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品味,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个人的女儿在国外工作,过节想送给妈妈一个礼物,选择了一款价值不菲的品牌包包,以表心意。寄回家后,女儿问妈妈觉得包包如何,妈妈表示很是喜欢,说道,“包包拿去买菜最好了,质量好,装的东西也多,特别是买鱼的时候!”女儿一听,哭笑不得。
物不尽其用,妈妈把女儿的一番好意变了味儿。
什么是品味
三口为品,从口未声为味。品味大意指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品,有人品、品质、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体味、回味。品味展现出来的是人对事物的选择,对事物观点的态度。
同样是穿衣,有人把喜欢的单品都套在身上,不在意单品之间的搭配与协调,有人喜欢色块的碰撞,以简单的色彩配以剪裁和面料,以少为多。再如喝茶,有人细细品味,从泡茶到喝茶一整个过程优哉游哉,而有人端起杯子咕噜咕噜一口喝下,连茶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品味。
如果把品味具象到各种标准,如穿什么样的名牌、听什么样的音乐、开什么样的车子、住什么样的房子等,你以这样的标准审视别人,恰好也在以同样的标准标榜自己。
然而,这些具体标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品味的全部内涵。
有人会讲,品味是需要一定条件,比如物质基础、时间、环境等。但反问,有了这些就等于有了品味?恰如开头故事中的妈妈,她没有体会到品牌包承载的品质、内涵,只是把包用作买菜的工具,以作器用,品味也就消失殆尽。
用心品味
品味除了具象的选择之外,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用心品,懂得去品。
2007年1月,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用小提琴演奏了45分钟巴赫的作品。这段时间大约有2000名市民经过车站。演奏开始4分钟后,一名中年男士留意到这位音乐家的演奏。他慢下来,停了几秒,然后急忙赶往他的目的地。
又4分钟后,小提琴手赚到了他的第一个一元美金。一名女子停也不停地走过,把硬币抛进他帽子。6分钟后,一位年轻人靠在墙边听他弹奏,看看手表后又离去。
10分钟后,一位三岁男孩停了下来,他母亲却催他离开。男孩再次望向小提琴手,但母亲无情地推着他,男孩只好一边走一边回望。其他的几位小孩也如男孩般感到好奇,但每一位家长都催促孩子向前走,无一例外。
45分钟过去了,音乐家从未间断地表演。其间只有六人稍稍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二十人放下了钱,但依着本来的步速离开。这位男子最后共赚得32美元。
一小时后,他的演奏结束,车站恢复原状。他离开时没有得到任何注意、任何掌声、任何鼓励。这似乎就是街头演艺者稀松平常的一天。
但是,这位小提琴手原来是世界级著名演奏家约书亚·贝尔。他那天用一部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弹奏了世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个剧场的演奏会门票全部售光,平均票价高达100美元。
约书亚·贝尔匿名在地铁站里演奏,这其实是《华盛顿邮报》筹划的一个关于品味的社会实验。
当褪去明星光环,仅以普通音乐人身份出现时,我们会去细细品味吗?我们会抛下标签,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角度去体会、意识到品味的存在吗?
在当下社会,品味似乎已经变得多面而复杂,各种时髦词汇、品味符号(如品牌)被大众不断地追求和张扬,品味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深度的异数,一种内涵丰富又韧性十足的集合。甚者,大家互相攀比,把品味作为一种划分圈层、群体的标准,各自互相谈论他人的穿着、家里装修等,充斥着一种“品味焦虑”。
品味与阶层
在社会学中,布迪厄认为,品味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质的基础),也是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人们正是依此对自己进行定位,也被别人定位。品味的差异不仅是个体的不同,背后隐含着阶级建构和阶级认同所具有的意义。各自用不同的品味区分,以此建立自我的标准、自我的认同、自我的话语权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品味是大众文化的一种符号语言。品味不仅仅是品味,而是一套标尺,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各有目的,各有所想。
但似乎,也有反例。
莫言在成为諾贝尔文学奖得主后,享誉世界。在一次文学颁奖典礼上,莫言先生穿了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一条带有乡间风味的大裤衩就上台了。这种装扮品味与场合格格不入?文学颁奖典礼这一庄重的场合,让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高雅的氛围,参与者精致西装、典雅领结的装扮,而莫言先生当场随性的装束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对比。
在保罗·福赛尔著名的《格调》一书中,提出了“另类”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既定的品味标尺中,他们自我培养、自由选择,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穿着打扮,以舒适随意为第一要义,从不刻意修饰以取悦于人。他们不成为品味的“奴隶”,而是品味的“主人”。实际上,要知道不管是好品味还是坏品味,人才是主体,是我选择事物,而不是事物选择我。莫言先生的装扮在于他舒服,他能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势得品味,并知品味。
罗兰·巴托有句话,“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闲暇的实质其实也就是自由,是自由的程度决定了格调的划分,表达品味的高下。
其实,书怎样读、包怎么用、茶怎样品、画怎样赏,主体在于人本身。品味的动作、过程,体现着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态度。品味的表象也好,内在语言符号也好,重要的在于真实,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与之对应的,而不是过度追求所谓的“品味”。忠于自身,真实地用自己的品味告诉自己你是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