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日本七夕的发展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1446
张婧

  摘 要:日本七夕源于中国的七夕传说以及七夕风俗东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本土信仰相结合而产生。其经历了日本化的过程,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作为日本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七夕节的发展变迁也反映了民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本论文意在通过分析日本七夕的流传变迁分析其得以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各方面原因,并进一步以七夕文化的传承为例研究日本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日本 七夕 传统文化

  一、中国的七夕

  七夕文化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与日本人不同,他们对星星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的七夕传说便是农耕信仰与观星相结合的产物。而日本古代没有观星的传统,因此在研究日本七夕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的七夕进行了解。

  首先是七夕传说,旧历7月7日夜晚,被天河相隔的牵牛与织女得以一年一度的相见,这一传说在中国广为流传。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古代汉民族很早便开始注意观察牵牛星与织女星,对此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当时记载的牵牛织女还仅是两颗星,经历了周朝到汉朝漫长的演变后,牵牛织女二星被人物化。在后世各朝各代,七夕传说被加以润色,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由此产生了繁盛的七夕文学。文人们发挥想象,歌颂浪漫的爱恋。此外,以牵牛织女的故事为范本,结合董永的故事,“天仙配”的传说诞生。于是七夕传说从神神相恋转变为神人相恋的模式传承至今。

  提到七夕节俗,最有名的是乞巧,这是女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习俗。乞巧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穿针乞巧、浮针乞巧、蜘蛛占巧等。穿针乞巧是通过比赛穿针引线乞巧的形式,出现于汉代以后,南北朝时期兴盛,唐代成为宫廷中盛大的活动,直至民国时代,穿针乞巧一直在全国各地流行。浮针乞巧是将针或细草放入晒过的水面,通过容器底部映出的影子的样子占卜是否得巧的活动。蜘蛛占巧是通过蜘蛛结出网的有无、疏密、方圆占卜是否得巧的形式。

  二、日本的七夕

  日本的七夕是日本固有的“棚机津女”信仰与中国传入的七夕传说、七夕习俗相结合而形成并传承至今的节日。

  “棚机津女”在古代日本广泛流传,这是关于在水边织布等待神灵来访的少女的传说。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少女为神灵缝制衣物并成为神灵之妻的故事。这些传说与中国的七夕传说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七夕传说传入日本后很快便被日本文人所接受。

  据日本学者中西进与大久间喜一郎推测,中国的七夕文化最早于五、六世纪伴随着织机与新技术的传入来到日本。当时传承的主要形式是口头相传,缺乏史料证明。到了七世纪以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以及学问僧的出现,七夕文化通过这一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进入日本上流社会,七夕文学与七夕歌会兴盛起来。七世纪左右编纂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收录了130多首与七夕传说有关的和歌,汉诗集《怀风藻》中有6首七夕诗,大多是模仿中国的七夕传说所作。七夕民俗乞巧也在日本经历了由上流社会进入民间的流行过程,当时全面模仿唐代风俗。

  来自中国的七夕传说与民俗在长期的传承中与日本本土信仰相融合,经历了日本化的过程。《万叶集》中的七夕和歌有很明显的日本化特征,例如,与中国传说中渡过天河的是织女不同,《万叶集》的和歌中大部分描述的是牛郎渡过天河,这与日本过去的走婚制存在关联。民间传承的七夕传说多是羽衣仙女的传说,故事梗概如下:身着羽衣的仙女从天而降,羽衣在沐浴时被偷,仙女与偷走羽衣的男子结婚生子,后来找到羽衣便返回天界。七夕传说承接羽衣仙女的故事展开,即返回天界的夫妇被天河相隔,一年仅能相见一次。

  七夕民俗传入日本后也经历了日本化的过程,接下来将介绍日本代表性的七夕节俗。

  (1)盂兰盆节的准备。七月七日又被称为“七日盆”,被认为是盂兰盆节的一个环节。这天有进行大扫除的习俗。此外,还会将稻草和菰做成马的样子迎接祖先,通常七夕后一天会将其放入河川流走。七夕的活动多与水相关,许多地区有这天去河川沐浴的习俗,还有清洗砚台、疏浚水井的习俗,以此达到驱邪的目的。

  (2)睡魔祭。睡魔祭是在東北以及关东地区流行的七夕活动,祭礼的目的是在农忙时节将睡魔放流入河川大海加以驱赶。此外,还有这天早上去河川沐浴,并在合欢树和竹子上悬挂彩色纸和灯笼的习俗。青森县的睡魔祭最为有名,华丽的彩车游行成为有名的观光活动。

