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戴吕施特形象的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341
张茜茜

  摘 要:戴吕施特的形象复杂,在拥有善良、单纯等优秀品质的同时,也隐藏着冷漠、缺乏责任感及依赖他人等缺点。戴吕施特是雨果的以女儿为创作原型,运用美丑对照和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刻画的人物形象。雨果不平等的女性观和二元的宗教观的影响,也是戴吕施特性格复杂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雨果 戴吕施特 人物形象 复杂性

  一、引言

  《海上劳工》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集中描写了以吉利亚特为主人公对大自然的顽强抵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戴吕施特作为书中唯一一位重点描写的女性,在整篇小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她是小说隐藏的一条主线,是人物关系的纽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促成了“海上劳工”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吉利亚特生命的终结,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意蕴。

  清纯、优雅、漂亮的少女形象是戴吕施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戴吕施特并不是完美少女形象,让人喜爱中夹杂些许厌恶,厌恶中加入几丝怜悯,理解中隐含着一丝不满。她是在多面性格的冲突与碰撞下形成的十分复杂的女性形象。

  二、戴吕施特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海上劳工》全书分三部共三十三万字,除第三部对戴吕施特进行集中描写之外,在第一部“克班师傅”中也穿插了大量对戴吕施特的描写,将她迷人的外貌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雨果并非单纯地刻画一位貌美的女性,而是为读者展现一个情感复杂且极具特点的女性。

  (一)纯真却无责任心

  戴吕施特是一位单纯、率真的女性。作为利蒂埃利的唯一合法继承者,戴吕施特享受着“杜朗德”号为利蒂埃利带来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社会中多数人疲于生计、利欲熏心,而她不用为生计操劳,乐得清闲、无欲无求。她不把名利当作价值标准,不为名利所动,悠然地站在黑暗社会的局外。她不会因为吉利亚特怪癖的行为和来历不明的出身而歧视他;她认为“只要自己是快乐的,所有的一切便都没有问题[1]”;她不在乎金钱,当被告知要嫁给“吉利亚特”这位“有钱人”之后,只考虑自己是否爱他;即便最终嫁给了家产丰厚的埃博纳兹尔,也是因为对他有真挚的感情。戴吕施特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可能导致精神世界的匮乏并缺乏自我约束。戴吕施特虽单纯却缺乏责任感,有时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她承诺嫁给机器的拯救者,却觉得吉利亚特恐怖可怕,对他疏远冷漠;在和埃博纳兹尔结婚时,她脑海里闪现的是“如果有什么责任,那全由他(吉利亚特)担着”的念头;即便在和埃博纳兹尔结婚时头脑中存在犹豫,也仅是在亲情的维系之下照顾叔父的感受。“戴吕施特从小养成不大习惯担当责任的脾气”。她并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合理地思考事情的可行性。因此,戴吕施特是一个不太擅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二)冷漠与善良的矛盾统一

  戴吕施特无疑是善良的。性格孤僻、行为怪诞的“魔鬼”吉利亚特拒绝与一切女人交往,像排斥鬼怪一樣排斥着女性,却对戴吕施特魂牵梦绕、用情至深。戴吕施特在吉利亚特失去母亲并孤独一人的时候给了他心灵的寄托与慰藉。在故事的开头,戴吕施特便对吉利亚特报以微笑。即使在众人眼中,吉利亚特一直是魔鬼一样的人物。这个笑容并非嘲笑或者耻笑,而是可爱向善的表现。“只要她微微一笑,世人共同牵拉着的那根巨大的锁链,便会莫名其妙地变得不那么沉重。你要我对你怎么说呢,这是神圣的力量。这样的微笑,戴吕施特就有。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戴吕施特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微笑[1]”。这样一个脸上时常洋溢着微笑的女孩,给了不被接纳和理解的吉利亚特心灵的安慰与牵挂。

  戴吕施特虽生性善良,却带有几分冷漠。正如莫洛亚所说,“戴吕施特是年轻的未婚妻,是理想中的少女,但意识不到自己的冷酷[2]”。人物的塑造者雨果赋予了戴吕施特在追求者眼中的完美崇高的姿态,她也用高姿态对待追求者。她的冷漠突出表现在故事结尾对吉利亚特的态度及造成的影响上。戴吕施特无形中主宰了吉利亚特的命运。她是促使他完成危险重重、险象迭生抢救工作的动力,是他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依然坚持的精神支柱,更是导致他在巨大的精神失落下沉没大海的直接原因。

  戴吕施特既善良又冷漠,她的行为一直受善良与冷漠的矛盾的影响。她和吉利亚特由陌生人到爱人关系的转变,使戴吕施特需要在现实的影响下理性地去思考,“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用理性控制了情感和情欲的人[3]”,在她个人与吉利亚特的幸福发生冲突时,戴吕施特选择了为自己考虑,由此展现出了冷漠的一面。

