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有序行为、洁净气息、便利条件和孩童笑声明显多于不合理的种种,
或者其中某一点让你倍感愉悦舒适,就可称为“界面友好”
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形成,源于生活里的的片段刺激、重复、积累与沉淀。好的城市不是理工科式的规划图纸设计出来的,而是经过对人的喜好、习惯和愿景等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科学性与美感都应具备。城市印象的好坏,影响着原住民和新移民的去留。
手机App界面的友好,通常来自字体考究、留白恰当、配色怡人、设计舒服等维度。同样的,城市界面的友好,来自一个人在城市中行走、呼吸、见闻、感触到的美好的一切。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有序行为、洁净气息、便利条件和孩童笑声明显多于不合理的种种,或者其中某一点让你倍感愉悦舒适,就可称为“友好”。而一座城市让人感觉“不友好”,往往只需要某处硬伤,或人与人交汇一瞬的疏失。
优思佩创始人王先哲留学英国时,在谢菲尔德大学的“城市设计的反设计”课程中做过一个有趣的体验式项目:在某社区找到五个不同职业的人,模拟他们从出门、上路、工作到归家一整天的日常。通过釆集个体生活的体验,思考整个社区、道路乃至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合理性,寻找可改善的切入点,提出调整计划,对城市和社区形成“反设计”。
除了用头戴式摄像机记录下目之所见,王先哲和同学们还会带上收音棒(听觉),留意鼻子反应(嗅觉),寻找周边的餐厅和便利店(味觉),搜集与各种外部事物的碰触互动(触觉)。“一路就那么走着,听到噪音,就把噪音生成的地方画个圈;有台阶,会画几条线。最后会看到一个录像,以及平面图上生成的不同标识,形成一个城市、社区和人互动情况的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城市更新和微改造的基础。”王先哲说。
和谐是友好的基础
大量共享单车被推送到各个城市,它们本该成为营造城市友好界面的新契机,但也遭遇了不少的尴尬和错位。
在拜客广州创始人陈嘉俊眼中,这一波以“共享”为关键词的全民单车热潮,严格意义上应称为“伪共享”。他认为共享的本质是闲置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而目前共享单车的模式更应称为“分时租赁”,本质还是经济行为。企业始终顾及自身利益和生存压力,而现有的城市规划绝少专为自行车人群考虑,又缺乏第三方机构给予政府充分的推动,“反设计”的难度增大。
在引发新经济模式讨论的同时,共享单车被损坏、丢弃、刮号牌以供私用的新闻不断,乱象频出。互联网快速低成本的复制模式,与城市规划和基础建设、公共规则与秩序、国民规则意识之间存在着矛盾。本该成为解决市民所需的创新举措,最后折射的却是城市与人的不协调感。致力于推动低碳出行的陈嘉俊坦言,明明自行车是最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却变成了最不被尊重也是最受伤的一种。
道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城市友好的重要标准。国内道路规划普遍优先考虑汽车,兼顾行人,而骑自行车的人成了尴尬的中间派:他们骑车上人行道,挤占行人空间,对行人造成危险;骑到机动车道上又成了弱势群体,面临着与汽车争道的危险。同时国内的绿道建设普遍名大于实,在城市生活中起的作用不大。以北京为例,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已超过10%,但每年用在自行车道基础设施的专项投入与此不成正比。
城市诸元素和谐共生,在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才能成为城市界面友好的基础,而这种共生本就具有弹性和张力。当市民感觉骑自行车的环境恶劣,自然用得少;待骑行环境改善,人们才会乐于选择这种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诸多创业品牌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热度下降后的盈利模式,还有城市与人的双重反作用。
好的改造来自群体意愿
王先哲曾供职于某区的城市更新局,目前虽是自己创业,但仍希望学以致用,再次参与城市更新和改造。当下城市规划主导权仍在政府和企业手里,王先哲希望以人为本、以美为要、多方协同的设计理念普及,注重界面内元素的呼应协调,让市民得到参与家园共建的机会。
广州市恩宁路改造是一个典型例子。2006年起,恩宁路片区旧城改造方案启动,大量充满老城居民情愫的骑搂、西关民居倒下,引发争议。近期恩宁路以“微改造”为名重新启动变革,包含众创办公、教育营地、长租公寓、生活配套等产业的“创客小镇”即将入驻。
中国台湾建筑师黄瑞茂在走访恩宁路时指出了问题:永庆二街高大的玻璃房子没有考虑南方炎热的因素,徒步区的凸窗高度对孩子来说不安全,标识设置不专业、不到位,案子的章法不足导致协调感不佳。这些问题指向的是人与居住空间、环境的和谐互动。以此为启发,营造有特色、高水准的城市记忆点,是恩宁路下一阶段改造的重点。
作为被改造方,恩宁路原住民的意见并不一致,做街坊生意的住户无法摆脱原有的以邻里为起点的简易商业路径,守旧的住户并不愿意被商业项目扰乱原有的平静;部分住户则欢迎这种提升档次的整体更新,认为借此将住房出租盈利。王先哲认为,即便大部分原住民同意,也应考虑反对的声音。“一、妥善安置不同意改造的群体,是否在一种框架下有几个安置策略;二、好的改造应该是广泛参与、深度融入的,既有城市肌理的延伸、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也有被改造群体意愿的结合,共同企盼被改造后的生活。”
王先哲提到的“城市与历史融合,城市与人融合”这两个改造方向,佛山禅城岭南天地和厦门旧城试点改造分别作出了示范。岭南天地在保留原有文化肌理的同时,与现代商业和谐相融,成为兼顾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的佳例,也激发了原住民、新移民甚至外国人的浓厚兴趣和好感,为其他地区的旧城改造提供了“减少拆迁量,只对外部景观进行改造和品位提升,通过局部性完善引入新业态”的宝贵经验。
厦门的旧城改造则在市民参与上取得更喜人的成功。在基础市政设施、绿化美化等都妥善更新的基礎上,这次改造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让市民在前期设计和后期管理都充分参与:金鼎、神山两个社区以多元共治理事会、改造意见征求会、社区事务听评会的形式听取并解决问题。居民不只欣喜于城市的变化,更获得了充分的参与感。一轮城市更新之后,改变的不只是城市的血脉,还有住在其中的人。
规划终究是一个博弈、妥协的结果。理想的状态是:政府限制逐利,企业增添情怀,个人得到尊重,社会团体贡献智识,社区调研、诉求分析、方案比较、报批、专家论证、社会评价、工程监管、使用评价等步骤都能以各方讨论的共识为基础,合力共同决定未来的生活状貌,更好完成社会与历史的更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