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反映了语言群体对外界的主观认识,承载着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微缩景观”。因此,在翻译中德习语时,不应只追求字面意思的理解,还应重视文化输出,寻求两者间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本文将在文化翻译观以及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理论指导下,着眼于影响习语翻译的文化因子,以具体例证为基础,探求中德习语间的跨文化理解。
关键词:中德习语 归化 异化 文化翻译观 跨文化理解
一、前言
19世紀,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标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现代语言学(Linguistik)的新阶段。他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将语言视为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语言符号属于象征性符号。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Humboldt)针对语言符号的个性提出了语言相对论,认为“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特有的世界,这个世界归这个语言群体所有”[1],强调了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以及文化的关系。无独有偶,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Weisgerber)把这个含有文化底蕴的语言世界视为“语言屏幕”,它“介于人类和客观世界之间,人类是透过语言的意义结构而观察和描写外界的”[1]。因此语言符号代表了语言群体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承载着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因为人类共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各民族语言存在着一致性和可比性。例如“向日葵”,德语称Sonnenblume(太阳花),都抓住了向日葵的本质特点。而由于地域、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异性。如“鸡皮疙瘩”,在德语中为“G?覿nsehaut(鹅皮)”、“红茶”-“schwarzer Tee(黑茶)”。
二、习语与文化翻译观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流传下来的,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因此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一般指常用的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它包含的范围极广,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等都可归为其中。因此将习语翻译作为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十分有益于对语言的跨文化理解。
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它要求“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文化转向”,从而形成文化翻译学派。该学派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中的等值不是同一,而是多层次的对等,最根本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其效果就是译入语读者在读完文本后会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从而达到了传输文化的目的。”[2]
三、归化翻译策略下的中德习语比较
在翻译作为文化结晶的习语时,译者们对于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各持己见。
这对翻译术语是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的。顾名思义,归化是将译文本土化,把源语言中的文化异质转化成本土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而异化是尽可能原汁原味的向读者传递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使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
早在19世纪国内著名学者们就对这两种翻译策略抱持不同的态度。其中以支持归化法居多。例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钱钟书提出的“化境”以及傅雷提出的“神似”。他们认为,归化更贴近读者,使读者察觉不出在读译文,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鲁迅则支持异化法,他指出忠实度比流畅度更重要,必须保留原有的韵味。直到近几十年,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观点的重要性。
因各民族语言间存在着一致性与相异性。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含义恰当的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
适合归化的德语习语例如:
Ein blindes Huhn findet auch einmal ein Korn. 瞎猫碰上死耗子。
(眼瞎的母鸡也找的到谷粒)
über den Geschmack l?sst sich nicht streiten.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对于品味无可争议)
Es ist noch kein Meister vom Himmel gefallen.熟能生巧。
(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大师)
等同于:übung macht den Meister.(练习造就大师)
Die Katze l?sst das Mausen nicht.本性难移。
(猫不放过老鼠)
等同于:Natur l?sst sich nicht ?ndern.(天性无法改变)
Alle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成双。
(好事成三)
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汤里找头发)
Alle Brücken hinter sich abbrechen.破釜沉舟。
(将所有桥都毁了)
Lügen haben kurze Beine.纸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
(谎言腿短)
有些习语从字面表达上看似对等,实际上却蕴藏着深一层的文化信息。如果用归化译法就会失去原文的负载信息,或者给原文加上原本没有的深层含义。
例1:Mit Speck f?覿ngt man M?覿use. 放长线钓大鱼。
原文直译为用肥肉(当诱饵)捕老鼠。而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这本是一个典故,源自魏明帝曹睿计划伐蜀,征求朝臣意见。
例2:Der Apfel f?llt nicht weit vom Stamm.有其父必有其子。
原文意为苹果掉到离树不远的地方去。有译者认为其与“龙生龙,凤生凤”,即“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实际上中文里还有启蒙教育与后期影响含义。
例3:Der Mensch denkt,Gott lenkt.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国人讲究天意。而西方的宗教信仰是上帝。这里把原句中的上帝翻译为“天”,言传达意,却抹去了原句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例4:arbeiten wie ein Pferd.做牛做马。
原文含义像马一样(不知疲惫的)辛苦工作。而中文“做牛做马”中有一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味。
四、异化翻译策略下的中德习语比较
由于习语中几乎涵盖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文化的翻译要求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特色和韵味,这就需要译者更多从异化译法的角度去斟酌,在达意的同时起到文化输出的效果。以下笔者就影响习语的几点文化因素将中德习语做个比较。
(一)历史典故
很多习语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的。如若直译,就会使缺少相关文化常识的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因此需要运用意译法或注释法。如:
中翻德:
(1)暗度陈仓
注释法:den strategisch wichtigen Ort Chencang heimlich auf Umwegen erstürmen.
