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35名非中管干部的问责名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负责,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去沉疴除弊的最有力担当,是对民之所呼民之所望最诚恳的回应。
2016年7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颁布之后,问责利剑锋芒更盛,上下都感受颇深。这两年对于重大问题的规模性问责,就有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问责、民政部所辖单位系统性腐败问题的问责等,但此次问责的“雷霆之势”,仍然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可以说,这次问责是《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一次的教科书式案例,也必将在我国问责史上烙下一道深刻的印记。
此次问责最鲜明的特点有二,一是被问责的高级干部和一把手数量众多,问责人员中省部级7人,曾经或现在担任一把手的有9人;有网友评论,这次不仅是一查到底,而且是一查到顶。二是落实了终身追责,这次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有6人在疫苗问题爆出前就已经离开了相关工作岗位。问责空间和时间的全覆盖,正是对《条例》中“问责对象是重点是主要负责人”和“实行终身问责,对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应当严肃问责”最透彻生动的一次解读。
问责,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溯前”,给民众和公共利益的交代;也是“谋后”,给继任者敲警钟,为未来开新局。因此,板子必须打实打痛,才能让人有记性。
2016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爆出后,就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问责,有关方面对357名公职人员等予以撤职、降级等处分,同时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加快完善疫苗管理长效机制”。但从那次后续新闻来看,公开的力度不够,也没有“重量级”被追责,后续也没跟上,以致两年后再发生了这次震惊全国的问题疫苗事件。由此反推,那次问责虽不能说是“罚酒三杯”,但触及的利益不够深,更没有触及灵魂。
此次问责,舆论场也有个别人的“背锅”之论。对此,笔者有四句话。第一句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只要是在坐这个位置上,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没有例外,也不存在冤枉。第二句是“功不能掩过”,不管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过不能相抵。否则按这样的逻辑,这个“责”根本问不下去。第三句是“要一棍子打疼,不要一棍子打死”。我们党历来都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那些敢干事、能干事的,重新任用的门是开着的,当然复出的门槛和程序越来越严格规范。第四句是“希望不要人走政息”,当前对某个人的留恋,实质是对当下相关改革的肯定和欢迎,对这方面的民意,政府和继任者都應当慎而重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