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在着力完成5年脱贫目标的同时,重视解决好制约脱贫的长期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汪洋
“如果我今天在你家做客,你打算拿什么招待我?”
5月24日,听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这样问,凉山州布拖县沙洛乡拐乐村的几户建档立卡户颇有些不好意思。一般彝族家里来了客人,绝对要用最好的食物来招待,这是他们的传统,不过目前这几户人家暂时还拿不出。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我国14个连片特困带之一的乌蒙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贫困面积之广、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一直是大小凉山难以抚平的伤痛。
“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5月23日至25日,汪洋副总理步行数小时深入边远的大凉山极度贫困村,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扶贫工作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建议。他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着眼长远,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分阶段、有步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脱贫的顽症痼疾。”
凉山脱贫难题如何破解?2016年5月31日,本刊记者带着疑问重走了汪洋副总理扶贫调研之路。
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扶贫基底
贫困贫困,因贫而困,更因困而贫。凉山地区山高路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想要筑牢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基底,首要的工作就是疏通其交通的“毛细血管”。
5月31日,一路颠簸,记者驱车来到布拖县沙洛乡。而想要从乡政府到贫困村拐乐村村委会,还要花2个多小时下山爬坡穿越一个v字形的山谷。当地干部说,汪洋副总理来的前一天刚下了雨,下山道路泥泞难行,耗时3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山谷底部的村二组。
“公交小巴只到乡政府,村民到县城赶集一般走1小时山路到乡政府,再坐半小时小巴到县城。”据沙洛乡乡长卯彪介绍,一到雨季和冬季公交小巴就无法通行,村民得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进城,老人和小孩也是如此,危险可想而知。
“假如有一天我过世了,希望能有车到屋门前为我送殡。”汪洋副总理在调研建档立卡户阿能伍加时,问及他今生最大的愿望,他如是说道。
公路不通,则百业废。汪洋副总理调研之后没几天,四川省便推出《大小凉山地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2016年至2018年力争新改建公路1.1万公里,规划完成投资550.4亿元,其中,在凉山州投入403.1亿元,在乐山市投入147.3亿元。
5月30日,2016年全省交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凉山分会场上,凉山州集中开7"650个项目、总投资82.09亿元,其中国省干线公路7个196公里、农村公路616个3895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大中修2个56公里、运输站场17个、内河水运项目8个。
路难行的地方基础设施就薄弱,这样直接导致人们吃不饱、饮不净、住不好。
在拐乐村,村民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土豆+酸菜”。汪洋副总理到访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名叫阿能友子,她有3个男孩、2个女孩,全家7口人,土豆几乎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主食。阿能友子说,一家人一年大约只能吃一次肉,没有一分钱存款。
本刊记者来到她家采访时,小儿子在阿能友子的背上不停地打着喷嚏,大眼睛毫无神采。“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阿能友子表示,小儿子这几天在发烧,然而大女儿外出打工失联,其他的孩子又都还在读书,自己实在没钱,因此小儿子的病没有医治。
记者在村里看到,一些村民还住在冬不避寒、夏不避雨的土墙房之中,这样的住房条件让许多村民都染上了风湿。此外,饮水安全也成问题。据布拖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蒋锋介绍,拐乐村3个村民小组虽然早就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但由于管网老化、漏水、堵塞等问题,饮水安全尚未得到解决。
“交通改善之后,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必须陆续跟进实施。”蒋锋表示,县扶贫移民局已整合项目资金105万元对拐乐村实施安全饮水和通组路项目,2017年还会施行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建设计划。
产业扶贫“新芽初露”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产业扶贫也“新芽初露”。
然而,和很多地方一样,长期以来,凉山的产业扶贫一定程度上存在指向不精准的问题,
“天女散花”式地资金投入导致对扶贫对象的帮扶不到位,同时也助长了一些贫困地区的依赖心理,不愿摘掉“贫困”的帽子,挤占浪费扶贫资源。
“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与项目。
为探索大凉山民族地区的产业脱贫致富之路,6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汪洋副总理考察的布拖县九都乡邮政“三农”服务站。
服务站就设立在乡政府办公区里面。如今,这间40平方米左右小屋子不仅可以办理邮寄、汇兑、报刊订阅等传统业务,还新开通了“邮乐购”电商平台。