意译法:unter Nutzung der Umgehungstaktik einen Flankenangriff vortragen.(利用绕行的战术从侧翼发动攻击)
(2)班门弄斧
注释法:vor der Haustür des Zimmermeisters Lu Ban die Axt schwingen.
意译法:vor einem gro?en Meister sein geringes K?nnen demonstrieren.
(在一位巨匠面前卖弄自己贫乏的才能。)
德翻中:
(1)Der Gang nach Kanossa.(卡诺莎觐见)
中世纪时,日尔曼皇帝亨利四世得罪了教皇,被开除了教籍。后来,他到教皇的驻地Kanossa,光着脚在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才获赦免。此典故与中文的“负荆请罪”有异曲同工之妙。
(2)Eulen nach Athen tragen.(把猫头鹰带到雅典)
猫头鹰在西方是智慧的象征,雅典的圣鸟和城徽。把猫头鹰运往雅典,实在是多此一举。中文译为“多此一举”。与此相似的还有:Wasser in die Elbe schütten 把水倒入易北河;Bier nach München bringen 把啤酒带到慕尼黑。
(二)宗教迷信
中翻德:
(1)抱佛脚
直译:Buddhas Fü?e flehentlich umklammern.
意译:in Bedr?ngnis um Hilfe flehen.(在困境中乞求帮助)
(2)活菩萨
直译:lebender Budda.
意译:barmherziger Helfer.(善心的帮助者)
德译中:
(1)die Schafe von den B?cken scheiden/trennen.(把母绵羊和公绵羊区分开)
意为区分好坏。典故来自?圣经?,主耶稣说:“我们应该分辨了人与坏人,就如同牧羊人和绵羊分开来一样的道理。”中文译文为“分辨是非”。
(2)Jm. /für jn. Den Daumen halten/drücken.(为某人压住大拇指)
德国迷信拇指有一种魔力,把拇指压住,就是把魔鬼镇住。因此这句话用来祝愿某人成功。
(三)风俗习惯
例如:
(1)Jeder ist seines Glückes Schmied.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幸运铁匠。
德国人认为马蹄铁是幸运的象征,所以打马蹄铁的铁匠有点幸运神的味道。
(2)Jm. Einen Korb geben.拒绝某人/einen Korb bekommen.遭到拒绝
(给某人一个篮子/得到一个篮子)
以前女方拒绝男方求婚,就送一只没有底的篮子。
又如,中德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3)Schwein haben 走运
在德国,Schwein“猪”是Glück“幸运”的代名词。古代射击比赛中最后一名的射手会领到一只小猪作为安慰奖。圣诞节前夕,德国满大街的商店橱窗里都可以看到以猪为造型的装饰品或者糖果。买来送礼寓意送人幸福。
(4)Hasenfu?覻
字面意思兔子脚,寓意胆小鬼。在德国,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在中国兔子却象征着机警敏捷。如“动如脱兔”。
与“龙”有关的习语:
(5)Drachensaat auss?覿en.(播下龍的种子)
指说和做某事,造成争端。译为“种下祸根”。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龙扮演着反派角色,最后被勇士征服。而龙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是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理想动物,代表着皇族。因此在中文中有“龙凤呈祥”、“藏龙卧虎”、“鲤鱼跃龙门”等不少带有吉祥寓意的习语。
(四)神话故事
希腊和罗马神话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罗马文学作品传入欧洲,并在文艺复兴时期渗透欧洲的艺术和文化。在习语中也有所体现:
(1)den Faden verlieren.(丢掉线头)
意为中断思路,离题。 希腊神化中王子Theseus为杀迷宫中的怪物,来到Kreta,当地的公主给他一个线球,其中的一头系在迷宫口。这样,Theseus杀死怪物后能沿着线走出迷宫。
(2)die Achillesferse.(阿卡琉斯之踵)
意为致命的弱点,要害。Achilles阿卡琉斯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半神英雄,传说她的母亲曾把他浸在冥河里使其能刀枪不入。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因此埋下祸跟。长大后,Achilles作战英勇无比,但终于给人发现了弱点,一箭射在脚后跟而身亡。
(3)Argusaugen haben.(拥有Argus的眼睛)
Argus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有100只眼睛,形容目光敏锐。