  (三)“杜朗德”号的附属品

  在男权制下,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般是替代性质的,是通过男人取得的。同样,她们与经济的关系也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和边缘性质的关系[4]。戴吕施特不用为生活操劳,她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是绝对依附于利蒂埃利的。而利蒂埃利的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依靠“杜朗德”获取。从根本上讲,戴吕施特是“杜朗德”号的附属品。经济的依赖造成思想的顺从,戴吕施特以利蒂埃利喜欢的方式成长着,她不能做影响双手美观的事情,并被告诫不许与教士结婚;在得知机器还有一线生机时,戴吕施特仿佛作为奖励一般被承诺许配给机器的抢救者;机器抢救成功,她被命令马上与吉利亚特成婚。她的命运和杜朗德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他的叔父没有依靠航运获取财富时,她不曾引起青年们的注意;当杜朗德号为他们带来巨大财富后,她成了一颗明珠,被众人追捧,成为女神;轮船失事后,她被再次冷落。在选择夫婿时,能驾驭杜朗德号成为唯一标准。她自己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就为了一台机器”!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男权制度使女性没有权利与自由,更没有争取经济独立的意识。这就造成了戴吕施特对杜朗德号的绝对依赖。

  尽管是机器的附属品,但是戴吕施特还是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他人对她的喜爱。她二十出头的年纪,漂亮、可爱、优雅,她的漂亮在根西岛可谓是出了名的。长相迷人、性格善良的她,赢得了吉利亚特和埃博纳兹尔的爱恋。

  三、戴吕施特形象复杂性形成的原因

  美丽善良的戴吕施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对养育自己的亲人感恩至诚,但对为她竭尽心力的恩人吉利亚特则无情冷漠。雨果笔下塑造出这种性格行为反差巨大的主人公,不仅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发展的需要,更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倾向的反映。endprint

  (一)现实原型的影响

  戴吕施特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及她与吉利亚特和埃博纳兹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作者的无端想象,而是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扩展和描写,以真实人物的原型为原始出发点,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描绘[5]。

  安德烈·莫洛亚曾说,“她是犯错误以前的阿黛尔,是阿黛尔以前的阿黛尔,是一个始终萦绕于他心头的幼稚的幻梦”[2]。阿黛尔是谁呢?有两个名叫阿黛尔的女人在雨果的生命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阿黛尔·傅谢和阿黛尔·雨果,分别是他的夫人和小女儿。在这里,笔者认为戴吕施特的形象与阿黛尔·雨果更为贴近。

  首先是成长的悲剧。阿黛尔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在雨果流亡期间,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雨果夫人曾在致雨果的信中这样说道,“在我们所过的这样一种几乎像修道院一般的生活中,阿黛尔的生活孤孤单单”,“她的脑子……变成了一堆废渣”[2]。这与居住在布拉维寓所中并且思想单纯的戴吕施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在雨果手记中有“我碰巧购得钢琴一架,供女儿弹用[2]”的描述,而《海上劳工》中也有关于利蒂埃利让戴吕施特弹奏钢琴的描述。这些相似性,应该不是出于偶然。其次,便是爱情悲剧。阿黛尔为了追随心爱的人艾伯特·平逊赶赴伦敦,并在此之后前往加拿大。结果心上人已有归属,自己坚守爱情却落得悲剧。对戴吕施特而言,虽最终与爱人结为连理,但造成了吉利亚特的悲剧。她们为了爱情,都背井离乡,去往陌生的城市。她们爱情的结局不同,但都并非完美。

  可以说,作为利蒂埃利“女儿”的戴吕施特是以雨果的女儿阿黛尔为原型塑造出来的。戴吕施特思想的匮乏及其一生的遭遇与阿黛尔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作家雨果借利蒂埃利对戴吕施特的喜爱表达对自己小女儿的感情,同时也借戴吕施特表达出对女儿的想念与惋惜。

  (二)文学创作理论影响人物塑造

  1.美丑对比的原则

  雨果是浪漫主义的领袖级人物,反对古典主义中将美与丑的事物割裂的创作原则。古典主义者只表现出“崇高优美”而排斥粗野丑怪和平凡的事物,是完全违背自然和现实生活真实性,并提倡将崇高和丑陋统一起来进行对照描写[6]。《海上劳工》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对比的创作手法。

