货物的交通要道,也是昆明北郊贸易唯一的集散地。伴着叮咚的马铃声,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这里集结,然后散去,留下了让人连连称道的饭馆、悠闲自怡的茶坊、五彩斑斓的布坊……

  每周三是龙头街赶街的日子,对于小孩来说,这天就像过节一样。记忆里,每到这天,外公早早地就去龙头街“乡街子”(当地人把乡村集市称为“乡街子”)占位置,摆摊卖外婆做的布衣、绣花鞋、老虎帽。从昆明四面八方赶来的客商、以及只图看个热闹的人们来来往往,不时传出“请让!请让!”“不要碰着了”的声音。外公做生意不善言辞,经常被外婆嫌弃地“赶”到一边。这时我和二姐、弟弟们就缠着外公,看我们可怜巴巴的样子,外公这才带我们“逛街咯!”

  街上贩卖商品来自四面八方,种类极广:活鱼、豆面汤圆、竹编制品、烟丝等等,还有吆喝声不断的“奇效妙药”。而让我至今记忆最深的,是当年的街头美味——随意支起的篷,三四把桌子摆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羊肉米线热气氤氲,味美汤浓,“呼啦啦”一碗吸入,甚是过瘾,由于等位的食客太多,先入座的也顾不得跟旁边人搭讪,匆匆让位给下一客人。还有稀豆粉油条、“牛扒烀”、油炸洋芋等等,扎根街边的草根美食,是每个昆明人心中最原始的味道。那种滋味即便隔了多年,仍然萦绕唇齿之间。

  集市是喧嚣的,而距其几百米的巷子里,外公家典型的老昆明土木结构住宅却是一副安静自持。灰墙砖、青石板,幽静的巷子是童年任意妄为的乐园。在斑驳的墙面写字乱画、踢毽子、跳房子,有时追逐叫卖叮叮糖的人直到巷子尽头。

  名人旧居

  安逸、市井的龙头街,常常让人忘了它作为文化守望者的另一重身份。

  还记得我在7、8岁的年纪,街巷多处贴着“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其中有一间宅子,与周围居民房判若两样,总是大门紧锁。小朋友总是好奇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一棵桃树结了不少花蕾探出头来,有人说,“里面就是桃花岛吧!”

  是不是桃花岛总得一探究竟,三五个小伙伴扒着门缝、倚着墙壁垫着脚往里看——围墙内青瓦白墙、杂草丛生,低矮的屋檐,暗红的菱形窗格,安静得只听得到蛐蛐的叫声。我猜想主人一定是位隐于世的大侠,才将这房子建得端庄、从容。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座宅院是梁思成、林徽因到昆明躲避战乱期间,1940年建成的,是这对夫妇一生中唯一为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房屋。

  抗战时期,昆明曾是全国的大后方,龙头街为诸人提供了安身之所。梁、林二人一路南下,颠簸辗转,护卫着一箱子珍贵的文书史料,1939年在这里安顿下来。林徽因曾在致友的信中写道:“为了能够迁入这个甚至不足以‘蔽风雨屋顶之下,我们得亲自帮忙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匠。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已经住进这所新房子,有些方面它也颇有些美观和舒适之处。我们甚至有时候还挺喜欢它呢。”

  除了梁、林二人,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冯友兰等35位院士也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一段西南联大名人奋战救国的辉煌历史。史语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桂家大院等24项古建筑文物,成“掎角之势”散布在龙头街周围。

  当时的昆明物价飞涨,闻一多孩子多,负担重,经济十分拮据,只能靠篆刻图章补贴家用,有时甚至带孩子在村里抓蝗虫,油炸了蘸盐吃,既能解馋又能补充蛋白质;北大校长蒋梦麟,曾带着穿旗袍的妻子来做客,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动;而在梁、林故居,曾发生过金岳霖与二人的“君子三角恋情”故事,至今引后人唏嘘。

  “孤岛”求生

  一座城,因不断传承的历史文化,让其更有韵味,但终究抵不过滚滚向前的车轮。2011年5月4日,存在了上百年、漫延3公里的龙头街集市正式关停,只剩下小范围的“乡街子”。喧闹依旧,繁华不再。

  前方一片正在建造的工地热火朝天,推土机、货车跑来跑去,烟尘弥漫,龙头村早没了旧模样,很多村民都已搬离。在龙头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外公说,“舍不得离开啊,这里几条道几条巷闭着眼也能摸到,要是搬走了那些老伙计上哪儿找?”

  而那一座座散落的文物建筑,要么犹如孤岛一般,孤零零地散落在钢筋水泥之间,在四周高楼的逼仄空间里屹立不屈。除了被认定的文物建筑,村庄里未被定级但仍保存较好的老宅子,更多的正遭遇着拆除、撬盗、破坏......

  如今,梁、林旧居被夹杂在城中村居民房中,显得很憋屈。不少前来探访的市民,纷纷抱怨,只能站在邻近的高楼里,远远看看荒草杂生的院子。

  此前有媒体报道,昆明市已经将龙头街作为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并编制了相应保护规划,龙头街的名人故居原址保留下来进行修缮。同时,以展示这一地区名人故居和龙头街历史文化的“龙泉古镇”文化项目也正在推进中。但我不禁担忧,龙头街会不会成为流水线上“千镇一面”的“人工”古镇?

  “龙头街站到了”,地铁2号线呼啸而过,曾经的北郊已然成为了城市版图里的主城区。大城之下的小镇复兴路,注定走得艰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