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以“钓鱼岛”事件语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探讨了外交模糊语的实现方式问题,研究发现指示词、限制词、模糊词、否定结构、相似结构、被动结构、排比和句子蕴含导致外交模糊。本文旨在增强公众对外交模糊语的认识,希望为外交从业者在外交活动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联理论 ?外交模糊语 ?词汇层面 ?句法层面 ?篇章层面
一、引言
关联理论是斯珀伯和威尔逊于1986年提出的新概念,对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他们认为交际是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明白地展示信息意图,听话人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听话人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最终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2001:38-60)。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大部分学者致力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运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并指出翻译是与大脑机制密不可分的并依赖语境的推理过程(2004:40-44)。马库斯·汤达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使用隐喻的原因以及理解过程,发现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语境(2008:1825)。于翠红等从关联语境的视角研究二语习得过程,发现语境构建帮助学习者进行词汇语用推理(2012:270-277)。
综上所述,鲜见用关联理论研究外交模糊语,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以钓鱼岛事件语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探讨外交模糊语的实现方式,增强公众对外交模糊语的认识。
二、关联理论下的外交模糊语分析
外交模糊语是指在外交活动中使用的含有模糊意义的语言。外交模糊语主要通过指示词、限制词、模糊词、否定结构、相似结构、被动结构、排比和句子蕴含8种方式实现。
(一)词汇层面
1.指示词
指示词是指“语言中的语法成分或词汇成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其特点是对它的理解必须要联系话语参与者、说话时间和言谈空间来进行”(约翰·莱昂斯,1977:636)。指示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模糊变化的,对它的理解主要取决于语境。语境是说话人双方认知环境的所有假设的一部分,语境和交际目的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指示语的解读,因此导致指示语的模糊现象(何兆雄,2011:32-34)。如下例,
(1)个别国家罔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公然侵犯他国领土主权…有关国家必须正视历史…停止一切损害别国领土主权的行为(2012年9月27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答记者问)。
例(1)中外交官用“别国/领土主权”和“有关/个别国家”指示词故意保留某些信息,这四个指示词的所指对象模糊不清,听众们也许将所指的国家理解成除日本外的其他国家,甚至其他含义。听众要结合当时语境寻找话语间的关联才能得出这些指示语的真实意义。外交官假设听众共享日本违反国际公约购岛这一语境并用四个指示词间接谴责日本,虽未直接评论日本的说辞,但令人深思。
2.模糊限制词
模糊限制词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乔治·莱考夫,1972:471)。汉语中的模糊限制词包括“有些”、“非常”、“也许”、“我认为”、“某某说”等。模糊限制词有助于观点表达并信息保护,并使话语更能被听众接受。例如:
(2) 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我们希望日方正视历史,尊重事实…(2014年12月31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答记者问)。
“我们注意到/希望”表现说话者猜测或犹疑的态度。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为听众提供话语依据,听众把这些依据当做几种不同的假设并在特定的语境下构建最相关的假设并理解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克里斯托弗·昂格尔,2001:20)。限制词表明了话语和语境的关系,限制听众构建中日钓鱼岛争议的新语境,透露中国关注到日本报道,表明日方正视历史只是期望,并非强加的东西。外交官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词从侧面清晰表达了我国的外交意图。
3.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是指本身具有意义但外延及内涵不确定的词语(连文斌,2012:14),如模糊名词、模糊动词、模糊形容词和带有模糊意义的词语组合。例如,
(3) 中方希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关键是日方应为此作出切实努力…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大局(2012年9月12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答记者问) 。
“(健康稳定)发展”、“切实努力”和“实际行动”都是模糊名词。外交官没有具体说明要采取哪一项实际行动,做出怎样的切实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说话者试图向听众明确表达信息意图,使听众得到能够改变听众认知语境的新信息,产生语境效果(斯珀伯&威尔逊,2001:62-68)。外交官使用模糊词汇简洁地表达信息意图,节省了听众寻找关联所付出的精力。
(二)句法层面
1.否定结构
否定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肯定的意义,因此否定结构有时会导致模糊性。汉语有两种否定结构,一种是直接否定,另一种是双重否定。如下例,
(4) 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美方应切实兑现承诺,也就是不选边站队,不再发表不当言论(2013年11月25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答记者问)。
“不选边”和“不再发表不当言论”表现模糊和肯定的意义。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言语交际的目的就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 实现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趋同(冉永平,2000:28)。“不选边站队”意味着中国希望美国谨记保持中立的承诺,;“不再发表不当言论”表明中国督促美国注意自身的行为,发表适当的言论。这两个否定句的模糊性旨在消除或削弱现有的语境假设“美国支持日本并发表不当言论”。
2.相似结构
