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更多的人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逐渐丧失了追求自由的能力。文章通过勾勒《摆渡人》中的“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即通过从人的自身和外部关系、人的本性追求的两个方面剖析《摆渡人》中的“人”,借以希望对现代人在自身发展和对自由的追求方面给予一些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摆渡人》 人
一、《摆渡人》中的人的描写
《摆渡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女主人公迪伦经历列车事故之后遇到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两人经历各种磨难,又重返人间的故事。在书中,克莱尔对两位主人公着重进行了刻画,通过他们共同成长的经历,勾勒出他们对于自由、“真正的人”的认识。
(一)灵魂渡者——迪伦
女主人公迪伦的现实生活是混乱的。从小她父母离异,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母亲的抱怨与同学和老师异样的眼光。生活的环境迫使她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她瞧不起身边幼稚的同学,也仅有一位朋友。在书中,迪伦一出场就表现出了对现实中学校枯燥的生活的不满,她觉得上课是“屋子里坐了三十个人形机器人,个个都在说着毫无价值的废话,”[1]身边的同学也都像是“外星球的物种,”[1]迪伦讨厌这样的环境,她宁愿独来独往,免得和这群乌合之众搅在一起。
故事的转折是从她独自去另一个城市见素未谋面的父亲开始的,这次勇敢、独立的行动却不幸发生了事故,迪伦和另一位主人公崔斯坦相遇了。一开始,迪伦对崔斯坦十分好奇,也愿相信他,并决定跟随他一同返回事故发生地。随着行程的推进,迪伦慢慢发现了异样,并知道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但是迪伦并没有像一位普通人一样恐慌、无助,而是“内心的宁静感遮住了忧伤的思绪” [1],再接下来的行程中她甚至还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去改变“荒原”的风景。在迪伦与崔斯坦共同穿越“荒原”的过程中,迪伦慢慢喜欢上了她的这位摆渡人,希望可以与崔斯坦一起抵达“天堂”。故事的发展并未像她所设想的那么美好,崔斯坦“抛下”了她,留她一个人在“天堂”等待与亲友团聚。对崔斯坦的想念和内心的叛逆,让她决定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不顾危险,重返“荒原”,去寻找崔斯坦,去挑战不可能,去突破命运的限制,最终与崔斯坦共同返回了人间。
(二)擺渡人——崔斯坦
著作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荒原”里的摆渡人——崔斯坦,小说一开始就对这个主人公进行了描写,他“既无半分的兴奋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他的好奇心早已用尽了”,“他冰冷漠然的眼睛没有一点生气”[1],在小说中,克莱尔对崔斯坦这个角色的刻画非常深刻,作为摆渡人的崔斯坦,他是受摆布的,没有名字、没有外貌、没有灵魂、更没有生活,仅有的一点思想就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每一个灵魂穿过“荒原”,抵达“天堂”。 他是迷茫的,是困惑的,他日复一日地按照命运的安排摆渡灵魂,按照灵魂的需要拥有不同的姓名和外貌,完全是由灵魂的需要而存在着。正因为这种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变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崔斯坦带领迪伦穿过“荒原”的前段部分时,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冰冷、淡漠、孤傲,可崔斯坦没想到的是,这次摆渡,完全改变了他。
在把迪伦送至“天堂”的途中,他发现迪伦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面对死亡的勇气已经影响到了自己,也发现自己的身上发生了变化,他像真正的人类一样有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但是,面对自己的命运他不敢反抗,面对迪伦的表白,他也不敢承担这份责任。在把迪伦送至“天堂”后,他已经有了内心的挣扎,面对新的灵魂他“没有惯有的冷漠,只有怅然若失的痛” [1],但是他仍然没有要反抗命运枷锁的行动,只是独自的伤感和思念。直到在山谷中遇到了返回“荒原”来寻找他的迪伦时,他内心早已滋生的对人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摆脱规则的束缚使他犹豫地向前迈出一了步又一步,最终坚定下来,突破自我,摆脱了命运规则的束缚,回到人类世界。他拥有自己灵魂、外貌、名字,他成为了真实人类社会中的一员。
二、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摆渡人》中的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对于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进行了很多表述,最经典的是那句恩格斯认为可以对未来社会主义概括的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摆渡人》中的人进行分析。
(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人的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免要接触外部世界,而实践活动也不可能独立于外部世界的自然规律而存在,自由就是认识这些自然规律,并使这些自然规律为我们的目的所服务。
