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店一世界——从《查令十字街84号》探寻人性的温暖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147
石明慧

  摘 要:《查令十字街84号》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由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于1970年出版,其中记录了她年轻时作为一名自由编剧人,与英国“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老板长达二十年的书信记录。在这二十年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两人始终未曾见面,两人的情谊却没有因为遥远的距离而改变。无论是在信中对所需书类的要求还是生活中对各自的关心,都给人一种十分温暖的感觉。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书中另一大特色就是作为剧作家的汉芙小姐对书店列出的一系列书单,《查令十字路84号》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不仅是因为汉芙和弗兰克之间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更是因为在这些书信中所提到的书目,都是跨过百年的经典书籍,从《圣经》到《坎特伯雷故事集》再到《项狄传》,不仅体现出汉芙对于文学的热爱之情,也为今天我们爱书的读者带来一份意外的礼物。本文从人性角度出发,探寻在这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沟通中由书这一媒介带来的执着和感动以及其中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查令十字路84号 温暖 书缘 文学 知己

  一、故事简介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很简单:住在纽约的穷困自由剧作家海莲·汉芙喜爱读书,尤其热爱英国文学,因受不了纽约市场上枯燥无味的畅销书,在阅读了《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广告后向英国“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订购图书的书信合集。在寄出信的时候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也许是广告中的“绝版书”和“古书商”这一类词语在她看来与“昂贵”相挂钩,信中的措辞正式又拘谨,20天后她收到了回信,对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且附上信中要求的书籍,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捻,信的内容也不再拘泥于询问书籍和报价,海莲俨然已经把弗兰克当成自己的老朋友,对对方的生活也略加关心。就在通信持续了二十年的时候,故事突然结束,这些年来,阴差阳错,她仍旧没有踏上英国这片土地,没有亲自见一见与她通信长达二十年的书店老板。她对于这个书店的唯一印象只有玛克辛在信中的描述:书店里混着木香和霉味,门口的老绅士对他问好,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遗憾徜徉在心中,海莲在弗兰克去世之后不忍心让些珍贵的书信永远藏在书桌抽屉里,经弗兰克家人的同意,出版出来流传世间。

  二、女性对于书的敏感和纤细的温暖

  文字背后的海莲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女子,嬉笑之间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奥的比喻,甚至都没有太多复杂的句型,海莲的信中时刻透露出她的机敏热情,时而调侃,时而风趣。虽然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却还是能在破旧的沙发上体会经过百年《五人传》。读海莲的信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活泼风趣的语气让人不自觉地轻松起来,生动的比喻更是引人发笑,在阅读的同时脑海中不禁浮现一个虽不再年轻美丽却有着独特魅力的成熟女性形象。海莲的未婚夫在二战时战死,而她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语气里也没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有的只是不断感染别人的快乐。她热爱阅读,热爱文学,对畅销书不感兴趣,只对经典的诗歌散文上瘾,从《圣经》到《五人传》再到《傲慢与偏见》,许多闻所未闻的名家大作在信中一一露面。爱书之人看到这些信件,遇到熟悉的书籍和情节,一定会会心一笑,心中涌起无限的惊喜与感动,仿佛在这一刻,跨过时间空间,与百年前的海莲一样,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中。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后有20多页的附录,用来介绍信中提到的各式图书,也许,此书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不仅仅因为这些信件承载着两个爱书人的书缘情缘,更是它将这些伟大的文学著作一一列举,有心的读者也许会照着这份书单,开始与海莲一样的文学之旅。海莲偏爱旧书,对美国书店的新书和价格望而却步,她爱书,却不是书呆子,对于书的品味和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也许不是一名出众的剧作家,却是一名合格的读者。她定期也会扔掉一些书,不让书架上留着自己不爱的书。

  海莲作为一名单身女剧作家,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在未开始写电视剧剧本之前,她生活在紐约旧公寓中,靠着微薄的稿酬过活。但当她在信中得知书店老板及店员们的艰辛生活时,却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为远在异国他乡素未谋面的人们送去了干燥蛋、面粉、火腿等在当时算是稀有的食物。但正是她的善良让书店的所有员工都将她视作亲人,纷纷与她通信聊天,邀请她到英国做客。

  三、男性对于书的执着和深沉的温暖

  弗兰克作为本书的男主人公,对他的描述并不太多,读者的印象只能从海莲收到第一封回信时开始,信中的称谓和内容让海莲认定对方一定是一名合格的英国绅士,做事严谨又认真,独自经营着一座小小的书店,等待着有着相同爱好和品位的读者登门,仿佛是等待着一场美妙而精心的相遇,没有约定的时间,有的只是不期而遇的惊喜。空气中弥漫着红茶咖啡和旧书的味道,透过射进窗子的阳光可以细微地看到空中漂浮的粒粒灰尘,这一间小小的书店犹如一整个世界,也似一处世外桃源,时间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寻找一本心灵相通的书籍,探寻一场未知的奇遇。这里像一座小小的魔术馆,主人弗兰克总会带来未知的惊喜。

