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杨懋春在对山东省台头村的民族志描述中,许多地方涉及厕所及相关问题,“露天厕所对农民的健康是一大威胁。夏天厕所招来苍蝇,由于没有适当的办法把食物遮起来,苍蝇会再飞到食物上。”因此,“台头村的农民和其他许多村子的农民一样——坚持所有饮用水都要煮沸,所有食物都要烧熟。”
类似的情形在中国各地乡村绝非罕见,杨懋春的描写也凸显了农村改厕的必要性。建国后,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农村改厕工作拉开序幕,初期是以解决农村无厕所和使用非卫生旱厕为主要内容的厕所设施建设,到现在,发展成以解决粪便生物性污染物如寄生虫、致病细菌和病毒为目的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农村幅员辽阔,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在较为贫困的地区和边远的山区,改厕难点重重。除了居住分散,改厕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效应外,“缺人、缺钱、缺观念”是当前农村改厕的主要困境。
缺人缺资金
“富顺在农村全面改厕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专项资金。”自贡市富顺县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波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改厕通常被并入到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但农村改厕并没有专项资金,现有的资金都是从与改厕相关联的项目或部门中抽调出来的。
“没有专项资金,我们就向各部門征集,然后将与农村改厕相关联的部门资金整合起来。比如城市管理局的部分资金,农牧部门的部分资金。”刘波说。
无专项资金,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四川。国家推行的农村改厕方式主要以三格式化粪池和三联式沼气池为主,本刊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无论是三格式化粪池还是三联式沼气池,其建设成本都不低,建成一个厕所普遍在6000元以上,甚至高达1万多元。2014年,中央和省级农村改厕资金补助相继取消,仅有市县的补助。补助的减少,农民的配合性也相应降低。在改建时,有的农民既要应付政府的要求又想节约成本,于是想方设法减略建设环节,降低建设成本,做出来的东西自然打折扣。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因为政府资金问题以及农民经济条件困难,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部分农村在厕所改造中出现了“半拉子”工程,黄土地里,白色的厕所蹲坑格外显眼,却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被媒体称为“尬厕”,备受质疑。
除了资金,还面临着缺人。改厕需要体力和技术,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人多倾向于拖延施工期。
缺人缺资金,改厕就只能先保证部分地区和人群。“我们在农村改厕的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村与贫困户,因为扶贫资金较为充裕,很多贫困户的房屋也需要重新修,也更容易改。”刘波说。
配套难管理难
国家对农村家庭卫生厕所的定义是,有墙壁、屋顶和门窗,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既可以是抽水厕所,也可以是旱厕,但必须设置地下沼气池,以便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地区改厕后,缺乏污水后端处理能力,储粪池满后,农民只能自己挑着粪便倒到山地里,配套的不完善也影响农民改厕的积极性。2017年,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共完成400户农村改厕任务,相关部门走访发现群众满意率仅50%左右,主要问题是化粪池容积小,只适合处理人的粪便,若生活污水排入池中,池子很快灌满,需要频繁向外运出排泄物。在缺乏系统高效的污水后端处理设施及农户自家农田对污水、堆肥消化不了的现实情况下,农民自己动手清理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下渗土壤的污水也污染了环境。
这一问题在农村公厕改建中更为凸显。“农村公厕改革量不大,但因为是由很多部门来负责,后期管护很难。”刘波表示,公厕建好后需要长期保持长期的清洁卫生,除了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清晰,管护问题只能日益严重。
有些地方是管理的后续问题,还有的地方则是改得不适宜。
水是水厕的重要保障,如果无法保障村民的水资源,即便修建好了改好了厕所也是“无用功”。家住阿坝州金川县沙尔乡的村民李兰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家是有水厕的,但是经常停水,水费也贵,所以还是用的老式厕所。”沙尔乡的村民在2010年左右大多完成了改厕,但大部分农户至今依然“水旱并用”,甚至基本不用新式厕所。
除了缺人、缺资金,农村改厕还存在改厕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受传统生活观念与习惯影响,有些居民认为水厕用起来“不舒服”,还有不少农民认为花钱费功夫改造旱厕不值得还麻烦,还有认为厕所本该就是脏的,不需要那么讲究。家住凉山州冕宁县的小金说:“我也晓得改造厕所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老式厕所用惯了,而且改造厕所也挺麻烦的。”这种怕麻烦、不愿改的观念是农村改厕工作的又一阻碍。
改厕任重而道远
数据显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90.35%、76.81%和67.4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81.86%、41.89%和46.08%。西部农村地区因为经济欠发达,需要改造的厕所原本就比东中部多。
2017年9月,四川提出到2020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规范标准等方式持续推进厕所革命,4年内共新建和改建厕所19307座。
要如期完成改厕目标,先进地区的改厕经验值得借鉴。
江苏省的农村改厕被认为在全国具有典型性。2005年之前,苏州是主要试点,通过建设“改厕普及村”作为典型,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06—2013年,江苏省逐年加大改厕资金投入,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改建农户卫生厕所822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从56%提高到94%,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已达82%。改厕的成功使江苏农村的寄生虫病感染率和肠道类传染病的发病率,自2006年以来,分别下降51.8%和36.7%。
江苏的做法是:在村里先建几家改厕示范户,组织群众观摩,激发农户改厕的积极性;同时编印技术手册免费发放,培训改厕技术人员等。
农村的厕所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农村改厕改善的不仅仅是厕所,更是农村的文明水平和卫生状况。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改厕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李兰、小金均为化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