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寺庙园林建筑生态文化研究——以南京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9816
仇宇 丛嘉 冯嘉欣 郑洁明 吉玉萍

  南京林业大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地关系的和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江苏省省会、六朝古都的南京,其寺庙园林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状态,同时也具有深远的人文历史和生态文化渊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南京寺庙园林建筑的生态文化进行研究。

一、概况介绍

寺庙园林从属于中国古典园林,它主要包括:梵刹、道观和用于纪念历史事件、名人的园林。南京作为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寺庙园林更具有代表性。保存至今的古典寺庙园林尚有:栖霞寺、灵谷寺、鸡鸣寺、静海寺等三十余处,根据地域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位于名山胜景中的寺庙,二是与城市相连的园林。[1]

  第一类寺庙园林包括:栖霞寺、灵谷寺、玄奘寺、龙泉寺、兜率寺、七佛寺、宏觉寺等十余处。栖霞寺位于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称的栖霞山,占地四十多亩,是国内“四大丛林”之一。灵谷寺位于紫金山下,寺内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玄奘寺坐落在如今的南京市九华山公园内,北临玄武湖,东面是太平门,西边靠着台城。龙泉寺位于将军山与断臂崖之间,其名源于寺门内部左侧的龙泉。兜率寺坐落在南京市狮子岭景区内,位于大刺与西华两山之间。七佛寺近处是老山森林公园,北面是帽子山,群山围绕,风景奇丽。宏觉寺乃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位于南京牛首山风景区内,山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

  第二类主要包括:鸡鸣寺、地藏寺、泰山寺、静海寺、惠济寺等二十余处。鸡鸣寺位于鸡笼山山脚,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被誉为南朝首寺,是当时中国的佛教中心。[2]历史上的鸡鸣寺至少五次被毁,经过2009年修复之后,如今的鸡鸣寺是南京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3]地藏寺位于狮子山,以明清古建筑风格为主体,对面即是阅江楼。泰山寺西面与猪头山、大顶山相对、东面毗邻长江。静海寺北边是狮子山,东面是天妃宫,西边则是护城河,为供奉郑和带回来的各种稀奇物品和奇花异木而建造。修复之后的惠济寺采用的是唐朝时期的风格,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三棵千年古银杏树已被列入“中国古典园林之景”。

二、特征

寺庙园林文化是寺庙造园艺术的一部分。南京寺庙园林众多,建造年代不一,但这些寺庙园林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其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南京寺庙园林是自然之景与人造之景的相互融合。据葛寅亮主撰的《金陵梵刹志》记载,南京的寺庙园林多选址为风景秀美之处。有的“依山”,如鸡鸣寺、栖霞寺、灵谷寺等。鸡鸣寺“其南则凤台、牛首,其西则石城、长江,其东则大内宫阙,其北则玄湖、钟阜,景未有若此之胜者也,而一览可以尽之”,背湖临城,集山、水、林、寺于一体,树木茂盛,景象俊秀,环境十分幽雅;栖霞寺“峰峦入云,青迥翠合”,山岭弯曲,树木葱茏,主体建筑镶嵌在山林环境之中;灵谷寺“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叠嶂,复穹岑以排空”;安隐寺“皆冈陇之间,林木森郁,楼宇掩映,南朝旧迹,依稀可见”。有的“傍水”,如清凉寺、弘济寺等。清凉寺“俯视大江如环映带”;弘济寺“下瞰江水,如燕怒飞,波涛喷激”“东夏之福地,林树葱郁,泉石相映”;崇善寺“溪萦山映,得地幽胜”。[4]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在南京寺庙园林中巧妙结合。树木繁茂、泉池清澈、建筑掩映可谓是南京寺庙园林造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南京寺庙园林还特别善于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辅之以人工之景,建造园林艺术。《建康实录》里这样描绘开善寺:“开善寺有志公履,唐神龙初郑克俊取之以归长安。今洗钵池尚在,塔西二里法云寺基方池是也。寺西有曰道光泉,以僧道光穿斸。得名,曰宋熙泉,以近宋熙寺基之侧。有八功徳水在寺东悟真庵之后,一云泉在寺北,高峰绝顶,寺东山巅有定心石,下临峭壁,寺西百余步有白莲庵,庵前有白莲池,乃策禅师退居之所。”[5]在这段描写中,自然之景有:“高峰”“定心石”“峭壁”,人造之景有:“洗钵池”“道光泉”“宋熙泉”“八功徳水”“云泉”“白莲池”,而这些人造之景依托于自然之水,即因借自然的方式理水。

