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邯郸方言词汇继承和发展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关于字义的解释。现行邯郸方言中的词汇有一部分是继承了《说文》的本义,还有一部分是由《说文》本义引申转化而来,在继承或引申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字的属性发生了转变。
关键字:邯郸方言 说文解字 本义
一、引言
邯郸方言中有很多词是直接由古代汉语承传而来,在这些词中,有些词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只存在古代文献中;还有些词在普通话中可以找到,但邯郸方言保留了一些已不在通用语中使用的义项。[1]我们以《说文》为例,探寻邯郸方言词汇对于《说文》中关于字义解释的继承与发展。
根据《河北省志·方言志》,邯郸方言分属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晋语三区,其中馆陶、邱县属于冀鲁官话区,大名、鸡泽属于中原官话区,邯郸市区、邯郸县、武安、曲周、鸡泽、肥乡、广平、成安、临漳、磁县、涉县和永年属于晋语区。本文涉及的邯郸方言是这一地区各种方言的总和,而不单指邯郸市。
二、继承
(一)词义相同,词性无变化
薅:《说文·蓐部》:“拔去田草也。”[4]《说文》对“薅”的解释为“拔草”,用作动词。在今天的邯郸方言中,“薅”字意为“拔”,与《说文》中的本义一致且词性未发生改变。
(1)稻苗渐长,复须薅;拔草曰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
(2)到地里,无非是锄个小苗儿,卡个棉花叉儿,薅个菜苗儿,摘个豆角。
(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
让:《说文·言部》:“相责让。”[5]《说文》对“让”的解释为“责备”,用作动词。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已不再使用,然而在邯郸方言词汇中依旧保留了“让”用作动词表示“责备”之义,同时“让”在普通话中表示使动的用法在邯郸方言中也在使用。
(3)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於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徵舒,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申叔时使於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
(左丘明《左传》)
(4)老师让他来着,所以他哭了。(转引袁上宵)
哕:《说文·口部》:“气啎也。”[5]《说文》对“哕”的解释为“气流逆转”,用作动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哕”表示动作“呕吐”,与《说文》对于“哕”本义的解释相一致。
(5)呕者,张口有物有声。哕者,撮口有声无物。若呕哕四肢厥冷,乃胃中虚冷,阴凝阳滞,主之以陈皮、生姜,辛香温散,开发胃阳,而呕哕自止。(《历代古方验案按》)
(6)这孩子晕车,哕了一地。
馏:《说文·食部》:“饭气蒸也。”[5]《说文》对“馏”的解释为“蒸食物”,用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蒸”意思相同,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多用“蒸”,在邯郸方言词汇中多用“馏”来表示“蒸”的意义,与《说文》中的古义相同。
(7)大麦棰法:七月七日作。若七日不得作者,必须收藏取七日水,十五日作。除此两日则不成。於屋里近户里边置瓮。大率小麦一石,水三石,大麦细造一石——不用作米则利严,是以用造。簸讫,净淘,炊作再馏饭。(贾思勰《齐民要术》)
(8)馒头凉了,拿去馏一下。
嫠:《说文·刀部》:“剥也,划也。”[5]《说文》对“嫠”的解释为“用刀割”,用作动词。“嫠”字在今天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在邯郸方言词汇中依旧保留了该字,意为“用刀割”,与《说文》中的本义相同。
(9)今天包饺子,你去嫠两斤牛肉。
(二)词义相关,词性改变
谝:《说文·言部》:“便巧言也。”[5]《说文》对“谝”的解释为“擅长说花言巧语”,用作形容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谝”意为“炫耀”,是一个贬义词,用作动词,与《说文》古义相同但是词性发生了变化,由形容词转变为动词。
(10)进君子,退小人,无以利口谝言为足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
(11)买了件新衣服,他又谝上了。
聒:《说文·耳部》:“欢语也” [5]《说文》对“聒”的解释为“欢笑声”,用作名词。在邯郸方言中,“聒”表示“吵闹”,用作动词。
(12)鞭炮声响了一整天,聒得我耳朵嗡嗡响。
潎:《说文·水部》:“于水中击絮也”[5]《说文》对“潎” 的解释为“击打水中的柳絮”,用作动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潎”字用作动词表示“将水面漂浮的较轻的物体捞起”,与《说文》中的本义相关,词性未发生变化。
(13)把锅里的油潎一撇。
三、发展
(一)转化
1.词性未变
裹:《说文·衣部》:“缠也” [5]《说文》对“裹”的解释为“缠绕”,用作动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裹”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吮吸”。二者都具有表示“包围”、“环绕”的语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邯郸方言中的“裹”由《说文》的本义转喻而来。
(14)这个小孩儿哭累了,裹着奶嘴睡着了。
