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浙江古戏台历史演出空间形态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3407
张凯

  摘 要: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海盐腔的发源地,丰富而频繁的演剧活动促进了戏台的发展。浙江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平台,也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中心,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浙江古戏台折射了古代社会心理、宗族观念和文化氛围,是浙江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对浙江古戏台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将促使长期被忽视的传统观演建筑受到关注。

  关键词:浙江古戏台 形制 戏台类型 观演空间

  浙江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平台,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娱乐场所之一,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作为传统文化的凝结,折射出旧时人们的文化娱乐心理、传统观念和审美取向,是浙江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戏台的唯一作用便是演戏,在戏曲诞生之初,演戏场所是简陋的,随着戏曲的发展,戏台也逐步的发展完善。浙江古戏台作为浙江戏曲文化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受浙江戏曲文化的发展所影响。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海盐腔的发源地,戏剧活动丰富而频繁,又因时代发展、观演人群、环境差异等诸多影响因素的不同,戏台建筑的构成、形制和属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一、浙江古戏台类型

  浙江现存的古戏台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造。遍布浙江省内的诸多古戏台除了少数独立建造做公共场所用的之外, 绝大多数是附于其他建筑而修建。这些戏台因各自所依附的建筑属性不同,他们本身的属性也因此有所区别,不同属性戏台的不同空间布置,又产生不同的效果。按照浙江古戏台的不同属性,大致可分为临时戏台、寺庙戏台、宗祠戏台和会馆戏台四类。

  (一)临时戏台

  临时戏台也称流动戏台或草台,是指为演出临时搭建的戏台。明代王应奎在其《柳南文钞·戏场记》(卷四)中记载:“架木为台……幔以布,环以栏, 颜以丹縠”,这类戏台往往选择空旷的场地,用木条或者席布等材料临时搭建,再用颜料刷涂之后即可做演出使用。流动戏台的建造根据地形而定,临时搭建用料简单,方便拆卸,构造简单空间较为单一,前后台只一幔布相隔。临时戏台的出现源于戏班的临时受邀演戏:显赫人家遇红白事、农村庆祝时令节日等。流动戏台随着演出的结束而拆除,从存在价值角度来讲无法与其他的固定戏台相比,它只讲究实用性、便捷性和临时性。

  (二)寺庙戏台

  寺庙戏台多依附于寺庙建立,以作“娱神”之用。以浙江宁海县崇兴庙古戏台为典型,这座寺庙戏台工艺精良,端庄华美。此戏台始建于清早中期,依附于崇兴庙而建立,仪门坐西朝东,正厅坐西朝东。台外建有南北厢房各五间,空间开阔。作为一座典型的“三连贯藻井古戏台”,源于崇兴庙古戏台和勾连廊内顶之间修建的三个圆形的藻井。藻井内用薄壳透雕花板逐层盘筑,井身通体彩绘,共有十八层,精美华贵而不失沉稳。戏台的廊柱前上书一联:

  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

  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

  戏台正厅中有彩画戏曲《杨家将》中内容,包括令人耳熟能详的“杨六郎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场景。彩画虽历经年代久远稍有褪色,但透过画面传达出的凌然忠义之风依然不俗。

  依庙而建的戏台,因旧时人们为求神灵庇佑,会定期举办庙会等奉祀膜拜,每当此时,戏班应邀演出,戏台之上便会接连数日演戏娱神。看戏的、前来上香祈福的村民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寺庙戏台一般均正面对着宗庙大殿,与其说是娱神,不如说是人神共娱更为恰当,这也是宗庙戏台的一大特点。

  (三)宗祠戏台

  据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记载:“明代之后,社会制度允许村镇士庶营建祖庙,于是各地的宗祠大量出现。”[1]宗祠戏台顾名思义就是依附于氏族宗祠而建立的戏台,以供祭祀祖先和娱乐演出使用。宁海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是一座宗祠戏台。宗祠坐南朝北,照壁上刻有“帝王钦望”四字,足以彰显此宗祠戏台在家族中所代表的巨大荣誉。仪门面阔五间之巨,设有三门。“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接,枋头交接处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戏台藻井呈八卦盘香式,层层叠涩盘筑,用斗槽板为联络材,以小座斗拱昂做承托,逐层收缩……勾连廊与正厅相距1.65米。戏台演出空间近28平方米,台面离地高1.6米,未修建勾栏,设有屏风三片,台前立柱上有一副对联:

  明眼者直视观我;

  慧心人可当读书。”[2]

