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90后公务员,辞不辞职自己定!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4191
聂姚

  曾為公务员的阿乙在自传小说《模范青年》里解释了离职的原因:自己的一生,可以一眼看到头

  “我爷爷奶奶至今还不知道我已经辞职了。”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一家咖啡厅里,1991年出生的“前公务员”刘鹏飞用手划着杯子的边缘,沉思道。

  2012年,刘鹏飞进入公务员系统,今年年初正式离职。

  近年来,90后公务员辞职的新闻屡见不鲜,2015年,一项对2165名90后所做的调查显示,仅6.7%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也就是说,超9成的90后都不愿意考公务员。同年,国考弃考人数为46万人,有人喊出,“公务员的光环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人了”。

  “一眼看到三十年后的自己”

  “我考公务员的初衷还是想做点事的。”刘鹏飞说,“当时我考上了两个地区,一个是直辖市,还有一个就是我最终去的地方。”

  刘鹏飞选择了后者,那里的待遇和条件相比直辖市都差些。他坦言,做这个选择是因为在相对艰苦的地方更容易做出成绩,也更容易得到晋升的机会。

  他工作踏实肯干,忙的时候常常在办公室打行军床过夜。上进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个人能力,让他的付出很快就得到了认可:从2013年到2014年,刘鹏飞获得了部级三等奖、部级嘉奖、个人三等功、集体一、二、三等功,以及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公务员来说,这样的成绩意味着打开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但这并没有激发出刘鹏飞更大的工作激情,相反,他逐渐平静下来:“荣获第一个三等功的时候,我是很激动的,也更加努力工作,但奖得多了以后,就慢慢没什么感觉了。”

  冷却工作激情的,除了习以为常的获奖,还有工作本身的重复性导致的单调与乏味。作为办公室的文员,刘鹏飞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写稿。这种工作常态背离了刘鹏飞谋职的初衷,“我喜欢的是能时不时出去走走看看,有变化、能接触新事物的工作。”刘鹏飞说。

  愿景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当初奋力挤进去的“桃花源”骤然变成了生活的“围城”。终于在2014年,刘鹏飞萌生了去意。此时,他接到了调往当地省政府的调令,这对于很多公务员来说,是一个难逢的机会。他却不为所动,因为对他而言,去省城只是提升了工作平台,是换个地方忍受同样的乏味。

  煎熬两年之后,刘鹏飞决定辞职,但被领导驳回。他开始了“抵触行动”,每天早上10点到单位上班,下午4点提前下班。今年年初,领导终于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

  如今,刘鹏飞回到成都,在一家单位担任记者,每天四处走动,和新事物为伴。

  刘鹏飞觉得自己的际遇像极了阿乙自传小说《模范青年》中的“我”。阿乙曾是江西瑞昌的一名公务员,他在书里面描写了一个场景:一天,我、副所长、所长、调研员在一块儿打麻将,中间,所长提出换位子,四个人就按顺时针方向各自往下换了一位。就是在那一时刻,“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一辈子:20岁的“我”变成了30岁的副所长,30岁的副所长变成了40岁的所长,40岁的所长变成了50岁的调研员,头发越来越少,眼睛也越来越浑浊。那一刹那,他突然一阵止不住的心跳,原来自己的一生,可以一眼看到头。

  不是说走就走那么简单

  前几日,与李萌萌同时进入某厅级单位工作的一名同事辞职了,这是单位今年第四个辞职的90后。对此,李萌萌已经习以为常,从她到这家单位的这四年间,每年都有四五个90后同事辞职。

  关于辞职的原因,除了工作本身的单调乏味,李萌萌还提到了待遇问题。她说,即便是同一省市、同一级别,但不同的单位,收入差别却很大。干的工作是一样的,待遇却“天上人间”,这让一些90后觉得不能接受。

  自主性低也是90后员工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李萌萌举了一个例子,两年前,一个新来的女生刚进单位就接到去藏区下派两年的任务。因不适应高原环境,她时常生病,严重时还要住院。她提出离开藏区的要求被驳回后,又苦苦坚持了半年左右,那个女生最终选择了辞职。

  然后是管理严格。李萌萌说,在单位里,只要一个人犯错,就会影响整个处室年底的评优评先。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单位里每个人脑子里的弦都随时紧绷着,感觉“压力山大”。

