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熟练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中的语言切换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3104
黄欣慰

  摘 要:目的:熟练维-汉双语者维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切换及其代价。方法:采用词汇判断范式,考察非切换、预期切换和非预期切换三种任务条件下维吾尔语、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结果:(1)熟练维-汉双语者在切换条件比非切换条件的反应时长,错误率高;汉语语言刺激类型下的反应时比维语语言刺激类型下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2)熟练维-汉双语者在维语刺激类型下的任务类型切换代价不显著;在汉语刺激类型条件中,三种任务切换代价显著且切换的反应时大于非切换的反应时。结论:熟练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表现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在汉语刺激类型下表现出更大的切换代价。

  关键词:双语者 语言切换 语言理解 切换代价

  一、前言

  双语者(bilingual)在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时会发生语言切换并产生切换代价(languages witching costs),即混合语言状态下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时比只加工单一语言的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通常切换代价以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非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为指标。

  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层面的语言切换有所不同,在双语者语言产生任务上的研究表明孤立词汇的语言切换代价与数字或图片命名实验任务以及语言的表音或表意属性无关, 而主要受双语者两种语言相对熟练程度的影响(伍丽梅,伍国华,陈卓铭,2017)及语言切换方向的影响(Grainger&Beauvillain,1987)。非熟练双语者(unbalanced bilingual)切换至母语(L1)的代价大于切换至第二语言(L2)的代价,表现出不对称的语码切换代价(asymmetrical switch costs)。

  而关于语言理解层面,祁志强等人以非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图片命名和词汇判断任务分别考察了其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上的切换代价,发现不同于语言产生的是,语言理解中相对不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大于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祁志强,彭聃龄,许杰翔,柳恒超,2009)。语言的词形相似性影响切换代价,但相关研究表现出争议。Grainger等发现当英、法存在词形相似的单词时,出现切换代价;当两种语言不存在词形相似的单词时,切换代价消失。( Grainger,&Beauvillain,1987)。与此相反,Thomas等人的研究則发现,尽管严格控制实验材料,但当两种语言不存在词形相似的单词时仍出现切换代价(Thomas,&Allport,2000)。预期及非预期切换也会影响切换代价,祈志强、彭聘龄等(2010)考察了汉英双语者在不可预期条件下的语言切换,结果发现语言产生中的切换代价受到预期和非预期变化的影响(祁志强,丁国盛,彭聃龄,2010)。

  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选用汉英双语者进行双语切换研究,那么非切换条件、预期切换、非预期切换条件下维语、汉语双语者在语言理解方面语言切换的情况怎么样?维语、汉语两种语言的词形对切换代价有无影响?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被试

  从乌鲁木齐市某高校选取以维语为母语且第二语言均为汉语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35名,被试汉语水平达到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三级及以上,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均达到实验标准。

  (二)实验设计

  实验为语言类型2(维语、汉语)×任务类型3(非切换条件、预期切换、非预期切换)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词汇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为因变量。

  (三)实验材料

  选取真词60个,假词60个,真词和假词中汉文和维吾尔文词各30个。真词的操作定义为“名词”,假词的操作定义为非名词,假词作为填充材料不参与结果分析。

  实验采用指示转换范式,含非切换条件、预期切换、非预期切换三种任务。非切换任务中,维语词和汉语词各一组,每一组包括20个真词和20个假词。先进行第一组,再进行第二组;预期切换中,维语词和汉语词以ABAB顺序交替呈现,即被试可以预期其后的语言类型;非预期切换任务中,维语词和汉语词各包含20个真词和20个假词,40个词随机呈现,切换不可预期。

  (四)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程序编程。实验开始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按任意键进入练习实验,如果被试练习实验结束后仍然不熟悉实验任务,可以按“Q”键进行重新练习直至熟悉实验任务,然后进入正式实验。在屏幕中央呈现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做词汇判断,维文或者汉文真词按“F”键,否则按“J”键,按键后刺激消失,间隔800ms呈现下一个刺激,3000ms内不做反应则刺激消失并出现下一刺激。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无切换任务在先,切换任务(预期切换、非预期切换)在后且被试间进行平衡,两种语言呈现顺序被试间平衡。

  (五)结果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删去反应时超过3个标准差的被试数据,被试的反应时(ms)和错误率(%)见表1。切换代价即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非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分析表明,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3)=10.97,P=0.002<0.05,反应时差异显著。语言类型*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2,33)=9.57,P=0.001<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维语刺激类型条件下,三种任务条件切换效应不显著,F(2,33)=1.56,P=0.215>0.05.在汉语刺激类型条件下,三种任务切换效应显著且切换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的反应时,F(2,33)=3.246,P=0.043<0.05.

  错误率分析表明,刺激材料的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0.61,P=0.437>0.05。三种任务条件切换效应显著,F(2,33)=6.73,P=0.001<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2,33)=7.50,P=0.142>0.05。

  三、讨论与分析

  维吾尔语和汉语在在词形上完全不同。本研究结果上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两种语言刺激下词汇判断反应时差异显著,即词形相似性对切换代价有影响。语言类型和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在汉语刺激条件下切换代价显著,切换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的反应时;维语刺激类型条件下,不显著。

  特定语言选择模型和非特定语言选择模型是研究者对于语言切换代价产生进行解释的两种主要理论模型。特定语言选择模型认为尽管非目标词语在目标语使用时得到了激活,但并不参与竞争。非特定语言选择模型内关于切换代价产生于心理詞典的字词识别系统内还是外有所分歧。本研究考察熟练维汉双语者在理解过程中的语言切换情况,验证了非特定语言选择模型,双语者在加工当前使用的语言词形层时会激活心理词典中相应的语言结点,与此同时会抑制非目标语言词形层的加工,不熟练语言结点对熟练语言词形层的抑制弱于熟练语言结点对不熟练语言词形层的抑制,因此相对不熟练的语言要克服更强的抑制,进而表现出更大的切换代价。

  四、结语

  (一)熟练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切换代价主要来源于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可以用抑制控制理论来解释,支持非特定语言模型。

  (二)熟练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表现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不熟练语言刺激类型下表现出更大的切换代价。

  参考文献

  [1] 伍丽梅,伍国华,陈卓铭.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代价——从孤立词汇到句子语境[J].心理科学进展,2017(1):37-48.

  [2] Grainger,J.&Beauvillain,C.Language blocking and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7:39A,295-319.

  [3] 祁志强,彭聃龄,许杰翔,柳恒超.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356-359.

  [4] Thomas M S C,Allport A.Language Switching Costs in Bilingual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3:44-66.

  [5] 祁志强,丁国盛,彭聃龄.不可预期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言切换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5):1051-105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