  (3)仙台七夕祭。宫城县仙台市每年8月6日至8日期间会举办七夕祭礼,商店街大规模的七夕装饰成为仙台七夕祭的魅力所在。主要装饰物有彩色纸签、飘带、纸鹤、纸衣、彩球等,每种装饰物都有各自的寓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此外,由于8月6日是原子弹爆炸纪念日,因此增加了“和平七夕”的活动,会收到有来自全国祈祷和平的纸鹤。仙台七夕祭热闹非凡,每年都会吸引大量观光客前来观赏。

  (4)秋田竿灯祭。竿灯祭是秋田县每年8月3日至6日期间举办的七夕祭礼。昭和前期之前,“竿灯”与睡魔祭相似,是驱赶睡魔的祭礼,此外,还有祈祷五谷丰登和技能进步,迎接盂兰盆节祖先来临的目的。整个竿灯形似稻穗,上面悬挂有许多灯笼,通过用额头、腰、肩托举竿灯完成祈祷活动。托举竿灯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保存这项技艺,战后每年都会有竿灯妙计大会举办,吸引了大量观光客。

  七夕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从模仿中国传统到与日本本土信仰与风俗相结合,从宫中节宴到民间流行的变化,成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便是七夕的日本化模式。

  三、现代社会的日本七夕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现代社会的日本七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同时显现出了时代的特征。例如,在明治6年(1873年)改历后,许多地区改为在阳历7月7日过七夕,也有的地区仍然延续旧历过七夕。如今,七夕在日本全国盛行,上述的青森睡魔祭、仙台七夕祭和秋田竿灯祭被称为“东北三大祭”,成为有名的观光祭礼。如今的祭礼一改过去的繁琐,主要活动有向河川放流细竹,将写有愿望的纸签挂在竹子上,有的地区还融合了祈雨与驱虫的活动,此外,以儿童为中心的星祭也流行开来。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商店街举办的七夕祭礼盛行,华丽的七夕装饰出现在日本各地的商店街。许多地区七夕夜还会举办焰火大会。商业化与观光化提高了日本七夕的知名度,而作为七夕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七夕祭礼的发展与地方社会存在密切关联。七夕从宫中流传到民间后,通常以地域为单位举办,地方社会的各种集团支持着七夕祭礼的运营,为祭礼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经济支持。同时,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地域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冲击,七夕祭礼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了人与人、人与地方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地方社会的活力,这也是传承七夕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

  日本高度重视文化财产保护,将七夕列为民俗文化财产,从法律上、制度上、教育上保护传统。1950年通过了文化财保护法,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青森睡魔祭、秋田竿灯祭已被登录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加以保护。日本高度重视文化财产保护教育,并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七夕活动,地方社会的儿童会、幼儿园以及学校积极配合七夕祭礼的运营。以上都是促进七夕传统延续的因素。然而,也存在许多阻碍传统传承的因素。近年来,放弃参加七夕祭礼的幼儿园、学校、商店在增加,许多人对于传统持漠视与不关心的态度。此外,随着商业化与观光化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传统的现象显现出来。随着人口减少以及老龄化的加深,都市中心出现空洞化,地方社会定居者减少,祭礼继承人的培养成为问题。

  日本七夕传统的继承受到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传承的复杂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七夕在现代日本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强有力的载体,为地方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最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从模仿中国传统到与日本本土信仰及风俗相结合的转变发展至今,成为日本独特的传统。与之对比,中国的七夕传统在现代社会缺乏强有力的传承载体,节日原本的内涵被遗忘。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存续下去,这将是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刘东超,李晶,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5——七夕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日本学刊,2007(6).

  [3] 王岩.日本“七夕节”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 毕雪飞.日本和歌咏唱中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2(3).

  [5] (日)中西进.《万叶集》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日)折口信夫. 折口信夫集[M].講談社,1980.

  [7] (日)大久間喜一郎.七夕説話伝承考[J].明治大学教養論集,1972:1-22.

  [8] (日)高橋綾子,初沢敏生.仙台七夕まつりの変容に関する一考察[J].福島大學地域創造,2003,15:3-10.

  [9] (日)渡辺杏里.周辺部商店街にみる古きよき仙台七夕祭り[A].地理学フィールドワーク 仙台の地域調査,Vol.2010年度実施報告書,お茶の水女子大学文教育学部人文科学科地理学コース,2011:17-27.

  [10] (日)宇野正人,監修.祭りと日本人 信仰と習俗のルーツを探る[M].東京:青春出版社,2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