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身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合理借鉴先秦时期道家和谐思想,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道家 和谐思想 公众 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一词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更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道家和谐思想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至今仍闪烁着耀人的光辉。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发掘道家和谐思想这一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有利于加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一、老子“冲气以为和”思想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启发
老子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记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47在这里,“冲气”意为阴阳互相交合激荡。“和”则指“和气”、“和合之气”,比喻阴阳协调的状态。老子在这里认为宇宙万物之中都含有阴阳,阴阳相“冲气”是两者之间和合的时机,阴阳相合意味着天地之间的和气、和谐。而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 34,这就是说天地之间互相平衡、协调,雨水充足而分时节,只有如此民众才能生活安定。而且,老子在关注自然界自身和谐的同时,还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道:“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这里是说“道”作为天地间万物产生的根源,是这个世界运行规律及其本源,而水的德行就最接近于“道”。这里提倡的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包括老子提倡的“常善救人”与“常善救物”等,这些都是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同时,老子还指出,人要达到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做到“知足”和“知止”,告诫人们在需求上要懂得尺度,在行为上要有限度。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 13人们过度的追求聲色、美味会导致“目盲”“心发狂”等一系列弊端。老子还注重维护自然生态间的平衡,主张适度、适量的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滥杀鸟兽鱼虫和滥伐林木,并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上升到“道”的高度,他说“天下之道其犹张弓与?……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 79,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天地间最初的自然法则,意指减损有余而补充不足,以此来达到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这一观点在反应当时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为我们现今树立环境意识,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来源。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公民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而要做到这点,就是要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讲工作,要使公众能够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好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要重新发掘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公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迪作用,第一,公众应树立起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人类就应该对自然怀以感恩,敬畏之情。第二,要重视人的能动作用。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要正确看待人类自身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并合理加以使用。过分重视自然的决定作用和夸大人类的能动作用,都是有害的,只有达到二者之间的协调、和谐,才是互惠互益的良好状态。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意识。要深入理解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遵循适度、适当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节约,以此达到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
二、庄子 “与天和”“与人和”思想对公众生态理念的启发
庄子则在和谐命题上提出了“与天和”和“与人和”的观点。他认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 192北宋宰相吕惠卿注释:“无为而与天和,均调天下则与人和,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从古人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在谈论“天和”与“人和”的关系时,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而“道”具有朴素、无为之美,是天地万物的化身。而人效仿无为就是与天和,人们之间友好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与人和。并且庄子认为“与天和”和“与人和”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互为其存在前提的。只有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这时的庄子已经考虑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深层次问题。庄子又道:“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2] 194,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无数细小的部分组成,而世间细小之极为道物,是道物奉献出自己化为万物,故道物为“义”,而并不以为义;养育万物,周而复始,故道物为“仁”,而并不以为仁;天地万物千奇百种、形态各异,皆为道物所化,故道物为“巧”,而并不以为巧。故天乐为大道所孕化,化所必化,这是自然本应做的。他认为天气不和、失去协调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本有的规律,伺时节之机而劳作,要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办事。同时人也要树立起生态意识,人贵在自然,只有人回归自然的本性,做回自然的状态,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自然而然的实现。庄子还提出环境危机是文化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人类要想彻底摆脱环境危机,必须实现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而这场社会革命恰恰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回归。[3]
公众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要形成生态理念。我们要正确看待庄子的和谐思想,虽然庄子强调天地的决定作用,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但是同时也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和谐思想也为公众构建和谐的生态理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思想来源。第一,公众要形成绿色的生态理念。要认识到生态良好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生态理念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和谐,可以帮助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第二,公众要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良好的生态理念必定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依四时而作和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虽是受农业生产本身特点与时节规律所决定,但其顺天应时的思想与提前预防、消除不利因素的措施,不仅对人类自身是一种保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值得我们合理的借鉴。第三,要注重人与自身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合理借鉴庄子“与天和”“与人和”的思想基础上,重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要认识到其互为彼此之间存在的前提,要以自身身心和谐带动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endprint
三、文子“和在人”与列子“均衡”思想对公众生活实践的启发
文子提出了“和在人”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和谐的关键在于人。文子道:“道悬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民疾饥”[4] 112意思是,天和地得道使实践万象变得明朗,万物散布在大地之上,其间的和谐主要靠人来实现,帝王做事失去协调就会影响天地原本的和谐,致使民众受难。文子强调自然、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帝王。因为帝王作为权力的最高统治者,肩负着协调天地的责任。他主张“执道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天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4] 7,文子认为治理百姓要靠“道”来实现,同时要学会利用和遵循自然界原有的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趋势,唯有如此才会实现万物之间的和谐。事实即使如此,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的帝王,如秦始皇、隋炀帝等,与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的帝王,如李世民、朱元璋等,其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安定、国家兴旺是分不开的。列子则对“均衡”给出了解释:“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行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5]列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及彼此之间都是均衡的关系,毛发和器物也不例外。若毛发细小脆弱则易断,如若毛发均衡,又怎么会有断绝的道理呢,至今均衡思想仍对现今我们维护生态间的平衡也有一定意义。并且列子还对和谐理想社会寄予了向往,《列子·汤问》中记道:“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时迷失了道路,误入一个国家,期间气候适宜,人民性情温和,不去竞比争夺,长幼有序,无所谓君臣之别,反映出列子对天人和谐、人人和谐社会的向往与期许。
公众形成生态理念之后,还要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文子的“和在人”和列子的“均衡”思想至今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公众要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公众要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更应把生态理念落实在生活实践之中,努力维护好这一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绿色福祉。第二,要积极的适应自然规律,切勿超出环境承载力。列子的“均衡”思想告诉我们,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我们在发展過程中,要使生活生产活动去积极的适应自然规律,不能超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要积极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靠拢。第三,公众要树立绿色追求,绿色信仰。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追求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一社会形态。因此,公众要树立对绿色、和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用信念推动自身更好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孟庆祥,关德民,等.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赵安启,胡柱志.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96.
[4] 李德山.文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力波.列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4.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