  可以说,人根据自然造景,赋予自然宗教意味,而自然又为人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造园者因借自然,辅之以人工景观,使寺庙园林成为人与自然的特殊“连接点”:自然通过寺庙园林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息的场所,而人通过寺庙园林赋予自然以社会属性。这一点就是构景手段中著名的“借景”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6]以栖霞寺为例,透过佛学院外侧花窗之间的缝隙,能看到墙外的景色,若隐若现;站在千佛岩旁,向栖霞山望去,台阶旁栽有大量年代已久的树木,树枝相互缠绕,阻挡了远处的景观,似有似无;从山门进入,远处的九曲桥隐于枫叶内,透过枝干与枫叶间的缝隙,若有若无。[7]

  其次,南京寺庙园林体现了道家生态观与佛教自然观的结合。寺庙园林文化特征可从宗教的生态观与自然观中体现出来,具体到南京地区主要是佛教和道家的生态思想观念。但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其对于建造寺庙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尊重生命、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道”是世间一切的基础。在自然界中,一切生命虽形式不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都是一致的。因此人、树、草、花这些都是具有不同形式的生命而已,他们的生命价值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值得尊敬与保护的。同时,人类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约束自己对自然贪得无厌式的开发利用的行为。在栖霞寺的景观建筑中,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建筑物与自然相连接,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与道家相似,佛家讲求以慈悲为怀,树、草和人一样都平等的,都是有佛性的。生命世界的准则是尊重万物。善待自然万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不仅如此,佛教更关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8]南京寺庙园林融山、水、植物和建筑于一体:各种各样的树木栽种其中,有时伴有其他色彩的花果作为点缀;寺庙内部通常有小池塘,外部也多有河流;建筑材料也大多取自自然,例如鸡鸣寺建筑内部的地面全部是由青石铺设的。人类的活动与动物的生活也相互交合:香客持香拜佛与小松鼠的采食松果同时进行,夜晚方丈的鼾声与蛙鸣相映成趣。这些都展现了寺庙园林生机勃勃、宁静雅和之美,也从侧面体现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平衡性。此外,将佛教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使佛寺成为佛教生态思想的现实载体,是佛教所追求的深幽寂静的意境。[9]在佛教教义中,美好的世界都是园林化的。比如栖霞寺就选址在远离城市、风景绝美的摄山幽岩,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将有限的景观空间进行组织、扩大,形成“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景观之丰富,意境之入胜是中国佛寺园林中的经典。

  宗教生态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道家生态观与佛教自然观的结合使得南京寺庙园林得以保存与发展。

  第三,南京寺庙园林将宗教思想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现今旅客参观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还有其独特而美好的园林胜景。而现代寺庙园林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崇尚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愿。故而寺庙园林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兼容了宗教慰藉与游乐观赏两大功能。

  鸡鸣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化以及浓厚的宗教艺术色彩和佛教文明,并在原有的园林景观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植株植被,使整座古寺焕发生机。特别是鸡鸣寺路的樱花大道,为这座沉寂的古寺添补了不少生机,游人、香客也因此纷至沓来。樱花随着坡道弯曲而上,错落有致,可谓是古寺黄墙黛瓦,樱花粉丽纷飞。与鸡鸣寺千年历史对比,鸡鸣寺樱花的历史稍显逊色。鸡鸣寺栽植的樱花只有短短数十年,其品种多为日本早樱和染井吉野。自樱花种植以来,鸡鸣寺的客流量逐年增加。每年三至四月,是南京樱花的花期,也是鸡鸣寺每年客流量最多的时候。樱花全盛之时,鸡鸣寺日均人流量多达十五万。樱花观赏为人们去鸡鸣寺参拜增添了别样的乐趣。

