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言二拍》中共有49个奸情故事,奸情故事相似,但结局各异。本文着重对小说中奸情故事的结局做一般性分析,并对其最终式微的原因及反映出的明末社会婚姻秩序的开放与包容做了探究。
关键词:《三言二拍》 奸情故事 婚姻秩序
一、引言
按照一般认识,古代妇女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礼教约束,“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众多受到表彰、名留青史的节烈妇女成为古代妇女行动的楷模,这样看来,奸情似乎不会发生,也不会普遍,但是,通过考察明末通俗小说《三言二拍》中的49则表现妇女与人发生奸情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礼教约束之下的开放的民间社会。
考察《三言二拍》中49个奸情故事,虽情节相似,却结局各异,有的被强制性拆散,有的被纳入婚姻中,绝少能持续进行下去,总体而言,奸情会被消解。本文着重对《三言二拍》小说中奸情故事做一般性的结局分析,并对其最终式微的原因及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的婚姻秩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二、《三言二拍》奸情故事的一般性结局分析
《三言二拍》奸情故事根据涉事主体,大体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局,分别是:有妇之夫类型、未婚女子类型及寡妇类型。
(一)有夫之妇类型奸情故事的结局
有夫之妇奸情的结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被休有2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蒋兴哥和王三巧的故事;《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韩夫人的故事。(2)嫁卖有1例。《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中的偷情女被转嫁给杨二郎的故事。(3)被杀3例。《任孝子烈性为神》中的任粫就将妻子一家人并奸夫全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中,蒋淑真的丈夫张二官愤怒杀妻;《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杜氏因多个奸夫争风吃醋而互相残杀丧命。(4)羞愧自杀或者病死有4例。《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都讲到许多妇女因为受不了社会舆论的压力而自杀;《酒下酒赵尼媪醉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的狄夫人因为丈夫加紧防备,没有办法再与奸夫相会,最终相思而死;《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中的狄氏因为奸情被丈夫发现,奸夫又病死,自己终于恹恹成病,饮食不进而死。(5)奸夫死而不能继续奸情有2例。《乔彦杰一妾破家》中,因为董小二的死亡;《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太尉戏宫馆客》中的任君用被杨太尉戏宫的故事。(6)纳入正常婚姻有4例。分别出现在《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滕大尹鬼断家私》中。(7)私奔有1例。到一个非熟人的环境以夫妻的名义展开正常的婚姻生活,这应该是偷情者能想到的最简便的解决办法,《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有1例。(8)维持既有的婚姻3例。分别出现在《任孝子烈性为神》、《滕大尹鬼断家私》及《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中。
(二)未婚女子类型奸情故事的结局
未婚女子的奸情故事的结局往往比较悲凄,有以下几种情况:(1)奸夫选择离开本地或奸夫死亡有4例。《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周廷章与王娇鸾;《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中的刘尧举与船家女;《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中的满少卿与焦文姬基本属于这种类型;此外,《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因为阮三在和奸时暴毙,导致他和玉兰的奸情没再继续下去;《郝大卿遗恨鸳鸯绦》中,也因为郝大卿纵欲过度而死,奸情没再继续。(2)私奔4例。 譬如《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的刘素香,《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中的曹姓女子和陶幼芳,《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秀秀等。(3)自杀2例。《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的爱爱,《错调情贾母詈女误告状孙郎得妻》中的贾闰娘,《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王娇鸾、《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的潘寿儿、《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中的焦文姬、《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中的春花都是自杀成功的例证。(4)被杀4例。一例发生在《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周胜仙被气死;一例发生在《酒下酒赵尼媪醉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由于赵尼姑平时的作恶,被仇人用计杀死。(5)与奸夫结婚10例。“才子佳人”类型的故事中,通常是因为才子高中,父母不追究奸情或者官方惜才,做主让二人成婚。《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吴衙内邻舟赴约》、《计押番金鳗产祸》等都是此类情况。(6)另嫁他人3例。《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任孝子烈性为神》、《赵五虎合计挑家衅,莫大郎立地散神奸》中的奸情故事均以此为结局。
