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2011年,巴恩斯凭借新作《终结的感觉》折桂英国文学布克奖,再次蜚声国际,该部作品讲述了几位主人公由于伦理身份的改变、对历史的轻视和对生命崇高性的亵渎所引发的人生悲剧。本文将从主人公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造成几位人物人生悲剧的成因,进而探索巴恩斯该部作品所呈现的深刻人文关怀。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人生悲剧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与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共同被誉为英国文坛的“三剑客”。由于巴恩斯作品颇丰、风格迥异、意蕴深远,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因此,他也被视为英国文坛最具挑战性的作家之一。2011年,巴恩斯凭借新作《终结的感觉》折桂英国文学布克獎,再次蜚声国际。然而,这位笔下生花的作家在中国文学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该部作品中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成因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拟从小说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入手,解读该部作品中揭露出的由于伦理身份的改变,对历史和时间的无视和对人生崇高性的亵渎所引发的人生悲剧。
一、伦理身份的改变
“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而伦理身份是文学伦理学的核心术语,指特定的伦理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伦理身份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小说的结局走向。故事伊始,主人公与其他三位高中同学组成了四人小团体,其中的最后加入进来的艾德里安是四人中当之无愧的“理性”与“智慧”担当。而相较于艾德里安这种极具哲学头脑的人相比,主人公托尼多次强调自己倾向于做一个普通人,“普通(average)这个词从我高中毕业开始就跟随着我,普通的大学、普通的工作、普通的友谊、普通的爱情,甚至在性方面也是如此”(Barnes,《The Sense of an Ending》)。这种一味追求普通的结果便是极其害怕受到他人的伤害,担心自己竭力创造的表面“平衡”被外界打破。主人公在小说中也几次三番地强调,“我有一种生存的本能,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Barnes)。学生时代的托尼(Tony)与年轻的维罗妮卡(Veronica)经历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感情变化,从相爱到分手,而托尼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将自己视为与维罗妮卡这段情感纠葛中受害者。其后,托尼数年好友艾德里安与维罗妮卡走到了一起,艾德里安出于道德顾虑给托尼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好友托尼的谅解和祝福。而年少气盛的托尼由于嫉妒和愤怒,回复了一封充满恶毒语言的信件,并挑唆艾德里安向维罗妮卡的母亲萨拉(Sarah)求证维罗妮卡的真实人品。此时的托尼从维罗妮卡的前男友的身份转变成了维罗妮卡丑闻的揭露者,“身份是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身份的改变就容易导致伦理的混乱,引起冲突”。正是托尼的回信促使艾德里安与萨拉相识,并最终走在了一起,因此而引发了作品中最大的伦理混乱。极具讽刺的是,艾德里安作为整部作品中最具理性的人物代表,最终还是在理性与欲望的博弈中,选择了后者,并打破伦理禁忌,引发伦理冲突,致使维罗妮卡的母亲萨拉怀孕,而艾德里安终于不堪精神重负而选择自杀,而托尼那封恶言相向的信件也因此成为艾德里安自杀事件的间接推动者。
艾德里安的自杀动机也是该部作品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原则至上”主义者艾德里安的自杀在外人看来是一种逃避责任,懦弱的选择,是对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背离;但如果从艾德里安自身的角度来看,他的自杀极具理性意志,他深知自己是由于理性的匮乏、对伦理禁忌的漠视和伦理身份的越位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他的自杀行为实则是对理性的寻回,“艾德里安甚至在遗留的信件中向警察道歉,因为他的自杀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并且感谢了验尸官将他的遗言公开。他要求火葬并将骨灰撒向大地。”由艾德里安对自己的后事安排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自杀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或者逃避责任,他的一切安排极具理性,“一看就是一个哲学家的自我选择”,因此,艾德里安的自杀预示着理性终于战胜了欲望,正如小说中几位好友对艾德里安的最后评价,“一流的头脑,一流的自杀。”
二、对历史的轻视
