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638
陈全静

  摘 要:本文采用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对上海电机学院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发现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并且不同性别、年龄、国籍、学习时长均会制约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在此调查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差异、科学引导的教学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亚非留学生 汉语学习策略 调查分析 教学启示

  一、引言

  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把握语言规则系统,提升语言技巧和交际能力,解决学习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方法、路径、步骤、技巧等措施的总和,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本文将以上海电机学院近30名来自非洲、蒙古、土库曼斯坦、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为样本,调查分析亚非学生在初级、中级两个不同的阶段所用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原因,以期找到学习策略的采用与国籍、性别、学习时长等因素的关联,求证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思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上海电机学院的30名留学生,被试平均年龄23岁(最大33岁,最小18岁),其中非洲18人,蒙古9人,土库曼斯坦2人,老挝1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初级水平12人(学习3个月以上),中级水平17人(学习1年以上)。

  (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访谈弥补样本量偏少、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等问题,以期做到数据客观真实有效。问卷调查包括学生的背景信息(性别、年龄、国籍、母语、学习时长、汉语水平、学习动机等)和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至于学习策略的问卷设置主要参照Oxford的 “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 7.0)”,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量表包括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个一级策略,每个一级策略又各包括三个二级策略,即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回答方式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1表示从不这样做,2表示偶尔这样做,3表示有时这样做,4表示经常这样做,5表示总是这样做,要求被试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EXCEL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整体性描述

  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上海电机学院30名留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整体趋势如表一所示:

  从上表可知,亚非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其广泛性,绝大部分学生普遍使用了上述六项策略,仅1名学生未使用补偿策略和社交策略;亦具有倾向性,元认知策略使用最为频繁,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使用频次也較高,其他依次为情感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这一结果与余香莲[2]的调查数据大体一致。

  (二)性别状况与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

  经过数据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二:

  女性学习策略总平均分略高于男生,就单项来看,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男性;情感策略、社交策略低于男性;但是元认知策略上,男女基本相当。这说明女性相较男性更内敛,所以经常通过记忆、联想推测、想象等策略习得语言,进行交际,而男性更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寻求他人帮助等社交策略。同时二者都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程,制定学习重难点,进行自我评估等”,自律性、目标性较强。此外,不论男女,补偿策略的使用均最低,这说明本调查群体在遇到用汉语交流障碍时不善于使用猜测、查字典、肢体语言等方式解除障碍。

  (三)年龄状况与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

  表三显示的是学生年龄与汉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对应关系:

  通过上表可知,元认知策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留学生均最常用的学习策略,但20岁之前的学生不常用情感策略,21-25岁的学生不常用记忆策略,25岁以上的不常用补偿策略。另外,20岁以前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波动较大,20岁以后各种策略的使用趋于平稳,这说明20岁之前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定性,如果教师在此关键节点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干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可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国籍与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

  本文调查对象中非洲学生占60%,亚洲学生占40%,且亚洲学生主要来自蒙古(9人),土库曼斯坦(2人)、老挝(1人)极少。就下表显示的数据分析,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同的倾向,非洲留学生最常使用的策略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亚洲留学生的策略使用频次则为: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认知策略。

  上述学习策略选择的差异主要与两个地区人群性格有关,非洲学生属于外向型,比较放得开,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与他人合作、咨询、求助等方式学习汉语,这也符合笔者长期对本校留学生的观察。一般非洲学生到校后会主动积极地寻找语伴或者汉语辅导,在校园里也常常主动跟中国学生搭讪、聊天,还有非洲学生通过上网社交,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听说水平。但是蒙古等亚洲学生比较内敛,他们大多属于内向型,不会主动跟陌生人交流,总是生活在本民族小团体里,韩国、日本、泰国、印尼学生大体类似,好静不好动,因此更擅长通过拟定计划、明确目标、制订方案、寻找有效方法等形式学习汉语。

  (五)学习时长与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

  由上表可知,各项学习策略的使用并没有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递增(认知策略除外),但总体而言,学习1年以上的留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均值高于3个月的,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时间过短还未形成自身的学习体系,有些学习策略可能未曾尝试过或者不清楚可以使用哪些学习策略来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均值偏低。另一个现象为学习1年的学生在各项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偏高,这也说明留学生经过1年的学习摸索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知道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学习1年的学生仍保持着对汉语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故此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偏高于学习2年的学生。

  四、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我们的结论如下:首先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学习策略的使用也较为丰富,并在具体的学习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二,元认知策略使用最为频繁,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使用频次也较高,其他依次为情感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第三,性别、年龄、国籍、学习时长等因素影响着留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根据以上研究亦得到一些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以学习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策略教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就提出应该将学习策略作为第二语言辅助教学的重点,如McDonough(1995)提出,除了学习技能的教学,还应该进行总体性策略培训和一般性策略培训两种教育。Oxford(1996)指出,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培养是语言策略教学的重点。然而目前全国各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仍然以学习技能为主,围绕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这种知识性的教学固然重要,然而就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可见留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尽管接受了听说读写相关技能的知识传授,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不会使用、使用不当、不合理、趋简弃难等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更高层次的、基于策略的汉语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将策略教学纳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来,在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基础上,适当加入学习策略教学,两者相得益彰,逐步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

  (二)科学引导,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且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有些策略他们根本不知晓,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策略的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或者将学习策略各项作为分级教学目标来实施,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后续学习。

  比如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记忆策略应该是很重要的学习策略,但目前模仿记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利用形象、语境、情景、卡片、联想等记忆)传授给学生,也要注意挖掘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有效记忆方式,加以强化并推广。

  再如受访的中级阶段留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阅读上很困扰,进一步调查发现在阅读上他们表现出非计划性、等待性和无目的性。他们认为阅读是不需要规划的,基本就是课堂上老师怎么安排,学生就怎么进行。此外,受访的学生没有人买中文书籍、报纸阅读,问及阅读材料一致回答课本,极少的阅读量也是其阅读能力提升的障碍。最后,阅读方法也是盲目地从头看到尾,不会带着问题或者目的进行阅读,就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强化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对阅读的影响。如给学生拟定阅读计划,规定阅读量、阅读时间,并隔段时间通过小测试检查练习效果等;再如教给学生“阅读汉语时,先速读,了解主要内容,再从头细读”、“根据汉字的声旁和形旁猜测它的发音和意思”、“总结汉语常用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等。

  最后因势利导,强化补偿策略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所谓补偿策略是指在语言学习或者语言交流中遇到障碍时,采取合理的推测或想象加以弥补,保持交流和学习继续的策略。[4]据调查数据显示,本校留学生补偿策略使用最少,均值2.87,故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补偿策略的具体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在交流学习中使用。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性别、年龄、国籍、学习时长等因素均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需求、学习动机等基本情况,对不同类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非洲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善于表达自己,表现欲较强,因此可以多提供机会给他们,一方面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带动班级亚洲同学;亚洲学生一般比较内敛,但是语法、汉字都相当不错,教师可以在这些方面鼓励学生发挥特長,一对一帮助非洲学生。再如对于中级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系统地讲解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情景和范围,对于不宜滥用的方法进行申明。而对于那些应用性广,没有太多限制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然而对零起点、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现实,而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有针对性地告知学生具体可以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样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2] 余香莲.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现状分析——基于与其他二语习得的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81-84.

  [3] 赵佳.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