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近期对103名初中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者从对异国文化正确态度的培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文化导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出发,讨论了帮助初中生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策略研究 初中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初,语言教学人士开始著书立说,阐述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学源于美国,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文化教学经历了语言和文化相分割、文化依附于语言及文化与语言相结合三个阶段,西方学者们最终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并与之紧密结合。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研究才传入我国,高校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课程,到90年代,我国学者也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外语教学必须结合目的语文化背景,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定义和阐述:胡文仲(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内容可涉及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孙琼、赵春昶(2005)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习惯和言语行为、熟悉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包括的文化意义。虽然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才真正开始着眼于中学英语教学。
二、研究基础
研究者近期对南京上元中学两个初二班级共103位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了解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对跨文化交际所持态度和课内外跨文化知识学习情况。问卷结果显示: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虽有所增强,但交际能力仍十分欠缺;初中生普遍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感兴趣,但知识来源大多以老师课内讲解为主。面对当前形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好课内课外两个阵地,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找到应对交际障碍的对策,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正确态度,减少母语干扰
测试结果显示,初中生受母语干扰严重,受试总是有意无意将本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会话原则运用到英语交际中,有的甚至犯了民族中心主义错误,认为本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中学英语教师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运用文化移情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感悟对方文化,引导学生意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意识到文化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这样,学生可避免母语文化干扰,学会以客观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抓住课堂教学,重视文化导入
1.利用现有教材,导入英语国家背景知识
初中教材很多内容有文化渗入,涉及英语国家交际文化或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涉及会话原则、社交规约及言语行为等,如:问候、建议、打电话;知识文化包括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如:节日、政史地、名胜。教师可将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分为若干主题,大到政史地宗,小到衣食住行,根据初中生认知水平编写校本教材,课堂上利用校本教材话题进行热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比如:涉及节日的单元,老师可介绍节日来源、习俗、庆祝方式,配以生动的视频资料,模拟节日现场进行情景再现。话题讨论、材料阅读、视频观赏及情景模拟,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主题的表层知识,而且对主题的深层内涵也会获得独到见解。
2.对比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国家文化敏感度
在英语人士看来,交际中的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令人难以接受,无视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绊脚石。对比法是消除交际障碍的有效对策,教师引导学生将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进行对比,避免本族文化定势对交际产生不利影响。初中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语法和词汇已有一定积累,但是大多数人还不能适应全英文授课。在介绍一些复杂的西方文化时,教师不妨混合运用中英文进行解释,适当运用母语可以帮助初中生消除听力障碍,学生才不至于因无法听懂而失去学习兴趣,也才能在文化差异比较中真正了解英语文化的精髓。
文化差异比较体现在方方面面。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文化意蕴词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老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化词汇内涵进行对比,比如:“孔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而英语 “peacock”意为骄傲和炫耀,所以英文中才有 “as proud as a peacock”一说(胡文仲,1999:70)。社交规约经过历史沉淀成为某一文化的特定习俗:中国人崇尚面子文化和群体意识,待人含蓄委婉,而西方人强调独立精神和个体观念,处事直截了当;中国人认为礼品贵重程度代表送礼人对对方的重视程度,收礼方多次推辞后才接受,而西方人送礼一般为庆祝生日或节日,礼品会避开贵重物品,收礼方欣然拆开表示感谢。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差异对比,排除英语学习的文化障碍,培养学生交际中的文化敏感度。
3.丰富第二课堂,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新课标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和合作学习精神,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对英语第二课堂感兴趣。可是,中考指挥棒使得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学生因而失去实践机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和教师应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比如:以西方节日和饮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周,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内涵;教师参与的英语角和专题讲座,能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英语文化;楼道走廊和教室墙面张贴的英语格言谚语,能让学生沉浸在英语氛围中……
4.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开发网络文化资源
问卷结果还显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兴趣浓厚,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活动方式,54%的受试者“希望学校组织看英文原版电影”;24%的受试者“希望通过互联网结交国际朋友”。教师可从网上挑选适合初中生的影片,事先布置任务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然后在分组讨论中解决问题。语言学家普遍认为,练习地道英语口语的最佳方法就是观看英语原版影片。观看原版电影能让学生分辨英美语音差异,感受英语语调的应用;在剧中人物对白中,感受地道的英语会话,锻炼听说能力;通过对英美文化的直观感受,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和风土人情,学生被带入一种真实的英语世界,学会用英语思维体验英语文化,有利于形成成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endprint
网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文化背景知识,老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戴炜栋(2004)认为,任务就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事而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活动,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意义,通过活动探索并构建新的意义和形成新的技能。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同学间就资料进行汇总,亲自动手完成的东西,印象最深掌握最牢;整合资料的过程,学生又获得了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改革评估體系,实现多元评价
Hymes说过,交际能力就是把所学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习俗及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可见,交际能力不仅与文化语言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的思想、态度和个性。教师习惯“以分数论英雄”,常常忽视学生的交际表现力,这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有的学生考试分数高而交际能力弱,处于一种“哑巴英语”学习状态;而有的学生考试虽不甚出色但英语语音纯正,课内外活动中敢于表达。面对“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要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扬长避短,良好的评估手段不可忽视,它对教和学都起着积极导向作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方式,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阶段。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对跨文化知识不乏兴趣,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迫于中考压力,他们感叹:对于英语文化知识,了解时间有限,了解途径单一,主要依赖老师的课堂文化教学。面对升学考试指挥棒,教师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应培养学生以包容心态对待英语文化,帮助他们在文化差异比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Philadelphia, 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孙琼.赵春昶.入世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5(1):118-110.
[4]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4):11-18.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