巴恩斯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对历史问题的探讨,他曾写道“一切都不确定,这就是历史的本质”,由于巴恩斯经常对历史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也常常被评论家称为“半个历史学家”,而他的作品则被认为是“对历史的注解,对已知的颠覆”(何朝晖,2013)。《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小说中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讨论着墨不少,学生时代最具“哲学家”头脑的艾德里安认为历史“产生于不可靠的记忆和不充分的材料之间碰撞相遇的那一点”,因此,历史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质疑的;而主人公托尼则认为“历史是成功者的谎言和失败者的自欺欺人”,但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所描述的历史都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因此,历史也是不值得信赖的。成年后的托尼一直在无意识地篡改着自己人生的历史,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和无害的普通人,并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读者探讨历史问题,企图获得读者的认同,“我必须声明,这是我现在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解读,或者说这是我对当时事件的解读的记忆。”(巴恩斯)托尼不断向读者叙述他个人历史的回忆,将自己描述成记忆中的理想型人物,以此来获得自己自尊心上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40年来,他一直在自己塑造成的这个“温和的普通人”这一形象中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40年后,当自己当年写给好友艾德里安的恶毒的绝交信再次回到托尼手中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年少时的一时冲动的举动与他人的生命轨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绝交信成为艾德里安自杀事件的开端,而自己多年来努力维持的“温和的普通人”这一形象不过是自己的南柯一梦,也终于印证了对个人历史的叙述不过就是“自己自欺欺人的谎言”,而托尼的选择性记忆则是其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的结果,多年来,托尼一直不敢正视自己过去的真正历史,选择了一味的逃避,绝口不提,因此,当事实的真相一层层揭开,托尼震惊于真实事实与自己记忆之间的巨大分歧,而读者也震惊于历史与历史叙述之间的距离,这与巴恩斯本人的历史观不谋而合,即“一切历史都具有不确定性。”
三、对人生崇高性的亵渎
作者巴恩斯在小说中共描述了两个人的死亡,且二人均为自杀,其中一个是托尼的好友“原则主义”至上的艾德里安,另一个则是托尼学生时代的同窗罗伯逊。巴恩斯独具匠心,善于设置巧妙的情节来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托尼的高中同学罗伯逊在其女友怀孕后而选择自杀,在小说中,我们无法从作者的简要的描写中推测出罗伯逊的自杀究竟是由于不堪精神重负还是由于胆小怯弱不敢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避,但是一条年轻生命的流逝还是令人惋惜的,而托尼对同窗的死亡的反应则令人咋舌,“他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孩,现在可好,他这过早的死亡让他出名了,这可让我们不太高兴;如果说年轻人是花朵的话,那他顶多就是一颗平淡无奇的蔬菜”。在得知罗伯逊有女朋友之后,托尼更是口轻舌薄,“他的女朋友一定是一个站街女孩,或者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女人,要么就是一个十足的婊子”;“他跟我们一样大,长的那么普通,竟然还会有女朋友,我们都还没有呢”(巴恩斯)。在同窗羅伯逊自杀事件中,我们在托尼身上看到的都是冷漠、恶毒、自私。多年后,得知好友艾德里安自杀身亡,托尼感到痛心之余更多的是加恨于维罗妮卡,与其说托尼是因为怪罪维罗妮卡未能阻止好友艾德里安的死亡而加恨于她,不如说托尼是因为多年前二人失败的感情经历久久不能释怀。
而几位好友约定的每年都一起祭奠逝去的好友艾德里安的诺言也终究没能兑现,“无论如何,那种伤痛并未持续下去……我把所有这一切都抛诸脑后了”(巴恩斯)。托尼对人性的淡漠、对生命崇高性的无视使其一直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对他人无害的人,而事实是,他自私,对待同窗之死淡漠残酷;他心胸狭隘,对好友极尽恶言诅咒,间接造成好友的死亡;他懦弱、害怕承担责任,辜负了年轻时期的女友维罗妮卡对他的期望和前妻玛格丽特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当所有真相穿越40年的时间缝隙扑面而来,托尼终于认识到自己所谓的“自我保护”给他人的生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这一切他已无力弥补,原来终结的意义并不在于死亡,而在于生命改变的可能性已经为零。
四、结语
《终结的感觉》中的几位人物由于伦理身份的改变,对历史和时间的淡漠以及对人生崇高性的亵渎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人生悲剧。托尼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生却充满了悔恨与失望;艾德里安短暂而强烈的一生充满伤痛与残缺;维罗妮卡最终孤独一生,无依无靠。几位主人公所经历的生活危机正是当今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巴恩斯的这部作品则意在为当代人敲响警钟,其中充满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邓爱芹.“理智”与“情感”:论《终结的感觉》的伦理两难[J].名作欣赏,2016(8):82-84.
[2] 何朝辉.“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厦门大学,2013.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4] 王慧.《白象似的群山》中伦理身份的多元解读[J].荆楚学刊,2014(1):92-96.
[5] 张连桥.“恍然大悟”:论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反思[J].当代外国文学,2015(3):70-7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