  戏台正厅当中挂有“登科”牌匾,月梁上也雕刻有历史人物的典故,反映了此宗祠作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大蔡胡氏同宗族之内的家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宗祠建筑的功能,由祭祖扩延到尊长,扩延到同宗聚会。逢年过节在宗祠内演戏,演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庆贺节日以及报答神灵的一种方式。”[3]娱乐之余还附加传递家族文化,这是宗祠戏台区别于其他戏台的独特之处。

  (四)会馆戏台

  宗祠戏台的建造形式便是由会馆戏台的形式发展而来,不过会馆戏台规模更大,空间形态更能体现出一种“公共剧场”的意识。明代中期之后,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戏曲活动更加繁荣,因而在城市中慢慢出现了商业性质的会馆,这种会馆多用于外地商人在当地的同乡公会而建立,带有较重的地域性和行业性。会馆戏台在格局上多与寺庙戏台、宗祠戏台类似。清代后期,北方地区的会馆戏台逐渐从庭院式布置发展为全室内布局,浙江地区的会馆戏台依然多为庭院式布局。浙江现存的会馆有宁波安庆会馆、安澜会馆等。

  二、浙江古戏台的观演空间特点

  古戏台的形制不同,属性也各有差异,不过不论外在差距有多少,作为戏台的唯一作用便是演出戏剧。作为一个演出空间,浙江古戏台在剧场功能上,与现代新式剧场更为接近。这首先因为到明清时期戏台的建造技艺已相对发展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在浙江地区,看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化娱乐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欢,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观戏需求,舞台条件、观演条件和戏场环境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从剧场观演空间特点方面,浙江古戏台有以下特点。

  (一)观戏的功能方面

  保存在浙江各地区的数百年之久的大大小小的古戏台们,历经岁月虽有部分损坏,但大多数仍旧至今都延续着其使用价值。古戏台精美的造型和考究的工艺展现出旧时工匠们不凡的技艺,彰显着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

  从剧场观演空间特点方面分析古戏台“观”戏的功能,主要需要考虑的是观戏的空间问题,观戏空间的大小、和对不同身份和阶级人群的空间安排是主要考虑因素。

  1.戏台正面观演区

  因形制不同,属性不同的古戏台戏台正面面对的空地观演区的形态也有所差异,多数庭院式古戏台的观戏空间较为单纯,戏台三面敞开区域均为观演区,戏台演出时演员正面面对观众的位置为最佳观演空间。一般来说会馆戏台和寺庙戏台相比其他古戏台而言,正面观演区空间更大。而这些戏台中有其以双连贯藻井古戏台和三连贯藻井古戏台的观演效果更佳。这是由于戏台藻井具有聚音回响等功能,正面观演区域部分处于藻井之下,在南方阴湿多雨的环境下,不但可以避免在特殊天气下影响观演效果,同时由于藻井的吸音和共鸣物理特性,更能产生“绕梁三日”的效果,而且更利于演戏时的人工照明,因而观戏环境相比其他更好。由此观之,藻井除美观装饰作用之外,演出时的实用性也是显著。浙江古戏台中寺庙、宗祠戏台数量较多,考虑演出对观众的安置问题,安置戏台的庭院多采用闭合空间,增强了聚音、回音的效果。

  2.看楼厢房

  一般戏台空地的左右会设置一层或者两层的围廊式建筑,前檐敞开不设窗。因旧时看戏极其注重男女有别,女子有专门所在的看楼、厢房区域看戏,并且看楼厢房之内男丁严禁进入,女子也不可去天井中和男子一起看戏,否则轻则会被人耻笑,重则受到乡规族规处罚。因此,看楼和厢房等独特观演区域主要作安置女性和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之用,以体现古时男女大防、尊老敬贵之意。

  另还有一些为提高观演效果或依地形而建的水边戏台、桥上戏台,或修缮殿堂前廊、月台等,均是为了提高观演效果,便利观演环境因地制宜。总体来讲,浙江古戏台为服务于提高戏场的观戏空间功能,其一,注重观众看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注重改善戏台本身,通过藻井来增强音响和改善采光效果,最后,也极其注重装饰性,不但藻井、屋脊、浮雕、牛腿等建筑造型讲究实用性和美观性并存,还注重戏台楹联、匾额、望柱等装饰。例如上文提到的崇兴庙古戏台的楹联,不但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一个戏曲曲牌《一枝花》和《牡丹亭》、《四声猿》、《蝴蝶梦》三个经典戏曲,还揭示了“小戏台”演尽“大世界”,抒发了寄人生情怀于“浩歌明月”的洒脱境界。楹联在戏场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戏环境塑造了生动、雅致的氛围,可谓戏台的点睛之笔。

