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周朝开始,中国就有了翻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翻译高潮,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的汉译尤为突出。该文沿着代表译者及其译著这一线索来探讨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目的,从而看出它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性。
关键词:西方文学 苏联文学 汉译 共性
一、引言
对于清末民初的西方文学翻译和建国前的苏联文学翻译,很多学者都有了深刻的研究,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抗战时期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初探》(陈春生,2001:71)和《清末民初翻译走向的社会翻译学研究》(王新兰,2011:138)等。然而,对这一阶段两种文学汉译的目的性的比较研究却似乎被遗漏了,此文整理部分代表译者及其译著,进而研究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共同目的。
二、清末民初和建国前翻译活动的背景
自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王朝已走上了穷途末路,闭关锁国的城墙随之坍塌,爱国志士和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渴望接收到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他们不满于现状,向旧的传统观念及文化全面宣战。(方华文,2005:1)。他们将眼光投到域外,了解、学习国外发达的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等。翻译作为连接国内外知识文化的媒介,自然也就承担了不可推卸的重任。在这段时期内,很多的翻译家和文艺团体都投入到翻译事业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国人拓宽了眼界,改造了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了革命的意识和战争的坚定信念。这其中,梁启超、严复、林纾、鲁迅和曹靖华可称之为这一时期内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代表。
三、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代表译者和译著
(一)西方文学
在译介西方文学方面,梁启超、严复和林纾被称为“译界三杰”。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梁启超通过维新运动步入政坛,他通过办报、译书来宣传变法主张,更是在上海创建了大同译书局,推动翻译的发展。但梁启超的政治仕途走得并不顺利,于是,他便转身于从事文化启蒙的宣传。梁启超认为闭关锁国已很难挽救危难中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势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衰弱的中国必须走的一条路。梁启超对翻译的建树并不仅限于他所译之书,还有他对翻译潮流的引领。他比很多的译者有着更宽的眼界,他在1897年发表于《时务报》上的一篇政论文章《论译书》中说道:“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书;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梁启超,1984:8)在实践中,他也身体力行,翻译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十五小豪杰》等,还编撰了《西学书目表》。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先驱。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他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等著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启蒙译著。特别是他译的《天演论》刺激了中国人合群保种的意识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方华文,2005:17),许多知识分子从此书中得到启发,燃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勵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除了他的译著之外,严复提出的译事之三难:信、达、雅,对当时及以后近百年的中国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林纾是享誉中国译坛的泰斗。他虽不懂外文,却能通过他人的口译写成184部的译著,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真性情的思想启发人们反对封建,更是被读者们认为其惊醒了当时的知识界,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而另一部译著《黑奴吁天录》则呼吁中国人反帝、反歧视。林纾译笔超凡,对“五四”时期很多作家都产生过影响,如郭沫若、郑振铎和周作人等。
(二)苏联文学
在苏联文学的翻译和推广中,很多学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鲁迅和曹靖华是最为知名的两位。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一生一共翻译介绍了十五个国家近一百多位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总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数量同他自己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其中俄国和苏联的译作占一半以上(李今,2009:149)。鲁迅把翻译与社会变革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翻译苏联文学,让中国读者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从而寻找中国的出路。鲁迅是首屈一指的苏联文学介绍人,他翻译了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两部重要小说,分别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雅科夫列夫的《十月》。这两本书都是有关革命和游击战争的小说。同时,鲁迅不仅是一位翻译实践者,也是一位译事的组织者,主编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曹靖华曾留学莫斯科,是当时少有的几位能够直接读俄文的翻译家之一。他曾师从瞿秋白学习俄文,受到了瞿秋白的影响而从事苏联文学的翻译。据统计他的译作近二百五十万字,其中二百二十多万字翻译都是苏联文学(李今,2009:161),这使得他成为我国翻译苏联文学最多的人。他主要从革命和政治的需要来选择翻译的对象,对于中国革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曹靖华最为知名的译作当属《铁流》,该作品获誉无数,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经典之作,此作揭示了农民和革命的关系。此外,他还陆续翻译了《虹》《保卫察里津》《侵略》等。
四、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目的
从清末民初到建国前,中国长期处于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战争状态,但文学译事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的衰落并未让中国的出版界受挫,然而,在对翻译对象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战争的影响,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汉译的繁荣就是最好的论证。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来说,翻译本应在译入语文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在清末民初到建国前,翻译文学无论在推翻封建文化还是在抗击外来侵略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国的国家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国家危机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政治受到了空前的怀疑(谢天振,2009:149)。为此,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对文化和文学的变革来带动社会的变革。只要是需要引进,无论是文学、文化还是科技、经济,都势必要借助于翻译。梁启超曾言:“甲午之前,我国士大夫言西法者,以为西人之长,不过在船坚炮利,机器精奇,故学知者亦不过炮械船舰而已。此实我国致败之由也。乙末(光绪二十一年)和议成,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由于学术。”(马祖毅,1999:576)梁启超以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学界的声望,极力推动翻译的发展,并认为,想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了解并吸收他们的长处,而翻译则是第一要义。严复也通过其著名译作《天演论》,来使国人获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鲜知识(邹振环,1996:120)。然而,在清末民初时期,梁启超、严复和林纾只是众多翻译西方著作的学者之三,还有很多的学者也投身于翻译事业,他们大量翻译西方著作,目的是寻求救亡图存,反对故步自封,阻止民族衰亡。比如,1903年,苏曼殊和陈独秀共同翻译的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政治小说,或可称为启蒙小说。
在20世纪30-40年代,翻译文学都在推翻封建文化,建立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0-40年代的文学翻译更在承继五四新文化传统和建立左翼革命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今,2009:006)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这让中国的政党和知识分子寻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学习苏联。而要想了解苏联的成功,反映苏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文学作品无疑是较好的媒介。苏联文学的翻译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和现实的需要,它甚至被中国共产党视为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要部分。很多反映苏联国内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在中国受到追捧,比如《毁灭》《保卫察里津》《从暴风雨里所诞生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还成为了军事教科书,比如考纳丘克的《前线》、别克的《恐惧与无谓》和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等。苏联翻译文学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抗战的有力武器,茅盾甚至认为苏联文学翻译的历史意义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为了推进苏联文学的翻译,很多的学者、文艺团体和出版社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放区的各出版社、新华书店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的“外国文学卷”和“文学理论”部分的统计,从1927-1949年,有关苏联文学的翻译出版,除俄苏合集,或难以区分的之外,多达963种。(李今,2009:99)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和英美,表明了苏联文学在这一时期的霸主地位,当然,苏联文学汉译的成就与政党和知识分子的推介是分不开的,它在中国革命和抗战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清末民初还是建国前的30-40年代,中国学者都是出于相似的目的来翻译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他们出于政治原因而選择翻译的对象,希望靠翻译来启发民智,改革社会和文化,抵御外来侵略,试图挽救处于危难中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陈春生.抗战时期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初探[J].抗日战争研究,2001(1).
[2] 王新兰.清末民初翻译走向的社会翻译学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12).
[3] 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4] 梁启超.论译书[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5] 李今.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三四十年代·俄苏卷·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
[6]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