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趋势。不同学校的德语专业在办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大都立足自身实际特点,依托于学校和行业背景,使专业建设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差异化发展与新国标指导下“分层、分类”并举的理念成为新时期各高校德语专业发展的重心。二、改革基础与背景
与综合性大学和外语院校相比,理工类高校德语专业有着自身特点。2011《全国公办高校德语本科专业调查报告》指出,理工类德语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数量众多。开设德语专业的理工类高校大多具有较鲜明的行业背景和对德合作项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理工类德语专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体定位不明确、师资薄弱、高水平科研和国际化水平较低都是制约理工类德语专业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的主要阻力。鉴于以上理工类高校德语专业的特点和不足,我们对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的定位与发展模式进行了重新考量。上海理工大学自1979年设立“科技德语”专业以来,主要培养具备科技、经贸基本知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能够从事科技翻译、工业企业等方面的德语口、笔译高级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德语系自2011年以来,对“德语”本科专业在办学层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与探索。并结合自身实际,把“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领就业”定位改革和办学总目标,以推动建设“精品本科”教学工程,适应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改革探索与实践
德语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翻译以及德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主要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德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通识教育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为主,同时兼顾自然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区域和国别研究及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旨在增强学科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专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上海理工德语专业结合理工类学校背景和行业特点,确立了以“科技德语”为特色的专业定位,逐步构建和研发了分层次、分类别的“科技类德语语言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德语人才。
(一)优化“语言类”、“专业语言类”与“专业类”的课程比例
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20世纪70年代末就以“科技德语”起步,依托于当时机械工业部的行业背景,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类德语人才的培养体系。直到90年代中期,除了外语技能类课程外,“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电气基础、力学基础”等科技类德语课程都是高年级必修课,师资队伍都是由既懂德语、又有工科专业背景或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构成。随着90年代全国本科专业命名的规范和统一,“科技德语”专业改称“德语”专业,但科技类特色课程的设置和比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本科高年级依然以科技类课程为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其他学校高年级也开始的诸如“科技德语”、“经济德语”等专业语言类课程不同,上理工德语专业既开设“语言类(Sprachkurse)”和“专业语言类(fachsprachliche Kurse)”课程,高年级又开设一定的“专业类(Fachkurse)”课程,三者的总学分比例约为7:2:1,在高年级阶段的学分比例为4:3:3。正确区分三种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优化其所占比例,对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语言类课程包含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类课程,以传授语言规则和训练语言应用为主,课堂语言为德语。综合德语、德语基础语法与词汇、德语泛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德语口语、德语笔译等是最典型代表。
专业语言类课程或叫德语专用语课,介于语言类和专业类课程之间,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德语在某些专业场合交际的能力,包括阅读、撰写专业文献和口头报告的能力。此类课程的最终目的并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是以专业材料为学习来源,加强学生对不同专业德语语言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德语系所开设的专业语言类课程主要包含了跟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科技、经贸、法律、外交等领域的课程,如经济德语、科技德语、德语应用文写作等。
专业类课程则完全是以培养学生某个专业上的能力为目标,德语只是作为传授媒介而存在。上理工德语系的专业类课程分为“学科前沿类”的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德语词汇学和“科学技术类”的机械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制图等。
(二)构建分层、分类的“科技德语”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对课程性质的分类,我们在构建“科技德语”课程体系的时候,相应的把主要课程分成三大板块,即“技能类初级板块”、“科普类中级板块”和“专业类高级板块”,并且体现“分层”与“分类”并举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分层”,是指纵向上将所有德语类课程纳入三大板块,即“技能类初级板块”、“科普类中级板块”、“专业类高级板块”。三大板块的课程构成统一的科技德语课程培养体系,每类课程都由若干语言类和科技类课程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基础和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级别、不同模块的课程。
对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是指横向上把“专业类高级板块”的课程按照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方向,分为三大课程组,即“科技德语课程组”、“经济德语课程组”、“学科前沿课程组”。其中,“科技德语课程组”是本校学生必修模块,是体现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搭配选修“经济德语”和“学科前沿”课程组的任意课程,为就业工作或读研深造打下基础。
(三)打造坚实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上海理工大学德语系基于学校的背景与支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科技类德语人才教学培养的质量。理工类高校德语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决定了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国际化课程的开展将是保证科技德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行业师资保障和创新创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以保障科技德语教学体系的顺利开展。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科技德语”专业本科院校之一,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德语系的骨干教师不仅有在德留学或研修经历,其中多人还具有行业背景或以科技德语为研究方向。其中3人具有1年以上工程行业从业经验,2人具有机械、力学等辅修专业经历,3人以科技德语、术语翻译为研究方向。“科技德语”、“电工基础(德)”、“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德)”、“科技德语阅读”等课程已在德语专业高年级开设多年,经过了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项目的开展是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外语类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受专业所限,需要给予更多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自2012年以来逐步探索,先后开设了面向全校的“创行团队”、“德语高级述行与演讲”、“科技德语语料库建设平台”等课程,为全校德语学习者进行辩论、演讲、戏剧表演的培训,并基于“德语(科技)”第二专业教学研究平台,逐步建设了“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环境建筑类”、“光电信息类”、“商务管理类”、“材料工程类”六大中德文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与学生的专业对接、就业市场对接,促进了学生学以致用、语言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通过将课程体系搭建与人才创新培养相结合,科技德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将最大程度的服务于理工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具有理工特色的德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造专业”达到“对接行业”、“引领就业”的目标,使德语课程不再仅属于外语类技能课,而是在整个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中,能够助推工程型、创新性和国际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