坷垃:《说文·土部》:“坎坷也”[5]《说文》对“坷”的解释为“坎坷”,用作名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坷垃”表示名词“土疙瘩”。二者都具有表示[不能越过]的语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邯郸方言中的“坷垃”由《说文》的本义转喻而来。
豁:《说文·谷部》:“通谷也” [5] 《说文》对“豁”的解释为“悠长的峡谷”,用作名词,这一意义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不再使用。在邯郸方言词汇中,“豁”用来表示“嘴部的缺口” ,用作名词。由于二者都有表示“缺口”的语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邯郸方言中“豁”的意义由《说文》中该字的本义转喻而来。
2.词义有变化
缯:《说文·系部》:“帛也,”[5]《说文》对“缯”的解释为“布”,用作名词。邯郸方言词汇中“缯”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扎辫子”。古时人们用布来扎头发,后来人们用扎头发用的“缯”引申为“扎头发”这一动作。
(15)小姑娘从小就喜欢缯辫子。
淬:《说文·水部》:“灭火器也。”[5]《说文》对“淬”的解释为“用来灭火的器具”,用作名词。邯郸方言词汇中“淬”可以用来表示“灯泡或灯管坏掉”,用作动词。二者都具有表示[不能正常运行]的语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邯郸方言词汇中的“淬”由《说文》本义转喻而来。
(16)家里的灯泡淬了,记得买一个新的回来。
短:《说文·矢部》:“有所长短,以矢为正。”[5]《说文》对“短”的解释为“与长相对”,用作形容词。邯郸方言词汇中“短”除了表示普通话中的“与长相对”的意义,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亏欠、缺斤短两”。二者都具有表示[不足]的语义特征,邯郸方言中的“短”是由《说文》本义引申而来。
(17)门口卖水果的总是缺斤短两,这次买的苹果又短我半斤。
称:《说文·禾部》:“铨也。” [5]《说文》对“称”的解释为名词“秤砣”,表示称量。邯郸方言词汇中“称”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有资格”。是否有资格需要我们去评价去衡量,邯郸方言中的“称”由《说文》本义转喻而来。
(18)据说他这两年发财了,称好几百万呢。
濥:《说文·水部》:“水脈行地中濥濥也。”[5]《说文》对“濥”的解释为“水缓慢流动的样子”,用作名词。邯郸方言中“濥”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水下渗”。“下渗”是水缓慢流动的过程,因此方言中“濥”是由《说文》本义引申而来。
(19)今天的雨太大了,水都从房顶上濥下来了。
溜:《说文·水部》:“水。”[5]《说文》对“溜”的解释为“水”,用作名词。邯郸方言中“溜”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流利、熟练”。“水”具有可以自由流动的特征,邯郸方言词汇中的“溜”由《说文》本义转喻而来。
(20)这小孩子背书背得真溜,就像看书念似的。
(二)延伸
1.词性未变
訄:《说文·言部》:“迫也。”[5]《说文》对“訄”的解释为“逼迫、强迫”,用作动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訄”表示“强迫、祈求”之义,也用作动词,与《说文》中的古义相同,同时还增加了“祈求”的意义。
(21)你不用天天訄着我了,我是不会同意帮你去欺骗别人的。
抻:《说文·人部》:“屈伸。”[5]《说文》对“抻”的解释为“弯曲拉伸”,用作动词。在邯郸方言词汇中“抻”表示动作“将某物拉平、铺平”,只保留了《说文》本义中“伸”的意义。
(22)你都这么大了,像叠被子抻床单这种事不应该再让你妈妈帮你做了。
2.词性改变
沤:《说文·水部》:“久渍也。”[5]《说文》对“沤”的解释为“时间较长的水渍”,用作名词。在邯郸方言中“沤”意为“饭菜糊了”或者“东西因受潮而发霉”,用作形容词。不仅继承了《说文》对“沤”的解释还有了新义,与此同时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23)天气这么潮,衣柜里的衣服全沤了。
(24)出去买袋酱油的功夫,锅里的水都熬干了,蒸的米饭都沤了。
四、结语
邯郸方言词汇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将邯郸方言词汇与《说文》中的本义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探寻邯郸方言词汇表达某种意义的历时依据,并从中总结出邯郸方言词汇与《说文》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邯郸方言词汇中的一部分词汇是直接由《说文》的本义而来,它们继承了《说文》中的本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义未发生改变,一部分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是在《说文》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转化而来,现在的词义与《说文》本义有某种关联;还有一部分词汇是在《说文》本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了某种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天宵.邯郸县方言词汇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3] 冯荣珍.临漳方言词汇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高培培.邯郸方言代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