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曙光村迎来新“曙光”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5223
阚莹莹

  9月8日上午,正逢乐山市金口河区曙光村村民赶集的日子,若是平常赶集,村子里便会格外宁静。而此刻平日里若无大事便少人来访的村委会,一大早便聚集了不少村民。

  曙光村是川投集团定点帮扶联系村,这天正是集团直属机关党委为曙光村精心策划的扶贫日活动。口腔义诊、法律咨询、捐赠办公设备,场面比赶集还热闹。

  提供贫困户最需要的服务

  “这是免费牙膏和牙刷,拿回家以后每天早晚刷两次,每次三分钟。”

  这次贫困日活动,机关党委为曙光村的村民请来了华西口腔医院的牙科专家义诊。在义诊活动点,“世界爱牙日,走进贫困村”的招牌格外醒目,牙科专家和护士正在仔细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村民检查牙齿,发放免费牙膏牙刷,并且不厌其烦地给每个村民叮嘱刷牙注意事项。

  由于曙光村山高路远,村民们平时很难上一次医院,类似于口腔问题等“小毛病”就更难引起注意。一位前来就诊的曙光村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次义诊把专家请到了家门口,“我们看牙齿问题太方便了!”

  村民李志勤早在前几天就听说了今天村里来了牙科专家和法律专家,这天一大早,她特意带着儿子和丈夫一起赶到了村委会。“对我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口腔义诊和法律咨询。”李志勤告诉记者。虽然来得早,但是口腔义诊活动点前早就排起了长队,她只好抱着儿子排在后面。

  就在李志勤在口腔义诊活动点前排队时,她的丈夫罗俊华正在法律咨询活动点前向法律专家咨询。

  原来,早在2013年,罗俊华曾经到新疆务工,2014年被欠账七千多,工作中还伤了手。罗俊华也多次要账无果。“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搜集你曾经在新疆务工的证据,比如说一些务工时候拍摄的照片,这些都对你维护权利有用。”法律专家详细了解并记录下罗俊华的情况后,将维权方法详细地告诉他。

  “这些专家告诉我的方法,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虽然罗俊华此前也曾找过法律援助,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听了这次专家的建议,罗俊华充满了维权的信心。

  “这次活动是近年川投集团深入实地帮扶,参与人数最多、服务项目最多的一次,就是想通过开展有特色、有创新、很实用的服务项目,为曙光村村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将对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川投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白翠红说。

  开荒铺路建产业

  一场秋雨,让通往曙光村食用菌基地的路泥泞难行。

  在两个已经建好的种植大棚里,新鲜又饱满的姬菇齐整整地冒出了菌袋。

  “除了种地,我们以往每年都没有什么收入,今年在基地每天收入都有80块钱。走出家门口就赚钱,感谢你们!”村民李实芬的感激溢于言表。

  位于四川峨边山区的曙光村山高坡陡,耕地本就非常贫乏,村民们平常种植一些蔬菜玉米等农作物,都只能在盘山公路两旁开辟一小块地方,更别说能有宽敞的平地为发展产业提供场地了。

  但是脱贫攻坚必须要有配套的产业。2016年,集团请来了省市两级科研专家实地调研,海拔高、无平地?种植高山食用菌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于是,集團成立了金口河曙光农业开发公司,派驻的两位第一书记彭春和张建带领着村民们开荒山、铺石路。目前,川投捐赠的375万资金已经到位,占地23亩的食用菌基地已经投产。

  “基地从今年六月开始生产,预计每年总收入160万元,利润45万元以上,能够创造劳务收入36万元以上,带动44户贫困户户均收入3000元。”彭春向记者介绍道,“目前我们已经试生产了10万袋,马上还要建成一个10万袋的金针菇的生产场地。目前已经实现销售收入60万左右,为老乡们提供了10万块钱的劳务费用,全部投入生产以后,年产量将达到60万袋。”对于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前景,彭春信心十足。

  除了帮助曙光村建立食用菌基地,川投集团还对每一个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建立了家庭产业发展资金,从2016年开始每年为每户贫困户提供1200元资金用于发展猪、鸡、鸭等家庭养殖业。经测算,每户每年因此增加收入约3000元。

  “去年养鸡挣了3000多元,今年又养了20多只鸡,还喂了3头猪。现在收入增加了,生活状态也好了很多。”李登方是集团机关支部结对帮扶的对象之一。几年前,李登方因为家庭变故,加上身体病痛,思想消极始终不愿意工作。彭春和张建反复到他家做开导工作,李登方才慢慢转变了思想。“不管是养鸡还是养猪,都要专心去做,我觉得我可以做好。”如今,李登方已经成功脱贫,重塑对生活的信心。

  从“客人”变“亲人”

  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张建不免想起两年前刚到曙光村时的景象。

  “村民刚知道我们是派下来的,只是会对你有职务上的尊敬,觉得我们迟早也会走,但通过这两年的点点滴滴,为村上、为老百姓办实事,你能感到村民开始对你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大小事情,包括一些自己的私事都会来跟你讲。”张建说。

  不久前,张建给一户贫困户送产业发展资金和教育资金。这户人家有两个女儿,平时都在镇上读书。其中一个在读初三,觉得自己家是贫困户,面子上过不去,对帮扶干部始终有排斥情绪。但由于教育资金需要孩子签字确认接收,女儿始终躲在房间里不愿出来。“当时我知道她心里面在想什么,我告诉她,有自尊心是好事情,你们家里面现在的确很困难,需要帮助。但是困难是暂时的,你要好好读书改变这种状况,才能走出大山。”张建说,那一次,那个女孩始终没有对他说过一句话,只是后来在饭桌上递给他一个鸡蛋。

  但一个多月后,当张建打电话询问愿不愿意参加他们举办的曙光村夏令营活动时,那个女孩开口叫了他一声张叔叔。“当她喊我张叔叔的时候,我是根本没有想到的,诸如此类的这件小事,让我感觉到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张建说。

  通过驻村干部的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村民们的态度也发生着改变。

  彭春对此深有感触。刚开始修建食用菌基地时需要选址开荒山,最初村民们不了解,并没有主动上山帮忙。有一次,彭春和张建时不小心滚落山坡受了伤,两人在返回途中,一位70多岁大爷主动拿来了药为他们擦拭伤口,对他们说,“你们都这样子干,我们咋个坐得住?”后来,村民们便开始主动上山帮忙。

  两年来,在川投集团这群“亲人”的帮助下,没有集体产业的曙光村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食用菌基地、藤椒基地、凤凰李基地、高山茶叶基地、养牛场和蔬菜订单农业规模越来越大。全村44户贫困户已全部完成住房新建和改建,安全住房问题彻底解决;全村已脱贫29户、65人,最后15户也将于今年全部达标退出,实现整村脱贫,这个名字里就带着希望的村子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