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美术家协会
中国现代美学源于西方分析方法、学科构建以及体系建设,根植于中国传统学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代美学以西方美学为范本并不断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后逐渐成长。而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有效融合中西美学思想,并在让西方了解并承认中国美学的同时充分展现中国美学的特质,已经成为只能怪过现代美学学者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以便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美学特质的现代美学体系。
一、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历时性演变
在中国,艺术一词是从中国古典文献中艺一词演变而来。从词源角度分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艺为种,即种植的意义,表明艺由人为特性;《论语》中将艺指代实际生活中的技巧或者才能,其更侧重于技艺这一含义,具体可表现为六艺中的“乐”、“书”两艺;《辞源》中记载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成帝本纪》,但其中艺术同现代艺术概念存在较大差异,艺术分开为“艺”与“术”,艺指的是六艺,术指的是方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将“艺术典”归为“博物汇编”中,内容相对复杂,而现代艺术概念中的音乐等属于“乐律典”、书法属于“字学典”[1]。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这一概念的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其同现代艺术概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制作清朝中末期,传统美学艺术概念逐渐朝着现代艺术概念转变,在刘熙载《艺概》中提出的关于“艺”的概念与现代艺术概念具有相似性[2]。西方艺术概念主要可以分为“泛艺术”、“美的艺术”、“艺术概念”三阶段。就泛艺术阶段而言,泛艺术一词与技艺作为主要含义,最初源自希腊文,其在古希腊时期指的是各种技艺的几何,包括造船术、音乐等技艺,在西方理论中艺术同技艺之间并未形成明确的区分。就美的艺术阶段而言,该理论最早出现在法学美学家阿贝·巴托的《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文章将实用工艺用美的艺术进行了区分,其中艺术可以分为美的艺术、机械艺术以及二者之间的艺术三种类型,从而构建起美的艺术这一独立体系;于18世纪开始,艺术从生活实用经验、审美经验中分离出来,正式进入美的艺术阶段[3]。就艺术概念多元化阶段而言,其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审美特征的重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兴起于20世纪,此时艺术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质疑传统美的艺术的勇士提出关于艺术概念的新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进行了解释和定义,正式进入到艺术概念多元化阶段。
二、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共时性的研究
(一)艺术模仿理论
模仿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其特点是始终认定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其艺术本质是对于世界的外部模仿,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对于艺术与世界关系方面的理论展现出了诸多关于模仿理论的特征。早期王国维与梁启超均认为艺术在于对现实人生的描写,梁启超在《艺术与科学》中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真实,其把科学与艺术中的真实等同,与此同时,其认为艺术是通往趣味的重要途径,艺术的本质是趣味,趣味指的是文学的本质与作用。鲁迅则提出艺术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有感而发,其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感受,艺术源于客观真实的世界,并结果艺术感的提炼、构思、再加工而产生,鲁迅认为艺术产生包括了美化、思理以及天物着三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定义艺术与世界是建立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基础上,这一思想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于马泽荣延安讲话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其均是主流理论,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模仿理论痕迹。诸多学者单纯注意到模仿理论却忽视了人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其中占据主观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作为艺术活动主体的作用,其中情感作为艺术元素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的作用逐渐被认可。(二)艺术表现理论
艺术表现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艺术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认为艺术是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艺术的本性是建立于艺术与人的紧密联系,即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家自身的精神情感外露。表现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本源是作家的心灵,外部需要通过心灵体验才能够具有了审美价值,中国现代美学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有学者提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邓以蛰在《艺术家的难关》中提出艺术表现的是没有掺杂知识因素由机体自然发动的遭受外界影响的知觉上的纯粹感情[4]。朱光潜在早期美学中提出艺术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受到黑格尔、谢林等西方哲学家的影响,认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艺、美是艺术的特质、知觉就是艺术。朱光潜的艺术观点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其即批判了克罗齐关于割裂艺术与人生内在联系的思想又去失去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可见朱光潜的艺术观点带有艺术表现理论的特征。中国现代美学中,以传统美学为基础将境界、意象当做艺术本体,生命被当做是艺术本体理论,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融合的产物。(三)艺术形式理论
经历艺术来源、艺术本质、艺术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后,艺术研究转向关于艺术作品内部。形式理论重视艺术本体的存在方式、作品存在结构方式,并对艺术展开内向研究,其认为艺术作品是具内在多层结构的统一体,其本身有用丰富的本体层面内涵。形式确立后自身的意义便产生,即艺术作品本子便成为艺术本体所在,这一观点对西方浪漫主义、实证主义予以反思,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作品本身。中国学者刘在复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拓展》中提出文学研究应回归作品本身,其由重视对于艺术外部规律的考察转向对于艺术内在规律的研究,这一转向为艺术本体探索带来新思路[5]。陈国锋在《形式的惰性》一文中提出重视艺术形式即作品本身,其认为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研究是重点,而审美感知的直接对象应是物质形式,即艺术作品自身便是艺术的本体,这一观点受到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艺术作品本身形式重点转向思潮的影响。(四)艺术形态理论
中国现代美学中,马克思主义艺术意识对中国美学理论造成的影响不仅深刻且广泛,意识形态一次最早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创立意识形态一次,意思是思想体系或者观念学[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意识形态在20世纪出传入我国,并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被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于艺术概念和本质的探讨中。此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文学艺术所谓武器抨击封建礼教,此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被运用在文学艺术中,成为中国艺术理论探讨的重大课题。早期共产党人人员艺术源自生活,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已被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运用,且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动荡局势的产物。太阳社、创造社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展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强调了文学艺术应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是革命文学的宣传武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但在20世纪以后,中国关于艺术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性、复杂性认知不足,其存在政治化倾向。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作为基础,阐述了艺术是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其认为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伴随“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学术界逐渐开展了关于艺术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其以艺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作为争论交点,并将艺术置于人类实践活动中,认为艺术史人类实践的历史累积,其完整叠加了人类实践中的心理与情感因素。
(五)艺术价值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由战争状态转向和平状态之中,这一艺术价值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艺术审美特性包忽略,逐渐朝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大革命后文艺理论得到多元化发展,学术界纷纷开展了关于艺术加字的探索,许多美学家将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于一体,辩证地看待艺术价值。其对于艺术审美的超越性开始关注,认识到艺术对于人类灵魂的塑造、个性心灵的改造,多认为艺术具有双重属性,即对于人类审美情感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历史特性的满足。三、结语
中国现代美学发端与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并集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人生美学特征,且伴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产生变革,中国固有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在20世纪初中断,同时在中西美学思想交流中产生中国现代美学。西方美学被介绍到中国后,逐渐被中国现代美学所吸收和利用,并不断本土化,可见中国现代美学借鉴了西方理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