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长信排鼓发展面临的危机与保护措施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评论 热度: 11947
景 云

  邢台县长信排鼓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据传,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林氏家族发起。最早排鼓是用来敬神的,祈求上仓赐福,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家家人和安康。随着时代的变迁,排鼓不仅用来敬神,也用来庆祝重大节日,诸如传统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乃至婚嫁、店庆等,表达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喜悦心情,也是国泰民安的祥和征兆。长信排鼓历史深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场面宏大,群众基础广泛,并以其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独有艺术效果为大家所喜爱。

  近年来由于传统民俗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各种新兴文化迅速的蔓延发展,再加之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文化的接受更侧重于新颖时尚,导致传统形式的各种表演受到了严重冲击,作为民间传统表演形式之一的排鼓面临着生存空间日渐狭窄,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发展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邢台县长信排鼓生存和发展。深入思考邢台县长信排鼓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保护和促进长信排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邢台县长信排鼓的发展概说

邢台县“长信排鼓”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沉浮起落,至今仍在长信、会宁、郭村、兰羊、口头、东良舍、孝子村、盖宗、石相一带广泛流传,特别是长信的排鼓最有特色。

  据老人们回忆说,早在明朝年间,燕王扫北,使长信一带人口稀少,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林的人家,在长信村安家落户。由于当时经济落后,科学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遇上干旱年,只能眼巴巴的盼天下雨,度过饥荒。林氏一家为祈求上仓保佑风调雨顺,就在村东北盖庙,塑神。逢年过节,必去庙里烧香磕头,求神赐福。年长日久,林氏一家在长信村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多了起来。每逢干旱年,林氏率本家族在神前长跪不起,求天赐福。偶得天降喜雨,人们认为是神在做功,赐福百姓。为了感谢天地,敬拜神灵,就一手拿铜器,一手执木棒,在神前敲打狂欢,以示感谢。林氏长辈为了更好的敬神,就用干木板合成圆筒形,两头订上牛皮,这就是最早的排鼓。开始只有林氏家族的男士才有资格在神前击鼓敬神。时间久了,排鼓有了一定的节奏套路,应用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敬神,也庆丰收、庆开镰、庆新年、庆婚嫁等,特别是传统的春节,排鼓队的人数增加,花样变多,成为春节的一项主要娱乐内容。这时的排鼓已初具规模,参加的人数由20人至40人不等,并伴有狮子舞、二鬼摔跤、扭秧歌、打花棍、扇子舞等花样。由于排鼓是长信村林姓人氏组织发起的,且居住在村西,所以又叫“西林社”排鼓。

  每逢过年过节,“西林社”排鼓都要出场表演,他们不仅在长信村表演,更要到邢台县城表演,特别是正月十五下午,“西林社”排鼓队浩浩荡荡出村进城,排鼓在前,紧跟着是狮子舞、玩火龙、扭秧歌、拉太平车等,绕城表演一圈,已是午夜时分。那时的排鼓是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喜庆娱乐活动,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抗战时期,人们东躲西藏,终无宁日。排鼓一度冷落。抗战胜利后,长信人民重操旧业,擦净蒙尘多年的排鼓,连敲三天,庆祝抗战胜利。以后每逢护送参军、重大节日庆典、商店开业等都要排鼓喜庆。

  文革时期,排鼓遭到冷落。直到改革开放后,长信人把遗忘已久的排鼓拾掇出来,更换了排鼓,置备了服装,聘请了老师,对排鼓重新进行了排练,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花样多变,鼓点整齐,取名为“龙腾排鼓队”。现在的排鼓不仅在婚嫁喜庆节日用,更多的是作为庆典活动用,龙腾排鼓队曾先后到过隆尧、宁晋、平乡、南河等地演出。2004年元宵节邢台市“擂鼓震雄风”鼓乐赛,邢台县长信“龙腾排鼓队”获得一等奖。2007年6月“长信排鼓”被河北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邢台县长信排鼓发展面临的问题