(三)寡妇型奸情故事的结局
寡妇偷情普遍都没有好的结局,《况太守断死孩儿》中的邵氏以上吊的方式自杀、《西山观设辇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迫活命》中的刘吴氏奸情败露后,因为有幼子,官府判其回家,没有惩罚,但她自己因心理压力过大不久就死了。
三、由奸情故事的结局看明末的婚姻秩序
奸情,作为一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体现了民间社会对传统婚姻伦理、婚姻规范的冲击,往往不能为礼法道德所法律容忍,也不能为大众所接受。通过归纳,我们发现:《三言二拍》中奸情故事的结局呈两类情况,一是无法继续;二是融入正统。这两种结局折射出明末社会婚姻秩序的开放与包容。
(一)奸情式微的原因分析
不具备稳定性是奸情最终消解的主要原因。奸情由于不能为既有的婚姻秩序所承认,必然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如伦理道德、比如法律。以《任孝子烈性为神》为例,梁圣金的父亲是城内日新桥河下做凉伞的,因为女儿与待诏的儿子偷情,他很害怕街坊说是非,于是将女儿远嫁到江干。这里向我们显示出两个信息:首先,作为未嫁女的梁圣金与人偷情是会被人非议的,并且梁圣金的父母是害怕这种非议的;其次,梁圣金父母会对奸情进行干预,他们的措施是将梁圣金嫁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让梁圣金能够在正常的轨道中开始新生活。父母的干预、街坊的这种非议实际上就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形式,它们显示的是正统的力量,是对于女子“无媒自合”这种僭越行为的一种谴责。
还有一个重要的约束力量,就是官方的法律。49则奸情故事中,被告官的占了二分之一。由于法律的介入,一些奸情被纳入正途,譬如在有名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则故事中,由于乔太守的介入,发生奸情的男女结为夫妻;当然,更多的奸情遭到法律强制性的破坏,比如奸夫被杖死、奸妇被嫁卖等。鉴于法律的威慑作用,偷情行为始终处于阴暗之中,是不能公开宣扬的,这也是婚姻秩序能够消化各种越轨因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明末社会婚姻秩序的开放与包容
在49个奸情故事中,有30个故事的结局是奸情不能继续。原因有来自于法律的处罚,如奸夫被处死,妇女被嫁卖,还夫宁家等,也有来自于礼法的处罚,如丈夫行使夫权,将犯了“七出”之“淫”的妇女休掉,也有因个人的道德自省而终止的,如自杀、或因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而患病致死的。还有来自于社会或家庭力量的处罚,如被杀的,被父母做主嫁给他人的。这一方面说明婚姻作为男女之间择偶的制度性安排,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一旦这种规范被打破,世俗的力量会尽可能地对其进行打压,以求婚姻秩序的稳固。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婚姻虽有着诸多规范和伦理规则,但因其与人性有冲突的一面,在实际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严格遵守。人们会在各种现实的条件下,做出妥协。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乔太守作为父母官,代表官方对奸情做出了让步。另外的例子则是3个将偷情的妇女“还夫宁家”的故事,即让妻子继续与本夫一起生活,而本夫出于经济条件和维持婚姻的考虑,选择容忍妻子的通奸行为。官府和百姓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包容。
还有19则故事的结局是另一种情况:奸情继续,奸情变爱情,甚至变成正常的婚姻。未婚女子与人私通,之后私奔或者结婚的,在这19则故事里占了14则,已婚而出逃婚姻,与人私奔的也占了一例。首先,未婚女子与人私通,可以看成是人性的觉醒,她们撼动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礼法规则,因为前有勇敢私奔的卓文君,所以,在《三言二拍》中,不乏为了爱情而与人私通的女子,而最后的结果也有不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这种大部分属于才子佳人型的作品,因为才子高中,父母不再追究奸情默许,或许官方惜才,做主成婚。这种奸情总体而言发展为受到礼法社会认同的爱情和婚姻了。另一例,《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的陆蕙娘与奸夫私奔到江阴县,奸夫做到江阴县的知县,她就是知县夫人,融入了正统的婚姻。
四、结语
《三言二拍》中的49个奸情故事折射出了明末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社会价值取向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观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相关法律条文,但从结局来看,故事还是充分反映出明末民间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这一主题也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喻世明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
[2] 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 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A[//放宽历史的视界[M].三联书店,2001,3.
[4] 彭晓辉.初论人的性需要多相系统层次结构说[J].中国性科学,2002,3,1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