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及安全一直是让人揪心的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究竟应该怎么关爱?
助留守儿童进城是正道
凤凰网评论
对于留守儿童,政府当然需要积极作为。可是,倘若通过责令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方式,来促成父母与孩子的“团圆”,似乎开错了药方。责令返乡,这个看似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团圆”之后怎么办?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除了务农之外,农民的工作机会少,收入水平也低。靠返乡父母在农村的收入,很难给孩子一个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骨肉亲情确实需要维护,但促成父母与孩子的“团圆”,药方不该是“责令父母返乡”,而应是“帮助孩子进城”。正如2016年1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那样: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一些城市本来还有许多打工子弟学校,但近些年来,在不少城市,政府以打工子弟学校“不达标”为由强行关闭了这些学校,从而彻底断了打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途径。不光是教育,廉租房、医保等许多福利,无一不是留守儿童进城的“拦路虎”。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帮助留守儿童进城,解决进城打工者家庭的种种后顾之忧,以国家之力维护家庭的价值,这才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关键要提供多样选择
《南方都市报》
回顾这些年社会各界对解決留守儿童问题所做的努力,其中不少颇具建设性。通常的分析认为,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
强调父母的监护责任有其现实必要性,但客观地说,父母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抽象的监护责任,毕竟儿童留守不是父母不尽责而是生活压力导致的,如何让父母既在子女身边尽到监护之责,同时又解决生计问题,这才是当务之急。
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有限,让子女跟随父母去后者的工作地生活往往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过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让务工人员返乡工作。国家在产业转移以及鼓励创业上的诸多政策,都有利于刺激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工作热情,但问题在于,社会趋势难以预测,产业转移是否可持续,个体返乡创业的前景是否如预期,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留守儿童父母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务工者返乡工作,但切不可孤注一掷,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外出务工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儿童留守现象,如果父母在外工作收入足够高,子女也可以跟随到父母的工作地生活。同样,如果返乡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父母当然可以回到子女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或许主要应该将焦点放在选择的多样性上。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推动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外务工已经有一定经济保障的务工人员,则要通过扫除制度壁垒,比如在户籍、教育等制度上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务工人员,从而避免政策性留守。返乡若有出路,新的家乡若足够开放,相信留守儿童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