  尽管这些离职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也有很多离职的先例,但同为90后的李萌萌却意志坚定地选择留在了公务员队伍里。

  考公务员前,李萌萌曾在一家国企工作过一年。对于这两份工作,她坦言,虽然国企的收入更高,但她更喜欢现在的工作氛围,“在国企,工作强度很大,同事间竞争很激烈。相较国企,这里的人情味更重,工作也更稳定。”

  李萌萌的部门是全厅最繁忙的部门。由于人手问题,她的工作在怀孕期间并没能减轻多少,尽管如此,她还是感到暖心,因为科里的同事总会尽量帮她分担工作,从而减少了她加班的次数。

  在单位里,李萌萌算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加班几乎成为她工作的常态,按她的话说,“这个系统里,但凡想做点事出来的公务员,其实都非常拼,非常忙。”

  对于李萌萌的工作状态,她的先生不太理解,甚至不止一次提出让她辞职回家,但她都没接受。

  在她看来,虽然与一些非公务员的同学比,她的收入和职位都偏低,但现在的工作能实实在在为国家出力,为群众服务,这种成就感是其他工作不可比拟的。

  同时,“想”和“做”之间往往被“现实”拉开了巨大的距离,这就意味着离开公务员队伍并不是件想走就走的简单事情。李萌萌坦言,经过这么些年的摸爬滚打,她已经习惯了现有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节奏,就算想要离开公务员队伍另谋他职,也是“有心无力”了。

  “其实,工作也是有惯性的,有些工作,你做得越久就越难以离开,因为工作的内容范围很窄,而且已经被圈定了。如果一定要离开,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对口的行业,如果选择非对口岗位,就得重新学习。”说起曾经有过的离职悸动,最终留在了公务员队伍的詹晴十分唏嘘感慨。endprint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她们的选择。国家公务员局相关人员表示,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公务员辞职的数量确有所增长,但公务员队伍总量是基本稳定的。2015年公务员辞职不到1.2万人,约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0.2%,在正常范围以内。

  其实是一种双赢

  一定比例的公务员队伍正常流动,既有利于公务员通过自主择业,实现个体价值,也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忠诚度的培养和整体活力的提升。

  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解释,近年来年轻公务员辞职增多与大时代背景相关,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社会制度,尤其是户籍管理制度把人牢牢“绑”在一个位置上不能动弹。改革开放后,一是户籍等制度的变革使得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从而能够实现跨地区择业,二是经济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产业,使得职业的选择更广更多元。目前,随着社保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择业理念更是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择业逐渐从求生存变成求发展,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近年来,国家从资金、政策等层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也进一步推動了择业的多元化。

  而作为最年轻,思想最新潮,生活压力也相对较轻的90后公务员群体,在这样一个择业如此开放的时代,又怎么会安居“公务员”一隅而失了那颗躁动的、不安分的本心呢?

  与前辈的求稳相比,“求自我”成为90后公务员最醒目的标签。一份《90后洞察报告》指出,传统评价里的90后“眼高手低”被重新定义为“兴趣至上”。90后的职业规划中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了40.9%,选择“铁饭碗”公务员的仅占6.43%。对于职场跳槽的选择,90后比80后有着更果断的抉择:96.15%的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另谋他就”,“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在他们看来是无趣和不可能的事。对于就职单位的选择,个人兴趣则高高凌驾于发展空间和薪资水平之上。

  另外,网络的发展为90后提供了一条通往心仪职业的高速通道,从而成为90后选择辞职的助推器。“90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代际划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虹说,“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无疑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而不同于非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其他人群。”据统计,90后的平均网龄达7.53年,日均上网时长达11.45小时,网络已成为他们寻找自我发展机会的重要渠道。

  1992年出生的何超曾是一名公务员,健身十余年的他辞职后选择了用兴趣主导生活。他利用网络的便利,在网上发布“每两小时500元”的陪练信息,然后以“自由私教”的身份开始授课。几个月下来,何超已经在爱好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没有网络,我会重新规划我的人生,至少不会辞职。”何超说。

  而就公务员队伍建设,90后的辞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可能导致的人才流失,而机遇却在于可以通过“单位与个人间的双向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留下一支真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稳得住心神的、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

  “只要政府引导得好,这其实是个双赢的结局。”胡光伟说。(文中刘鹏飞、李萌萌、詹晴为化名)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