邢台县长信排鼓作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一种表演文化在发展中已面临了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开放化、时尚化,长信排鼓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1、传统民俗的整体不受重视。传统民俗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大潮而来的各种新兴文化为更多的年轻人而喜欢,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文化的选择越来越更侧重于新颖时尚和刺激,流行歌曲代替了戏曲,舞蹈代替了秧歌、排鼓等传统民俗,这就使得传统民俗遭到冷落,得不到重视,反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日新月异琳琅满目的文化元素冲击之下,传统的民俗表演越来越不被人们所喜欢,尤其是年轻人。长信排鼓的发展也当然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据了解,随着长信排鼓的表演者在逐渐老化和衰减,而新的演出队伍不见壮大,长信龙腾排鼓队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生存危机。

  3、无经济来源的困境。由于上级财政支持较少,而长信排鼓队的商业演出少收入甚微,鼓队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也非常棘手。1983年,为改进演出的设备和服装,长信村人均集资一元,共筹资2600元,购置了排鼓、钹、铙、服饰等。1988年县文化馆派专业人员对长信排鼓进行排练指导,培训费投资600元。2004年县文体局向长信村赠送大排鼓及其它乐器,价值3000元。2005年,县委宣传部向郭村赠送排鼓一套,其它乐器4件,价值6000元。这些也是长信排鼓近三十年来的所有经济投入了。经济基础决定发展的程度,目前长信排鼓的发展只是靠百姓集资和政府补助来维持,显然发展和复兴之路将更加艰难。

  4、江山少有人才出。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故去、离退,排鼓的传播队伍逐渐缩减,而年轻人对于排鼓这样的“老”演出形式又缺少了解,不感兴趣,进而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参与演出,就导致了排鼓演出的后继人才少之又少,演员青黄不接,面临严重的危机。

  5、对于新成员的培训问题。长信排鼓的传统套路即将失传,诸如“走四门到底”、“十字披红双插花“等传统套路,只有少数年岁大的人会表演,年轻人大都不会传统套路。新鼓手有时连鼓点还打不齐,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或文化工作者对这样的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

三、邢台县长信排鼓的保护措施

对于像长信排鼓这样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热爱排鼓的人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全面参与和支持。

  1、挖掘排鼓的历史根源,通过实际调查,老人回忆、文献记载等,把长信排鼓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完整地记录下来,指定专人保管,永久存放。

  2、聘请专业老师,对长信排鼓表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人员力争年轻化,每年培养增进新队员,在传统套路基础上,充实新内容,在表演质量上更加精益求精。

  3、积极联系,多方协调,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不仅可以使长信排鼓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还会扩大长信排鼓的知名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演出队伍。同时,演出多经济收入也多,对于成立演出剧团、聘请专业老师,开展学习培训都极为有利。

  4、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为像长信排鼓这样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经济支持,促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繁荣。

  5、积极利用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庙会等喜庆节日,进行排鼓表演,使其成为邢台乃至河北排鼓表演的典型代表,把排鼓活动所需经费争取列入财政预算,发展壮大排鼓表演队伍,力争使长信排鼓走出邢台,走出河北。

  6、成立民间舞蹈联谊会,鼓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和学习。成立邢台县民间舞蹈保护小组和邢台县民间舞蹈研究会,对地方舞蹈进行专门研究和保护。

  邢台县长信排鼓是河北省民俗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她来自民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举手抬足中里渗透着敦厚与淳朴。在她百年的历史上有过低谷,也有过辉煌。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我们每个人不但有这样的义务,更有将像邢台县长信排鼓这样独具特色的民俗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在文化方针的指引下,在政府的重视下,在广大群众的呵护下,使长信排鼓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得到保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继承传统民俗的队伍中来,使其在燕赵大地、太行脚下重新绽放光彩,永世传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