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哗众取宠博关注
杨三喜
重庆工程学院在回应质疑中称,“网红学院”既不是该校的独立学院,也不是学校的一个具体专业,而是学校与企业进行的一个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培训老师和实践机会,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自愿参与。
所谓的“网红学院”,充其量其实也就是一个网红方向的定向(培训)班,更像是一门选修课。其目的主要是解决部分学生的择业问题。之所以会引发公众的质疑,恐怕与人们对一些高校不负责任,盲目追赶潮流,在师资、课程等都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置“奇葩专业”的印象有关。
实际上,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时也确实存在随意的问题。就像这次的“网红学院”,实际上本来只是一套类似于选修课的培训课程,却非要冠上一个“学院”之名,就给人不靠谱的感觉。如果“网红学院”一开始就命名为“电商培训班”“主播培训班”或者其他更务实的名称,一切很可能就风平浪静了。
高校应对新事物、新行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隨着网红经济的崛起,学术界对这一产业关注或许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或将提上日程。但在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高校的尝试应该保持务实、谦逊的态度;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引发关注,最后收获的可能只是嘲弄。
一流大学更需一流气质
《人民日报》
高校开设“网红培训班”,认可“网文”,种种“吸睛”之举会引起反对或支持的对立态度。这其实正体现着社会对高校在两个维度上的要求和期望。事实上,大学要保持中国特色、竞争世界一流,与时代接轨、不断改革创新不可或缺,而静心学术研究、秉承大学气质更是不容忽视。
高校应是一个开放包容、能够容纳新事物的地方,如果一味抱古守旧、抱残守缺,那么大学就变成了“老古董”,很难有所创新,也很难赢得社会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网文的被认可,还是网红学科的试水,其实都是高校适应互联网时代做出的自我调整,只要在考核尺度、学术标准等方面不降低水准,社会也无须急于否定。
但另一方面,静心为学、坚持真理的学术使命,是大学精神赖以生存的根基。毕竟,经营大学不同于经营企业,“10万+网文”不能代替学术评价的标准,“网红”就业也不能代表教书育人的成果。在大学的发展中,尝试新鲜事物无可厚非,但坚守学术与育人的初心更加重要。尤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学术研究的“十年磨一剑”、基础学科的“甘坐冷板凳”,更难能可贵。
一流大学需有一流气质。注重学术传统与适应时代需求是一流气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大学不断提升品质的必由之路。而面对高校的种种“吸睛”之举,大众也不妨多给点时间、多一点宽容,让大学在不断探索中走出自己的道路。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