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带娃怎么就成了老人的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3481
阚莹莹

  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半,只要不刮风下雨,成都市金牛区蜀汉路的一小区花园里,总会聚集一大群五十多岁到六十多岁的带娃老人。他们或坐或站,一边悠闲地讨论着家长里短,一边用眼角的余光随时瞟着身旁婴儿车里酣睡的奶娃,或者和同伴玩得正欢的孩子。如此场景几乎每天上演。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中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到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95%和73.45%。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正成为带娃的主力军。

  生儿育女,本应是父母的责任,怎么就成了老人的事?

  消失的“哺乳班”

  出于经济、工作、孩子安全等因素的考量,当下很多家庭迫不得已选择了老人带娃,但这种“迫不得已”并不是一直存在。

  赵泽辉退休前是一家汽车配件厂的员工,他的女儿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带娃而言,那真是一个好时代。”赵泽辉十分感慨。

  之所以说那是带娃的好时代,是因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为双职工家庭设立的“哺乳班”,赵泽辉所在的单位也有。由于是单位所办,“哺乳班”孩子的接送时间与员工上下班时间完全同步,非常方便。因此,工厂里好多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被送进了“哺乳班”。

  不仅时间合拍,整个安排还十分贴心。“为了方便母亲喂奶,‘哺乳班就设在工厂附近,而且是全免费。等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可以送到厂外的幼儿园。”赵泽辉说。这样的无缝连接,年轻人当然无需求助父母了。

  除了“哺乳班”,不少国营企业还设立了免费的幼儿托管班,将帮助职工带娃的时间从婴儿延续到了幼儿。正是这种单位介入的带娃模式,在上个世纪解决了许多职工的带娃难题。

  对自己目前“带完女儿带外孙”的生活,赵泽辉则归因于“时代变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迎来了改制潮,在一波又一波的改制大潮中,许多企业的免费托管班被移交给地方,转为“社会办”。据赵泽辉介绍,他所在工厂的“哺乳班”后来变成了工厂新建小区里的幼儿园,面向社会招生,“既不再免费,也不再接收婴儿”。

  城市居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促成老人成了带娃的主力军。上个世纪,许多国营工厂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居住区,由于职工都居住在一起,邻里互相帮忙照看孩子也是常有的事情,由此催生的互助带娃方式不仅让带娃变得简单,还有助于增进邻里关系。

  “那时候我们9个家庭都住在一个院里,每天放学,我妈妈接孩子就得接9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在上小学的罗琪生活在父亲工作单位的大院里。在大院里,有9个家庭的孩子与她年纪相仿,于是,没有上班的妈妈就负责放学后接这几个家庭的孩子,然后再一起到院里的食堂吃饭。

  如今,大院的家庭都已陆续搬走,住进了分散在各处的商品房,大院也被改成了幼儿园,曾经解决了许多家庭带娃烦恼的互助带娃模式走向了终结。

  农村的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大量父母外出打工,许多儿童被留在农村与祖父母一起生活。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结果显示,我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805万人,占89.3%,一年之中,这些留守的孩子们难以见到父母一面。

  随着社会陷入“谁来带娃”的群体性焦虑,近年来,“单位带娃”模式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北京市总工会用专项资金开办了81个托管班,以解决双职工家庭无人带娃的燃眉之急。广州、宁波等地的不少企业也在近两年相继开办了“保育园”“暑托班”等。但是,相对于巨大的社会需求,这些托管班显得僧多粥少。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各式民营托管班遍地开花,包括辅导学习,提供餐食的“小饭桌”等等。但目前这些民营托管班仍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各地也不时爆出民营托管班安全卫生不达标等新闻。“不放心、不安全、收费高”的标签,让许多家庭对民营托管班望而却步。

  时代的浪潮将那些曾经有效的带娃模式冲走,带娃就慢慢地变成了祖父母的事。

  最實惠的选择

  除了时代变迁,年轻父母的个人选择也是老人带娃的一大主因。

  目前处于生育高峰的80、90后人群,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追求,抚养下一代也不再像父辈认为的是最重要的事。即使有能力选择一方全职在家带娃,但对放弃工作后安全感的缺失,使愿意全职带娃的人越来越少。对女性而言,全职带娃牺牲的不仅是精力和时间,更有经济不独立、与社会脱节等造成的夫妻关系不对等的隐患,甚至是婚姻关系的破灭。

  “我这么辛苦地带娃,老公却认为是他在养活全家,不仅不尊重我的付出,反而对我越来越苛责和冷淡。”这已成为全职带娃女性最常见的抱怨。她们普遍认为,既然辛苦疲惫还没有家庭地位,为什么我要放弃工作而全职带娃呢?

  在这个年轻父母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里从不缺少老人的帮扶,但让老人带娃也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年轻的父母缺少足够的经济实力,不能选择其中一个在家全职带娃。这就是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中产阶级的尴尬”。

  众所周知,在中国,孩子的成长总能牵动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敏感神经,培养下一代将花费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相当一大部分收入。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5.7%的家庭表示围绕孩子教育花费通常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培养成人,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开出的支出清单为:进口母婴用品、高水平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条件就出国留学。其中还有各种“精英培养”穿插,比如各类特长培养。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只能在有限的经济支撑下,用尽全力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谁来带娃问题上,他们通常选择最“经济实惠”的老人带娃方式。

  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迫不得已,在我国,带娃都已经成了老人的事,并且在有效的解决模式出来之前,老人都是“最实惠”的选择。(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泽辉、罗琪均为化名)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