  (二)演戏的功能方面

  戏台的唯一功能就是演出戏剧,而最直接影响演戏的功能完善与否的则是演戏的空间。不但包括表演区,还包括后台、乐队所占空间等区域。据研究,后台的出现是大约从明代中叶开始,戏台上设置固定的木质隔断或者砌墙用以分隔前后台[4],而因多数乐队位置在戏台后部,为扩音,戏台上常见八字音壁,也有部分戏台专门在前台两侧向外部扩建出专门空间以安置乐队。浙江古戏台乐队多后置于八字音壁向外斜向扩出的区域,故本文一并归结在后台准备空间之中。另外最重要的一部分为舞台空间,是戏台的核心部分。

  1.后台准备空间

  后台空间属于演出空间的准备空间,顾名思义位于舞台之后,与舞台以一堵墙相隔。多数的后台呈狭长状,面积大小约为舞台的三分之一左右,略比舞台低,做演员候场等待所用。候场处专门有修建扶梯通向两旁的厢房,两间厢房一边为化妆室,一边是道具间,各尽启用。也有部分戏台的后台因空间狭小并未修设厢房,仅一间后台空间,做多种用途。体制较完善的后台有的还修建有面积比普通厢房要大的倒挂楼,演出所需的化妆、道具、服装乃至演员起居都囊括其中。戏台的前台与后台相连处,两边各设一小门,左边上场用,叫做“出将”,右边下场,叫做“入相”。后台基本无固定的形制,多因具体戏台形制而修建,其形成也只是为了便利于演员的登场及化妆准备,便利演出。随着戏台的发展建筑化、固定化之后,后台的修建也逐步完善。

  而乐队所占空间作为演出的辅助空间,位于舞台的后侧,后台之前。考虑扩音需要多修建八字音壁,同时后方多修建为封闭的圆弧形状,以利于音效扩散。

  2.舞台空间

  王新娣在其《新式剧场的建立与观演关系的改善》一文中指出,“随着戏曲的发展历程,其演出场地从不固定走向固定,从露天走向室内,观演布局和条件都在逐步改进,使演出本身越来越成了观众注意的中心。”[5]可见舞台空间实际是戏台的核心部分。由于中国戏曲有其特殊的程式化和假定性,背景的交代和剧情的发展无不是依附于演员的表演而存在,开放的舞台空间仅安置“一桌二椅”之外别无其他,故位于观众三面包围之中的舞台实际上算是个“空场”,因此仅有的演出空间内,包括台面、栏杆、梁柱、桌椅甚至檐板都成为演员表演的“道具”。

  表演方式对戏曲时间、空间处理的灵活多变反过来又减少了对古戏台舞台形式的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因而不仅浙江古戏台,中国所有传统戏曲剧场的演出舞台空间几乎均是三面开放,观众围坐的形式。这样的构造与现代剧场“镜框式”的舞台相反,因为演出空间仅仅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场地,而不是——像受到了西方演剧影响的现代剧场——为了制造生活幻觉。

  “空场”式的舞台空间形制为戏曲表演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为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中虚拟象征的审美情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和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假定性是相辅相成的,演出空间的“空场”化最大限度地促使戏曲剧作家们发挥了艺术潜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艺术。

  三、结语

  总结上文可见,浙江古戏台不但数量繁多种类多样,还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构造考究、造型华美,为戏曲演出和剧场空间的构筑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审美文化。通过长期的戏曲演出,遍布浙江各城镇乡里的古戏台为旧时消息文化闭塞的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娱乐,同时起到了传承古典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浙江古戏台的观演空间功能丰富,不仅用作娱乐活动,更是在封建社会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与聚集的信息传输空间,更是反映旧时社会价值、审美取向等集中凝聚的空间。历经百年风霜,古戏台建筑魅力依旧动人,精巧的结构构造,精致的装饰艺术,无不显示着浙江地区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巧和无穷的智慧。反映了浙江地区的传统审美和人文精神。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古戏台装饰艺术,它不但显示出浙江独特而极具个性特征的审美趣味,还代表了浙江地区传统观演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风格特征。

  对浙江古戏台历史观演空间形态的研究既是对浙江地区传统观演建筑的补充和细化,也是对戏曲演出筑领域研究的拓展,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对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的发展,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存。

  参考文献

  [1]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第一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 徐培良,应可军.宁海古戏台[M].第一版。中华书局,2007.

  [3] 汪燕鸣.浙江古戏演出与古戏台[J].摘东南文化,1993(100).

  [4] 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M].第一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 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下卷[M].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