中国习语中的神话色彩也非常浓厚,在此举一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注释法:Jeder der acht Unsterblichen zeigt beim überqueren des Meeres sein besonderes K?nnen.
意译:Jeder bringt seine F?higkeit zu voller Geltung.
(每人都极尽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文学典故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诗词沿用至今,成为了固定的习语。如:
(1)曾经沧海难为水
注释法:Wer das weite Meer erlebt hat, für den sind andere Gew?sser bedeutungslos.
意译(引申义):Von allen Weiblichkeiten ist seine Geliebte ihm am liebsten und teuersten.
所有的女性都不及他的爱人珍贵。
(2)近水楼台先得月
注释法:Wer im Pavillon am Wasser sitzt, sieht zuerst den Mond im Teich.
意译:Infolge günstiger Umst?nde nimmt man als erster seinen Vorteil wahr.(由于环境优势可以第一个得到好处)
德语中也不乏出自文学经典而被用于日常生活表达的例子:
(1)das Kind mit dem Bade ausschütten.(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源自于德国哲学家塞巴斯蒂安·弗兰克的著作。意指因噎废食,不分青红皂白。
(2)Es ist h?觟chste Eisenbahn.
出自德国讽刺戏剧家格拉斯布伦纳的剧作《矮堤街求婚记》。做事丢三落四、心不在焉的邮差正在向漆匠女儿求婚,突然想起还要分发莱比锡的信件,他惊呼“Es ist h?觟chste Eisenbahn! Die Zeit ist schon vor 3 Stunden angekommen.(火车时间刻不容缓!时间已经过了三小时了)”。后来人们沿用词语表达“时间紧迫”之意。
(六)语言特点
习语短小精练、形象生动,无论是在中文中还是在德文中都运用到如对仗、押韵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式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德文中的
Eile mit Weile. 欲速则不达
Ohne Flei?覻 kein Preis. 天道酬勤
mit Rat und Tat. 全力以赴
Freund und Leid teilen. 甘苦与共
Sack und Pack. 全部家当
中文中的“沧海桑田”、“唇红齿白”、“乐善好施”、“耳濡目染”等。
五、结语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不能完全摒弃任意一种。译者需判断具体的语用环境、分析具体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含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以达到两者动态的统一。
而自文化翻译学派的形成,在翻译行为中文化因子起到越来越不可估量的作用。翻译不应只追求言传达意,而是应在此基础之上,重视源语言的文化输出,起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90.
[2] 王瑞.从文化角度分析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3] 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
[4] 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9).
[5] 张华琴.民族文化特征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体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 曹杉.德語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要素[J].安徽文学,2009(12).
[7] 王青梅.从文化翻译观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异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7).
[8] 许震民.汉德熟语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
[9] 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