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也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女主人公迪伦生活的环境迫使她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她认识到学校的环境使人变得“异化”,这些认识,让迪伦比同龄人更叛逆、独立,也使迪伦开始探寻人生的价值、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寻找爱的真谛。在事故发生后迪伦仍在不断认识外部的世界,知道“荒原”的环境是受自己的情绪影响后,她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情,让周边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认识到有可能重返“荒原”,便不断地去寻找方法并勇敢的去尝试;认识到自己不去看恶魔,恶魔便不会伤害她;认识到重返事故发生地就有可能回到人间,便坚定的前往。正是这些不断的对外部世界认识,让迪伦越来越接近自由。另一位主人公崔斯坦也在不断的对外部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一开始崔斯坦认为自己是不会有情感的,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公事公办,慢慢地他发现他竟然对他摆渡的灵魂产生了感情,失去她会让崔斯坦感到心痛,这时候崔斯坦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不断的遭遇让他更加加深了这个认识,在面对下一个灵魂时,他竟然还是用之前的姓名和外貌,这让他对至高无上的规则和命运产生了怀疑,也正是这份怀疑,让崔斯坦最终决定勇敢地和迪伦走下去。
(二)对人的本性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每个人所应该有的特性,也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次用“异化”的观点来批判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人在四个方面被异化了,人们不能“自由自觉的活动”,更不能进行自由、全面的发展。人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不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条件的制约和束缚。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者阶级的解放是不分性别和种族的全人类的解放,”[3]个人如果要实现自由的发展,就需要摆脱外界各种因素的束缚,比如阶级压迫、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来使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使人性复位,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都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每个人都成为了“真正的人”,这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克莱尔的笔下,迪伦和崔斯坦一直不断地在追寻自由。女主人公迪伦讨厌学校的环境,讨厌身边“幼稚”的同学,每天都在渴望逃离这个地方。迪伦也不断的在摆脱外界对她的束缚,她摆脱死亡的恐惧。她平静的接受死亡的事实,并勇敢地和崔斯坦一起历经磨难,抵达“天堂”;她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迪伦与她的“摆渡人”本不是一类人,一个是死亡后的灵魂,一个是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船夫卡戎”,但是迪伦却爱上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虽已是灵魂,却仍然追求自己的爱;她摆脱了命运的束缚,按照命运的安排,迪伦应该被摆渡至“天堂”,并永远停留在那里,等待与亲人朋友相聚,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崔斯坦,她愿意放弃安逸的生活,孤身一人返回荒原去寻找崔斯坦。她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加明确自己的渴望,她不仅自己找回自我,也帮助崔斯坦找回了自我。崔斯坦在对成为“真正的人”的追求中可以分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遇见迪伦到成功的把迪伦的灵魂送至“天堂”,这个阶段崔斯坦内心的人性已经滋生,他像人类一样有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并勇敢地向迪伦表达了对她的爱。迪伦从“天堂”回到“荒原”,让崔斯坦开始了对“真正的人”追求的第二阶段,在山谷中他遇到返回“荒原”来寻找他的迪伦时,他内心早已滋生的对人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摆脱规则的束缚使他坚定地跟随迪伦的脚步,前往真实的人类社会。
三、结语
克莱尔的《摆渡人》不仅仅只是一部爱情小说、励志小说,同样也是一部批判的小说、可以给人启迪的著作。在对两位主人公进行了解时,可以发现两位主人公在相遇前的处境和现代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人被“异化”,绝大部分人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我们对这种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批判,对这部小说中的人进行分析,揭示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对“真正的人”的追求,希望可以对消费社会下的人们给予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M].付强,译.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5,7,57,1,165-16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6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