相似结构是指话语内容陈述上的相似表达,说话人每个话语都无限接近其内在想法(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2004:54-64)。相似性可以通过隐喻、类比、抒情诗等方式实现。听众发现相似结构之所以引起的外交模糊是因为他们很难形成相似结构的特定概念和印象。例如,
(5) 答:只许自己放火,不准别人点灯,还到处煽风点火(2013年11月29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答记者问)。
相似结构“只许自己放火,不准别人点灯,还到处煽风点火”增强话语的力量和效率。字面上是指某些人能任意放火而他人连灯也不能点。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明示性使所接收的信息拥有双层意义: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这深层含义是说话者有意为之,是其交际目的”(斯珀伯&威尔逊,2001:58-61)。外交官试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真正意图,听众结合语境识别出中国认为日本只许自己任意而为,不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还意图煽动他国阻碍中国行使合法权利。
3.被动结构
被动结构能够导致外交语模糊是因为外交官的意愿不是话语的出发点且被动结构不会直接指向听众。被动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被”的标志被动结构;另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结构,如“加以”等。如例(6),
(6) 答:…但很多设想都被日方的错误行径破坏了…双方此前筹划的纪念活动有不少因此受到影响(2012年9月21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答记者问)。
“很多设想都被日方的错误行径破坏”是有标志的被动结构;“双方此前筹划的纪念活动有不少因此受到影响”是无标志的被动结构。听众可以得出一些假设,如日本有许多错误行为;很多设想被破坏了等。“错误行径”和“此”都是指日本购岛行为。外交发言人用被动语态发出刺激信号,使听众重新寻找最相关的假设“很多设想被破坏”。外交官提供了更经济的句子——被动结构,减少听众理解句子花费的精力同时获得足够的语境假设产生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篇章层面
“模糊段落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语句模糊段落,是由若干模糊语句组成的模糊信息片段;二是语境模糊段落,是由语境造成的模糊信息片段”(索玉柱,1999:29)。外交模糊语可以通过排比句和话语蕴含方式实现。外交官通过使用排比句可以使话语更连贯并且给听众模糊的感觉。例如,
(7) 答:在钓鱼岛问题上,《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还算不算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以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还要不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还要不要遵守?(2013年11月18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答记者问)。
3个排比的句子强烈地表达中国的愤慨。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行为涉及明示性的刺激信号,例如某些刻意吸引听众的行为或听众如果不假设说话人旨在传达某些信息则看起来没有意义的行为”(克里斯托弗·昂格尔,2001:21)。例(7)中的排比句就是明示的刺激信号,增强语气并吸引听众注意,观众依据排比句在适当的语境下进行正确推断。排比句是外交官有目的的选择的一种模糊表达。例(10)中的排比句看似话语重点偏离钓鱼岛事件使人感到模糊。听众可以从语境中得知《开罗宣言》等宗旨应被遵守等,中国的立场得以表明。
话语蕴含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同的听众对于特定话语的含意具有不同的解读。例如,
(8) ?答:我们一直主张通过中日之间的谈判来解决钓鱼岛有关争议(2012年9月28日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答记者问)。
例(8)中外交官没有直接地说中国政府考虑与否,关联具有明示过程和推理过程的特性,听众不仅须还原字面意思还须选择和构建适当的认知语境以达到最佳关联,推断话语的含意。听众要结合外交官给予的新信息和多种语境假设才能推导出“谈判来解决钓鱼岛有关争议”的两种话语含意。一种是提交;另一种是不提交。外交官和听众共享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语境,听众最终得出中国不提交的结论。
三、结论
本文应用关联理论,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探讨了外交模糊语的实现方式问题,研究表明指示词、限制词、模糊词、否定结构、相似结构、被动结构、排比和句子蕴含导致外交模糊。本文揭示了外交模糊语的本质,扩大关联理论的解释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外交模糊语,为外交人员从事外交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utt,E.A.(2004).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40-44,54-64.
[2] Lakoff,G.(1972).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2(4),458-459,471.Lyons,J.(1977).Deixis,space and time. In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36.
[3] Tendahl,M.,&Gibbs,R.(2008).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relevance theory.Journal of Pragmatics,40(11),1825.
[4] Sperber,D.,&Wilson,D.(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 Blackwell,58-68.
[5] Unger,C.(2001).On the cognitive role of genre:a relevance-theoretic perspective.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21.
[6] 何兆熊.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2-34.
[7] 连文斌.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14.
[8]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8.
[9] 索玉柱.言语模糊段落及其文体功能说略[J].外国语,1999(1):33-35.
[10] 于翠红,张拥政.关联语境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一项基于词汇语义认知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2(3):270-27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