  首先,是吉利亚特对爱情的无私与戴吕施特的自私形成了强烈对比。吉利亚特为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爱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做成一件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并在得知心爱的人已有喜欢的人后,成全了她的幸福。而戴吕施特为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忽视了为她做出巨大牺牲的吉利亚特的感受,由此葬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其次,主人公之间外貌的差异也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吉利亚特只有三十岁,但经过海洋风暴的洗礼,看起来有四、五十岁;抢救机器回来后,他衣服破烂,胡子拉碴,身上满是与暴风雨搏斗后留下的痕迹。而此时的戴吕施特却娇羞可爱,楚楚动人。这种“美女”与“野兽”的外表对比,使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且富有戏剧性。

  此外,青年们对不同家境下的戴吕施特所持的态度以及不同时期下戴吕施特对爱情的追求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也因此更加鲜活和深入人心。

  2.理想和现实结合的原则

  作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家雨果在其丰富的作品中刻画出了大量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她们具有人们向往的美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她們具有的某种性格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身上,能引起人们真切的感知和体会。

  雨果笔下的戴吕施特的形象是丰满的,她拥有殷实的家底,傲人的美貌,但自私冷漠。在对戴吕施特进行具体描写之前,书中有一段文字清楚地阐述了外表与心灵的关系,为她的性格缺陷埋下了伏笔。作为《海上劳工》中重点描写的人物,戴吕施特俊俏、娇美、优雅却并不完美,她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缩小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作家雨果依然坚持浪漫主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使塑造的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文学创作理论的影响,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丰满、多样的。这就造成了在多样化的条件下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三)女性阶级时代弱点的体现

  戴吕施特的地位依附于杜朗德,她的经济和思想依附于利蒂埃利。从这个角度上讲,戴吕施特是悲剧者。

  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与思想的戴吕施特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并且从根本上讲,她不可能取得经济与思想上的独立。她的行为必须符合其叔父的伦理观念,只有在得到应允才可以做。她没有独立生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谈不上获得经济收入。她差不多和利蒂埃利大师傅有着同样的思想,只能在利蒂埃利的庇护下生活,依靠杜朗德号所带来的财富生存,成为附属品。面对突发事件,她无法运用知识储备去做出理性的判断。知识的匮乏、社会阅历的不足,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造成了她人生的悲剧。

  戴吕施特对利蒂埃利的绝对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家庭背景、后天教育及自身的性格造成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才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传统上,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被大多数人认可。“雨果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他所有对女性的关怀和同情是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种言说的策略和隐蔽的表述”[4]。雨果并没有站在女性主义者的角度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提出质疑,没有把戴吕施特看作与男性平等存在的女性来进行刻画,而是在对原有观念下叙述对女性的同情。

  (四)宗教观念影响形象的塑造

  戴吕施特的形象是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作者雨果自身的宗教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多部作品都体现了他的宗教观,即自身矛盾的、二元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宗教态度[7]。他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和人性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合法,并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以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教会、看待宗教问题[8]。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雨果认为宗教是二元的、充满矛盾的,人也是一样,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尽管有时这两方面并不均衡,但都是不可缺少的。雨果对戴吕施特形象的塑造明显受其宗教观念的影响。

  首先,前面已经提到,戴吕施特的形象是复杂且不完美的。在她美丽无瑕的外貌与善良的品质中人 为加入负面的元素,如责任感缺乏、自私与冷漠等,这与雨果提倡的“二元论”相吻合。其次,戴吕施特由最初的极少做礼拜过渡到做礼拜次数明显增加,最终在教堂与教士埃博纳兹尔完婚。这样的情节设定,表明雨果对教会及教士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否定,借戴吕施特与教会和教士的关联,来表达雨果对宗教既否定又充满希望。

  四、结语

  戴吕施特是一位让读者对她喜恶交加、爱恨并存的女主人公。她典雅优美善良纯净,但人生之路并不平坦,让人心生爱怜;但又是冷漠无情,无知蒙昧,让人同情。她头顶着善良、纯真、美貌的光环,却桎梏于黑暗现实的枷锁。她使吉利亚特的爱与悲剧成为永恒,她的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是永远存在的经典。而这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形象的形成,是雨果在其女儿的成长悲剧和爱情悲剧的现实基础上充满想象,运用美丑对照和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创作,融入女性对男性在经济和思想上的依附性的看法,并加入个人矛盾的、二元的宗教观念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许钧,译.(法)维克多·雨果.海上劳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 程曾厚,程干泽,译. (法)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 朱林.道德矛盾心理与心灵和谐[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26):27-32.

  [4] 汪敏萍.从《悲惨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看雨果的女性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 柳鸣九.走进雨果——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等.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7] 杨中举.善恶美丑的多重变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31):87-94.

  [8] 张淑琴.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宗教观[J].宁夏社会科学.2001,11(20):114-116.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