布拖县邮政分公司经理阿俄友尔向记者介绍了这个电商平台的主要内容:…邮乐购让九都乡的乡亲们买到了价廉物美的家电、日化品和农资,还可以把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我们把布拖县的乌洋芋、苦荞粉、土鸡蛋都注册上网了,现在已经产生了订单。通过平台,我们还提供代缴水电费、代购车票、代缴电话费等便民服务,给乡亲们带来了便捷。”
“大多数村民连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网购了,这个平台能让大家买到场镇甚至县城都买不到的东西。”30岁的“邮掌柜”阿尔奠日牛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是一位彝族妈妈,有两个孩子。“以前自己在外打工一个月最多也就1000元,被邮政聘为‘邮掌柜后,每月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左右。”阿尔莫日牛表示,自己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流利的汉语和会使用手机在网上购物已经足以让她胜任这份工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2015年,邮政农村电商交易规模超过230亿元;今年前4个月,邮政农村电商交易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据悉,2015年至2016年底,四川省将安排8400万元省级电子商务产业扶贫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培训,支持非试点贫困县运用电商平台加强镇村农产品推广、物流等电商配套设施建设。
“跨越贫困线以后并不代表就不贫困了,凉山地区要赶上中东部地区还耍几十年甚至更久。”在凉山地区多年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士杨坚认为,当前凉山最需要合理开发的是当地的人力资源,现在大量的当地青年没有任何职业技能,处于劳务市场的最底层。
“如果只想到扶贫就是给贫困户项目资金,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他们真正有个长远的发展。”昭觉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今年他们已经利用网络视频对一些试点村上的年轻人进行了电焊、养殖、厨师等免费专业技术培训。
“县财政要为产业扶贫助力,多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挖掘,以此培育昭觉县的产业能力。”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表示。
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
“穷根”未掘除,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这不仅导致了地区产业的粗放发展,更极大地损耗了大凉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引起生态功能退化,加剧生态致贫诱因。
大凉山地处高寒山区,伴随着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贫困问题与生态脆弱有着极高的关联性和重合度。目前,凉山州约有6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方病多发区。
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能否“双赢”?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更新思维,就是要摒弃唯GDP论,用生态的眼光去评估扶贫项目,用生态的理念去开发绿色产业,用生态的思维去指导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大凉山地区,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工程,就是改善当地生态的一个重要思路。
记者从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根据《凉山州“十三五”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指导意见》,“十三五”期间,凉山州将重点完成23.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搬迁任务,实现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6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汪洋副总理此次彝家新寨的调研点——昭觉县解放乡燕子洛村。燕子洛彝语原意是“什么都不长的光秃秃的山沟”,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偏远山村,人均年收入长期在千元以下徘徊,村民住的是用泥土夯成的破旧低矮潮湿的瓦板房、茅草房,吃不饱穿不暖。那时,对于燕子洛的村民来说,健康文明新生活只是一种奢望。而现在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具有彝族特色的寨子,镶嵌在大山间,绿树环绕,牛羊星星点点在山腰上觅食。“全村163户人,都住上新房了。”村支书俄罗日木说道。
彝家新寨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不少彝族群众养成了席地而坐、裹毡而卧的习惯。一些人“等、靠、要”观念严重。但是今天,走进村民吉伍吉哈的新家,干净整洁,床、凳子、桌子、灶台等一应俱全。
吉伍吉哈说,新房盖好后,政府在村里发起了“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的活动。村里每一户人家都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配套彝家新寨建设所发的橱柜、衣柜、新型环保火炉和桌子,称之为“省委四件套”。近年来,昭觉县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与彝家新寨同步推进,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如今,有事就找村支部,羊生病就找养羊协会,学习生产技术就到教育培训中心或农家书屋。”吉伍吉哈说,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幸福的感觉很踏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