  除鸡鸣寺外,栖霞寺作为四大名刹之一,同样是南京寺庙园林观赏的一大热门。在深秋时节,整座栖霞山红枫遍野,尤其显现出其“兹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的美好景致。游客在烧香拜佛完毕之后,可以去往观赏栖霞山枫叶的最佳地点——太虚亭小憩片刻。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欣赏枫叶之美可以算作人生中难忘的时刻之一。栖霞寺与栖霞山的完美搭配、佛教文化与天然景致相辅相成,正体现出寺庙园林观赏的自然性与可操作性,是南京寺庙园林观赏文化的一大重点。

  相较于其他景点,灵谷寺在假日中也保持着它空灵清净的宗教特质。灵谷寺路的梧桐没有恣意生长,而是笔直地向着蓝天。绿满枝头时,骑辆单车,穿梭在这绿色拱廊间,有一种惬意的美好感觉。每年七月,正是萤火虫出没的季节。夜幕降临,在灵谷寺前长达千米的静谧小道中,数以万计的萤火虫飞出草丛。那些从历史中里遗留下来的古迹,在灵动的荧光环绕下,也变得如同仙境一般。每晚有上千名游客前去观赏,但同时伴有他们带来的车灯、手电和闪光灯。很多人来灵谷寺捉萤火虫,也有人来拍婚纱照。而这些给灵谷寺带来的不仅是暴涨的游客数量,还有被踩坏的草丛以及锐减的萤火虫数量。

三、不足与建议

(一)不足

南京寺庙园林坐落于名山胜景当中,自然环境清幽寂静,建筑群融入整体生态环境当中,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统一,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南京寺庙园林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0]

  由于受到道家“自然”、“无为”、佛家“慈悲”等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人似乎更加重视基于寺庙之上的宗教文化的传承,而往往忽略了对原有寺庙建筑和整体生态布局的保留。[11]昔日南京寺庙园林景观建筑不断改变消逝,景致逊色不少。清朝末年,太平军为防止大报恩寺被清军利用,炸毁了从明代开始矗立了四百多年的中华第一塔——琉璃塔。[12]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名贵树木被虫害折磨或已趋于死亡。另外,多数寺庙园林已成为旅游景点,游客的不当行为直接关系到寺庙园林的生态环境。乱扔垃圾、踩踏草坪、攀爬树木等不文明现象在各个寺庙园林中时常发生。

(二)建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化领域的不断拓展,纵观日本寺庙园林的保护与发展,并结合泰国的寺庙园林的保护措施,立足于国情提出改善现状的建议。

  首先要完善地方性法规,将有关寺庙园林的保护内容和范围集中到同一法规当中,并且在执行时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职权分配,建立独立的惩罚量刑机制。例如,日本提出了“文化财保护法”,设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修改和完善。[13]其次要加强对寺庙园林建筑景观的保护。对于趋于死亡或被虫害折磨的名贵树木、古树古木,引进日本的生物科技加以防治。以日本京都龙安寺为例,为了达到林荫效果与保护并行,对寺内植株基本使用“T”字形结绳技巧,通过增加受力面积达到更高的保护效果。最后要注重游线管理和仪器设施的建设。以素可泰历史公园为例,采用开放性的运营手法以减少围墙和栅栏的使用,增加了游客的观赏感和满足感。[14]

四、结语

南京寺庙园林历史悠久,生态文化特征独特鲜明,诗文资料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景观风貌,也呈现出造园者的生态设计手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转型,南京的寺庙园林建筑景观由此发生了改变,寺庙园林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视角出发,基于对区域文脉的生态文化特征的理解,提出设计修复和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地区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