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的发展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语言层面,同时必须具备很好的跨文化能力。通识教育的理念反对教育的功利化,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通才理念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变革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及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并以A大学为分析案例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课程
随着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仅停留在会用的角度,而且必须具备很强的文化素养。只具备单一的英语知识体系的大学生已经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也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通识教育理念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具备高素质、跨文化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语言与文化两者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它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了文化的内涵,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①,因而英语天然构成了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设置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窗口。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费时低效,更多是以应试为主要导向,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不实用。就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而言,随着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势必做出回应从而实现变革发展。2007年最新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当前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规定和要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多媒体与传统课堂的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然而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成效甚微,基本上都是围绕整体教学的规划、教学结构以及对于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而展开,正如王哲(2010)指出,“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从单纯结构框架的改革转变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要增加英语课程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教改真正意义上的深化”。②
本文以A大学为具体分析案例,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二、 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课程
(一) 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历史源远流长,柏拉图的自由教育理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杰出理智”的教育思想可以看作是其开端,后经1828年的《耶鲁报告》,以及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中所提出的自由教育观都是其延续和发展。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的出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的开始,从此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共识。到1978年哈佛大学进一步提出了核心课程的思想,一种综合传统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后经1985年、2002年以及2004年的历次改革,最终将核心课程改为通识教育必修要求,從而使其通识课程成为迄今最能体现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实践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实施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这也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转变。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以人性修养以及人的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目标是“能够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 ③;其内容是一种关于各类科学基本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的教育,它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而是为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奠定核心基础的教育,从而能够培养具有胸怀世界、有远见卓识的通才而非专才。
(二)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问题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在于语言框架的教授,更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性。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既可以成为传播西方文化和和思想的重要课程,又可以为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平台。因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做到既能够用英语学习西方的核心文化,又可以用英语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来,A大学通过课程变革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通过对A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分析,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是主流而中国文化相对处于弱势。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双向的能力,既要了解国外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应该熟知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因而中国文化的内容应该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用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不仅仅是西方化和单向性,更是一种中西交融和双向性,作为大学生要做到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从而增进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间的理解。
2. 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尽管A大学实施了课程改革,但通过对其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观察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高并且参与课堂的方式也主要以问答为主要方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较单调,课堂缺乏总体的规划,其内容最终还是集中于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方面,缺乏灵活性和充实性,这是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这也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课堂模式最终又回到了最初的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助的传统模式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课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而A大学的英语教师专业基本上是以语言学、翻译和教学为主,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尤其是A大学,学生的背景更多是以财经类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中难以将英语和财经进行交叉教学,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同时,A大学对英语教师的招聘更注重学历以及科研能力,而对于其知识的广泛性和交叉性并不注重。但大学英语教师单一的语言知识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对于大学英语的期望和要求了。
三、通识教育理念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的实施是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只有将课程设计得科学、合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念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教材选取以及授课内容上要突出人文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主题选择上应该涵盖各学科中的普遍性知识,比如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知识的广泛性、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补充一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思考和批判,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通识教育的文化气氛,比如开展一些活动、讲座或者异国文化体验等活动。
(二)加强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变革的主体和灵魂。但由于绝大多数教师的知识背景是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使他们难以胜任通识化英语课程的教学,因而会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所以,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给他们国内和国外进修的机会,尤其是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培训是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师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
评估制度对英语课程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合理的、科学的英语教学评估能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发展和提升。因此要加大形成性测评的比重,强调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英语考试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A大学而言应该结合自身的财经优势,形成适合本大学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在教师的评价方面也应该改变唯量化和科研为最重的评价标准,给予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面的倾斜。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之一,是关系到社会与学校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既需要大学管理层的重视,又需要大学对于各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从而使其理念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重要的一部分,更应该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同时就课程改革本身而言,大学英语通识化的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涉及对知识的认识和选择,对综合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同时也涉及对学生以及教师知识、角色及其作用的看法。 因而只有当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并与整体大学的课程改革相一致的时候,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才可能被学生和社会所接受,也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注释
① 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21:81.
② 王哲,李軍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3-8.
③ Lee,C.T. General Education: Ideal and practice, the paper[C]// The 2th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aiwan,1997: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