  对于海莲的订购书单,他拼尽全力地去寻找,不管花费多长时间。寻找旧书花费的时间很长,《项狄传》花了三年多才找到,而《坎特伯雷故事集》则花了四年多,这期间海莲没有催促,也没有另寻卖家,而是耐心的等待,因为她知道,只要弗兰克答应她就一定会找到。这不单单是买卖双方的信任,更是两个爱书之人之间的默契,她知道他不会忘记,等待的同时也是关系的延续,没有人结束通信,就说明在未知的时刻,一定会收到来自远方的惊喜。这份惊喜也让海莲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一丝安慰,给她孤独的心灵带来期许。两人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对书籍和书信的忠诚,同时也来源于对彼此的尊重,其中更包含着对远方知己的珍惜。彼此对双方的尊重成为惺惺相惜的关怀,渐渐发展成为礼物的互赠。他尽心为海莲寻找她需要的书,这也是一名英国绅士对于知己的一种回报,也是对于书的尊敬和执着。

  四、战后英美两国之间人民的友谊的温暖endprint

  书中第一封信写于1949年10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依旧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里,五亿左右的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和其附属国家。随着殖民地国家相继爆发解放战争,英国殖民地迅速减少,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英镑不断贬值,许多生活必需品例如米、小麦、糖等生活必需品都靠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供给,加上战争时期船只受损严重,进口食物的能力也随之减弱,食物供应的能力也迅速下降。1940年起,英国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最初,并非每种食物都是限量供应,如果有钱还是可以买到其他食物,但随着时间流逝,肉类,调味品,果酱也受到限制,鸡蛋更是供不应求。虽说是配额,但比较稀少的物资如牛肉罐头仍是十分昂贵。在书中海莲对于每周只有两盎司肉、一个月只有一只鸡蛋惊讶不已,立刻为书店人们送去火腿和干燥蛋、糖果巧克力等等,善良的本性让她跨越万里获得了友谊,也让煎熬中的店员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相对于英国,美国当时借着二战的由头发了一笔横财,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兴部门如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通信卫星和光纤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视行业作为另一种新兴产业也渐渐发展起来。政府通过电视转播进行总统竞选,美国娱乐业也开始逐渐进入更多的平民百姓家中。50-70年代初期,恰逢海莲和弗兰克通信的这一段时期,美国娱乐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电视业的发展,海莲的工作有了保障。尽管海莲的工作刚够她自己糊口,她却毫不吝啬地为远方的朋友们送去大量的食物,在她看来,这些食物也许在当时很贵重,但他们为她带来的书籍却是永久珍贵的宝藏。英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弥足珍贵,也许正是因为爱书之人都有一种莫名的默契,仅仅通过书信,就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从人性深处迸发出的热情感染了身邊的每一个人。

  四、结语

  海莲没有等到亲自踏上英国这片土地,到书店成员家里做客,拜访刺绣桌布的主人,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就去世了。长达二十年的通信在此刻戛然而止,珍贵的友情就此封尘,这些小小的信笺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海莲把它们集成一本书信集,送到出版社。当她最终到达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时候,书店已经转手他人,尽管在同一条街上,人们依旧可以发现许多奇奇怪怪的书店,可成为读者心中一个暗号般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却早已失去踪迹。当她终于来到书店,对着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时,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就像赴一场知道没人在等的约会,只能独自怀念旧人。

  每当读者阅读这本书,都会替海莲怀念弗兰克,在为海莲和弗兰克的友情哀悼的同时,也被爱书人共同的执着和信任所感动。这一间小小的书店承载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温暖,因书而起的缘分,弥足珍贵。“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相信每个到访查令十字路84号的读者,都会替海莲献上一吻。现在这个地址早已变成一家唱片店,而门口挂着的铜铸圆盘“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世界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却永远留在那里,温暖着每一位走过的路人。

  参考文献

  [1] 海莲·汉芙,著.陈建铭,译.查令十字街84号[M].第一版.译林出版社,2005,5.

  [2] 朱力安.美国娱乐业的民主化[N].南方周末,2008(17).

  [3] 曾怡,朱梦潇,朱默瑶.相隔万里,莫逆于心——浅析《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缘与情缘[J].考试周刊,2016(52).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